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从《姜斋诗话》看王夫之阐释思想

[复制链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4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宇文所安认为王夫之的对于《诗广传》中的某些阐释理论,“真正激进和绝对的现代”。那就是王船山从“读者中心”的角度出发,不仅认可读者和文本的互动、转换优先的动态关系,进而,王夫之还认为这种游离不定的、随机的“品质”,不仅表现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之中,甚至,也存在于文本自身的原始深层的结构之中,那就是王夫之“兴、观、群、怨”四种情感相互依存 和转换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4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夫之认为古人在表示 “群”时,并未完全忘记“怨”,只是在表现 “群”时更着重于“群”,将“怨”放置在边上,是“群怨” ; 同理,“怨”中亦包含着“群”,也是“怨群”。“群”而“怨”、“兴”、“观”四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任何一种“品质”单一存在,而是在突出某一种时、在有中心和重心的情形下平衡的存在着,它们之间没有冲突,在其中一种占据中心地位时,其它的三者在旁观和被搁置的状态下静默的潜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4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海庆认为王夫之的“情生文———文生情”观点与狄尔泰 的“体验——表达———理解”的循环阐释的观点“几乎是不谋而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4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王夫之与狄尔泰和迦达默尔在阐释观点上有契合之处;同时,二,在发现上述巧合之处上,宇文所安———一个当代西方的比较诗学学者,与中国当代学者吴庆海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两位编纂者也有同样的“不谋而合”的地方。我们可以将之视为“阐释途中的巧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4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迦达默尔认为每个人在从个体存在的角度来看都具备独立的“主体性”,就是必须承认每一个生命的在某一种偶然机遇下被创造出的“独立性”,也这就是独立的那个“你”。“你”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此在”的体现为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的“此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4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迦达默尔认为这种“此在”,是“动中之在”。他说 :“我认为海德格尔对人的此在的时间性的分析已经令人信服的表明,理解不是主体众多行为方式的一种,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4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迦达默尔认为在解释和被解释的对象——历史遗留下的文本著作文本之间,产生了一种客观和主观之间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在独立的过程中共存和生成,互相关照,互相作用,从而形成具体时空下的新的历史,即所谓的“效果历史”。他说 :“理解从来就不是朝向给定对 象的主体行为,它所朝向的是它的效果历史———它所影响的历史。就是说,理解属于被理解的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4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立我对面的东西维护着它自身的法律,而且要求绝对的承认——这种东西正是由此而被理解的。但是,我相信,我已正确说明了这样的理解甚至并不是理解这个‘你’, 而是理解‘你’向我们述说的东西就是这样的真理,这种真理仅仅是通过这个‘你’,而且仅仅是通过我让自己被告诉些什么才成为可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4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迦达默尔认为“偏见”不仅不可能排除,也没有必要排除,毋宁,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个体的具备时代和该个人特色的理解前的“积淀”,是生成有价值的、具备“效果历史”价值的精神产品的必备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4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一,“你”,是“此在”的“此人”的变异表现,对所有现象的“此在”的重 视,必然会推演出对“此人”的存在和主观意念的尊重保护;其二,“此人”有几重意思:文本的作者那个“人”、读者那个人,以及阐释者那个“人”,其后,更有之后的阅读阐释著作的后续的人——这些人有单数形式,也有复数形式,可能是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19: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