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宋元诗学理论批评视野中的诗气论

[复制链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7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梦得将诗作气脉的充盈与各部分的浑然一体视为七言律诗艺术表现的极致,主张七言律诗既要气势充蕴,同时又要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7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戒比较不同诗人诗作的审美特征后,指出诗歌审美意味可通过学习效仿而实现,但创作主体的才性、气质却难以改变,它具有强烈的主体性特征。张戒极为强调创作主体的才性、气脉、格调各人都不一样,并非通过强求与学习效仿可以改变,将曹丕以来传统的“文以气为主”之论予以了伸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7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庆之论说了诗歌创作方方面面的原则,其中,反对行气过于高昂,认为这容易导致诗作筋骨尽张,是承唐人皎然反对行气过于暴露之论又予以了张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7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叶适反对以雄豪之气作诗,认为这与孔子所提倡的中和审美表现原则是相背离的。叶适之论,实际上显示诗作一味逞“豪”则容易导致怒张之态,此与魏庆之所论是一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7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严羽主张诗歌气脉流贯在各个部分间要相互谐和,反对不同气脉各行其是、互不关照,从而破坏诗作的整体和谐之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7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夔以人的体貌风度作譬论说诗歌创作,他将“气象”、“体面”、“血脉”、“韵度”视为诗歌审美表现得最重要的方面,主张诗歌的气脉与兴象要体现出浑融柔厚的特征,而避免流于俗化鄙陋之态。姜夔之论,体现出对诗气审美表现的整体性、雅正性诉求,是南宋雅化思潮在诗气论中的直接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7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回从五言律诗声律运用论说到其用语与运气。他认为,五言律诗在必要处应该“拗”,让“拗”与“救”相映相生,如此,用语才更见浑成自然,气脉流转才更具抑扬顿挫之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7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载承姜夔 之论予以阐说,对诗歌创作的气蕴面目也提出了浑融柔厚的要求,反对盲目雕饰和一味铺叙展衍,认为这必然有伤诗作的气脉与体格。杨载主张创作主体平时要以学力为根柢,以涵养性情为原则,从而使诗作呈现出生动之态与浑厚之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7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范惇反对词气褊狭、言辞糅杂、节律不和,认为这必然使诗作缺乏艺术魅力。范棒对诗气审美表现持中和原则,他实际上将对诗气表现的不同要求予以了协调融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7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舜钦肯定诗歌创作是对现实人生的艺术传达。他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之气脉的流动与变化,必然会体现在诗作的言辞与声律中,故可循言辞而深入探析创作主体当下之心情与状态。苏舜钦张扬了由“气”而“言”的诗歌创作与传达之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19: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