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唐音缭绕在禅林—论唐诗名篇在丛林的传播与接受

[复制链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0-2-17 23:22 编辑

      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栖(楼)。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师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如何是入境两俱夺?师云: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作古丘。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新丰市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马回。
      “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和“人境俱不夺”中的“人”,指主观存在,境指客观存在;“夺”与“不夺”,全因对象自身实际情况而决定。弘瀚所引四联诗,恰恰都能反映主、客关系。     此解说很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尤其每到传统节日,参禅是禅子们必不可少的功课,此时说法,禅师触景生情,往往引用前人诗句,特别是那些信众耳熟能详的唐诗名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秋上堂:吾心似秋月,秋月似吾心。双照纤尘净,俱清万籁沉。十分明又白,一样古犹今。不是寒山子,何人解此吟?(《续藏经》,第70册,第377页中)
    惟一禅师对月生情,进而以寒山名句“吾心似秋月”起兴,然后颠倒互比,引申出物我俱净、形神相契、亘古不变的浑融境界。末联点出“寒山子”,既是颂扬寒山子,也是对参禅者的提撕和期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借题发挥型,是指从禅宗公案的某一关键问题或关键词而引申出的对话语境。虽然表现形式上它和触景生睛型有相似之处,但相对说来,它更强调理趣,而触景生情型的抒情意味更重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现目的在于以“家书”隐喻诸佛出身,表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不应向自家心外寻求,亦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情剧化型,是把所引之诗进行戏剧化处理,进而构建戏剧化语境。此时,或把原诗嵌入具体的动作表演中,或把它们变成不同角色的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诗证禅”,主要指禅宗大德参禅说法或开示学人时,引用唐诗中富于佛教义理或与自己所悟禅境界相同、相似甚至相反诗篇(诗句)之情形,目的在于使人悟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丛林用来证禅的唐诗,要么诗句本身包含了深刻禅理,要么可从佛教禅观或禅境(悟境)加以解释,和作者自身的宗教信仰倒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表现形式看,以诗证禅尽量用遮诠法,多遵循“不说破”原则;以诗释禅,则 “类似于诗家的笺注”,是苦口婆心的“老婆心切”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禅师引同一唐诗释禅时,所释佛理不尽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16: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