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6-2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柳(四)
桃根桃叶镇相连,眺尽平芜欲化烟。
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
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
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枝相映夕阳边。
首联大意是说美好的事物如今即将化作了一片“云烟”,让人不禁产生丝丝惆怅之感。“桃根桃叶”是六朝时王献之的两个爱妾,本与杨柳并无关系,但桃和柳却常被作诗人连用,如元代周权的《桃柳词》就说:“灼灼绛桃花,袅袅黄柳丝。风流少年场,妖冶不自持。春风日夜变,点拂飞故枝。飘红惹飞絮,流水同天涯。……”就把桃、柳作为同荣同落、命运和遭际都共同的植物。这很能代表一般人的看法。王士禛此处虽未必是直接受周权的影响,但却巧妙地利用了这种颇为流行的观念,以“桃根”、“桃叶”代表桃的整体,“桃根桃叶镇相怜”说的乃是桃柳同类,因而经常彼此相怜。但既用了“桃根”、“桃叶”,读者自然也就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历史上这两位年轻而美丽的女性,因而下句的“眺尽平芜欲化烟”就使读者进一步产生美人黄土的悲哀。
颔联大意是说秋天的柳树仍在努力相认展现自己旖旎的丰姿,使得那些产生新愁的王孙公子不禁回想起曾经的缠绵情意。“秋色向人犹旖旎”,在秋色的笼罩下,面对着即将来到的枯萎,仍力图体现出自身的美。春柳、秋柳,盛衰对比。王粲《柳赋》中云“览兹树之丰茂,纷旖旎之修长”,李白《愁阳春赋》云“何垂杨旖旎之愁人”,“春闺曾与致缠绵”句源于王昌龄《春闺》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有诗家认为,此联当是有所影射弘光帝与童妃之事。
颈联出句是借魏文帝曹丕植柳之事。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丕植新柳,十五年后,感慨旧事作《柳赋序》,此处意指往事于今只能产生新的愁怀。对句的“公孙”之汉宣帝,他是汉武帝戾太子的孙子,早年藏于民间,后辗转继位。《汉书-晆弘传》有记载。李兆元《旧笺》中认为出句“帝子”暗指童妃至弗纳后入狱之事,对句用汉宣帝诏求故剑(旧妻)之事来暗中责备弘光帝对童妃的薄情。
尾联是说柳往日盛况开于珠络鼓声之中,而今与松枝凄然相伴,旧情难以追忆。李兆元认为仍是深悼童妃,意在暗指责福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