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5-29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柳诗(其三)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
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
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
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连。
第一联。赋柳:说晚春柳絮飞舞,扑人衣服;秋柳则满目萧条,令人叹息。比兴:明室内由盛至衰之象;或南明立国,已如春光向尽,亡后则旧事更凄凉可叹。郑鸿《析解》:“起句言明未诸臣半是柔媚昏庸之辈,其萎靡不振光景,不过如落絮之糁衣而已。而今賸水残山,不堪賸凭吊,岂复有往日繁华之盛哉!”
第二联。赋柳:说往日帝王宫中种植花柳,到今天都已物尽人空。扶荔官,在长安,据《三辅黄图》载: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王,在上林苑中建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花异木。灵和殿,南齐宫殿名,在今南京。《南史·张绪传》:“刘悛之为益州,献蜀柳数株,枝条甚大,状若丝缕,……武帝以植于太昌灵和殿前,尝赏玩嗟叹曰:‘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比兴:李兆元《旧笺》引伊戒平语:“盖沧桑之感、云亡之痛兼之矣。”郑鸿《析解》:“三句不但言宫殿园亭,皆成焦上,即奇花异草,亦无存者,……四句言当时群臣同归于尽,遗老亦半皆隐遁矣。”
第三联。赋柳:说北雁南来,西乌夜飞,都是与秋柳在同一季节朝昏中的引“愁”之事。《西乌夜飞》,刘宋沈攸之所作歌曲。比兴:李兆元《旧笺》谓“相逢”句,“正指遗老诸公”。“好语”句,“则以我国家(按,指清朝)奉天承运,代明复仇,闯献余孽,胥已歼灭,不必效沈攸之妄兴恢复之兵,自取灭亡。按《资治通鉴》:宋荆州刺史沈攸之,以萧道成篡位,举兵东下,声罪致讨,顿兵郢城,兵溃而亡。《西乌夜飞》,其东下时所作也。”郑鸿《析解》:“(上句)指唐、桂诸王,……未几皆即沦丧”;“(下句)指郑成功、李定国诸人,……不识天命有归,然又进犯,不过自取灭亡耳。”陈衍《石遗室诗话》:“以余所闻,‘南雁’自指南中诸遗老;‘西乌’,指(顾)亭林在山西时;‘夜飞’,谓暗中煽动(反清)。”钱仲联先生《陈衍秋柳诗解辨证》以为当以郑说为是。谓“西乌夜飞,用沈攸之事,当然指统兵的统帅,而不能如石遗之说以在野遗民身份之顾亭林当之”;且亭林“康熙元年壬寅才作山西之游”,与“渔洋于顺治十四年作《秋柳》诗”的时间不合。按,“西乌”一句,应是王氏写诗时暗中经营的重点。万一有人告发,可以作为辨解此诗并非“反清”的主要证据。自顺治至乾隆朝清廷君臣都不追究此诗,可能就是从此句窥出其微意。
结联。赋柳:说秋柳衰残,与枚叔在“梁园”写柳的“风流”旧态和作者当日的“素心”,都大大相反了。枚叔,汉枚乘字叔,曾为梁孝王宾客。梁孝王在梁园忘忧馆,集诸名士作赋,枚乘写了《柳赋》。比兴:郑鸿《析解》谓枚叔“指侯朝宗。侯生从戎史公(可法)幕内,匡救之事甚多,且文名盖世,不减邹(阳)、枚(乘)。虽孤臣自矢,惜满朝小人,方与东林水火,谁是素心良友,荐而用之。侯家中州,故曰‘梁园回首素心违’也。”陈衍《诗话》:“‘风流枚叔’、‘回首素心’,指(钱)牧斋。”钱著《辨证》:“至于梁园枚叔,郑注指侯朝宗,切人切地。朝宗入清后中顺治乡榜,故渔洋有‘素心违’之诮。……如石遗所云指牧斋,则牧斋在明,未尝为藩园之助,梁园语无着落。”若谓写“歌伎”,则首联其人盛衰之感。次联谓改朝换代,宫廷之事大变。三联谓乱后相逢,皆遭难愁人;今后对去就归宿的选择,应该慎重。结联谓曾见太平盛况的文人,今日遭际,也不免有“素心违”之叹,何论区区粉黛之流的沦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