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9-30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
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重题郑氏东亭》
上诗就意象、意境、音韵平仄、承转来看都写得不错,但是每句的同一位置都用了动词。按诗论家说,这一位置(五律句的第三字、七律的第五字往往是“诗眼”所在)这就是一“病”,病名叫“摞眼”。摞即“把东西重叠地往上堆”(《汉典》)眼即诗眼。由于它们都占了同一位置,使得前二联音节雷同,成了“秋日/乱/清晖”“清涟/曳/水衣”,少了变化呆了音节,犯了长撷腰病。而且四联中竟有七句的开头都是结构相同的名词,真是“平头”到顶了!作者是谁?说出来可能会令人惊诧掉人眼镜,这竟是大名鼎鼎的杜甫老先生的作品!而且就是这位诗圣,在《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十》中,中二联结构是“出门/流水/注,回首/白云/多。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后/歌。”由于尾三字都是“2/1”式,犯了“长解镫病”。你能说杜老不懂这类常识或说这诗不好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