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0|回复: 0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2018年第三季度作业》扬之水点评

[复制链接]

5437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15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7-17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18-7-17 17:48 编辑

/五丛竹
晴岚飘缈任缠绵,峰寄蓬莱欲问仙。混沌万年崖自断,潺湲百里壁高悬。
吊钟堪品千寻洞,含月难为一线天。倒挂弥猴枝放荡,横穿彩服舞蹁跹。
鸳鸯细语汀洲外,游客惊心绳道边。隐约舟中闻老杜,依稀酒后卧青莲。
风来侧耳猿声起,云过回眸神女眠。试胆莫言三峡小,漂流撞醒满湖烟。
   【评】排律,特别是七排很难写,由于有很大的篇幅,在写景抒情上会出现“词穷”的问题,所以七排很少精品。但是这首作品却写得很有韵致,一气而成,极尽赋写之能事。用词准确形象、典雅端庄、舒脱自然、气韵流转,显示出诗人很高的诗语驾驭功底。  
    内容上前八句侧重赋写小三峡的景物,后八句侧重写诗人的主观感受。王国维曰“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深谙其道,在景物的赋写中融入自己的欣赏、热爱、陶醉的心理感受。虚实结合,情景相生。第三、六、七联及尾联的诗句写得很有意趣。愚以为第六联与第七联在内容上互换一下位置,声韵上做些调整会更加妥当些,因为前者侧重于虚,是诗人主体情感的生发,内容上显得厚重,与“试胆莫言”的情态更接近;后者侧重于实,听觉视觉的景语与之前对景物的赋写更相近。瑕不掩瑜,好作品,大赞!
石锣鼓
/五丛竹
惟斯毓秀每先筹,公正豸旁楼外楼。石里依稀藏底蕴,书中隐约话风流。
紫金奇迈双峰立,晴雪岚光一水收。鼓自女娲堪驻足,锣从精卫好回头。
祯师指点闻天下,和尚剑飞名九州。凤翥丰溪非泛泛,龙腾苦草岂悠悠。
城崇故旧园犹复,区寄高新梦未休。湿地葱笼君不见,等闲胜过几千秋。
   【评】据《龙岩县志》记载,石锣鼓据传是明朝有个陈祯佛点化而成,又说苦草镇的石锣鼓与一千多年前的莲花和尚有关。传说归传说,虚虚实实不可当真。这首排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于融传说与现代的地方发展于一体,既写出了诗人对这一传说的看法,又抒写对与经济建设的歌颂。凤翥丰溪非泛泛,龙腾苦草岂悠悠”,丰溪之水不是“泛泛”,苦草镇也不是只有“悠悠”的传说,更是“凤翥”(凤凰高飞之意),更是“龙腾”,是“高新梦”,是憧憬的美好未来。“等闲胜过几千秋”,今日成就胜过几千年,在这里,诗人寄寓了的深情礼赞和希冀。
   有传说就有“底蕴”,书中有记载就显得“风流”,用“依稀”和“隐约”两个词形容传说的虚实,贴切自然。“鼓自女娲堪驻足,锣从精卫好回头”,在流连欣赏的同时隐含之义是说龙岩人应有女娲的气魄,有精卫的精神,才能实现“高新梦”,此联内容若安排在“城崇”联之前内容上会更恰当些。
      好作,愚钦佩不已!
             文/西风(刘承绥)
梅落了,燕归时,草参差。陌上东风陶翁柳,剪新枝。
      江水拍浪吟诗,雁行学字填词。野鸟情歌深树里,醉相思。
     【评】春光好,词牌名,因晏几道词有“拼却一襟怀远泪,倚阑看”句,改名“愁倚阑令”,或名“愁倚阑”,或名“倚阑令”,双调小令。
      这首作品内容与词牌字面意思相同,是对春天景色的泛写。选择的景物是燕子、春草、新柳、江水、归雁、野鸟、深树,大致一句一景。从内容上看是写早春之景,主要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摹形写景,融入诗人欣赏陶醉的情感和春回人间的喜悦之情。”、”吟诗”、“学字填词“、”情歌“、”醉“很有情态,景乐亦是人乐,情景相生,乃”有我之境“也。
愚以为,”深树“一词可改为”花树“更好,虽早春也有常绿树木的枝叶茂盛,但“深树”主要是夏天树叶的特点。写春天不能没有对花的点染,“花树”就可以从嗅觉上增加美感。此句改为“好鸟争喧花树里”会更有意趣。另外,简短的词作三处写到鸟,似有类同之感,所以“燕归时”或“雁行学字填词”可改为写其他景物。

减字木兰花一—登桂林普陀山有感
                                                        /敬新谱
奇峰迤逦,宛若碧簪腾立起。四季常青,袅袅烟云绕紫藤。
登高望远,峦影映江迷杏眼。相约黄昏,霞染桑榆耀暮春。
   【评】《减字木兰花》词牌结构整饬,仄平韵转换,词作读来有摇曳生姿之感。此词牌用在描写山水之景的内容上,电影剪辑中的“蒙太奇”是很好用的创作手法。四句段四个画面,彼此可以相对独立而又有机地构成对眼前景物的整体上的写意勾勒,可以在虚实、小大的方式上进行合理性的调配。最后一个句段通常是带有总结性的意旨体现。
    此作选择“奇峰”、“烟云紫藤”、“峦影映江”、“霞染桑榆”四个所见实景来写,“宛若碧簪”、“迷杏眼”、“相约黄昏”是情调生发。彼此配合得较为融洽。
       不足之处有二:
    一是“四季长青”与“袅袅烟云”在意趣上存在问题,“常青”反而与“碧簪”较相合。另外“黄昏”与“桑榆”含义相同。所以“四季长青”和“相约黄昏”应另换他词。
    二是“四季常青”是时间观念上的“大”,“登高望远”是空间观念上的“大”。愚以为,可以围绕这点把时间和空间上的“大”放在下阕来写,上阕从“小”的方面去描写具体景物。这样就能体现出层次感来。
永乐飞瀑(新韵)
                                                       /敬新谱
潺潺瀑水起烟,宛若丹崖挂玉帘。
扑面飞流多惬意,一幅画卷惹人喧。
     【评】起句写瀑布的动态,承句写静态,转句写水珠扑面的感觉,结句把瀑布比作画卷以及游人欣赏时的喧闹声。起承转合内容上安排的较合理。
    桂林永乐瀑布有不同的形态,有低矮的排瀑,也有用大厦建成的人工瀑布。最具特点的是天然生成的飞瀑。由于地势的比较高陡,自上而下的水流速度很迅疾,动态感极强。此作前两联没有写出飞瀑的特点。“潺潺”一般用来写小河水平缓流动的样子,用来写飞瀑,不妥。承句写静态,使得飞瀑失去了动态感。后两句的“多惬意”和“惹人喧”两词用语直白生硬,不具灵动的美感。建议起句写飞瀑形态,承句可从声音角度来写动感,转句可写水汽弥漫,结句写联想,转接两句内容应“辘轳而下”,意思相互关联。

游蒙城八景图有感
/野老村夫
烟迷涡水晚舟横,几见长虹落涧声。莺啭晓钟慈氏寺,诗吟春雨漆园城。
栏凭雪压狼峰白,窗眺泉流圣水清。酒醉西桥明月夜,亭眠蝴蝶梦庄生。
:蒙城,古称漆园。
     【评】王国维的境界说有一个重要理论就是“隔而不隔”。愚以为,所谓“不隔”应指诗词作品中写景要写出景的神韵、传情要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具体来说就是诗语、情与景的结合要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此作中“迷”、“横”、“啭”、“压”(“雪”谐音“薛”)、“白”、“清”、“醉”、“眠”等字虽平淡但能写出了景的神韵,又融入了诗人的情感。
       “蒙城八景”,即涡河晚渡、冷涧垂虹,慈氏晓钟漆园春雨、狼峰霁雪、圣井甘泉嵇山夜月、庄楼梦蝶。每一个景点都有传说故事。此作一句一景,依次写来,整体构思较简单。在律诗起承转合的内容上比较机械,特别是转句与承句之间是并列关系,有悖于律诗的结构规律,使得后两联诗意上缺少升华。首联对句“见”与“声”事理不搭配。颔联“慈氏寺”三字为同韵母字,虽为固定地名,但不宜机械照用,影响音韵,况且此联对句第一字为“诗”。另“水”两见。
         /野老村夫
其一
   茫茫大地,一水一山偏媚客,渺渺中华,半村半廊自生烟。
其二
  飞车迪化,点点绿杨妆远路,仗策金陵,条条白水荡轻舟。
     【评】第一联意在歌颂祖国大地的久远广袤、风光美丽,人民安居乐业,表达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上联“偏媚客”的含义较晦涩,不自然。“媚客”一般用作贬义,若说是贬词褒用,形容山水娇媚,又为何称之为“客”;若说是吸引游客欣赏,又为何用“偏”,用“媚”来形容“客”?费解!不若改为“迎雅客”来得明白。“廊”字处应仄声,才能与上联中“山”平仄相对。“半村半廊”何意?愚以为可从山水和历史两个角度来构思,如“茫茫大地,一水一山迎雅客;渺渺中华,片砖片瓦赋诗章
      第二联写抒写游览祖国美丽山河的愉悦之情。在景物描绘中的融入作者的情感。平仄对仗工稳。“迪化”是解放前乌鲁木齐的旧称,代表北方;“金陵”是南京,代表南方。一南一北代表祖国广袤大地。去迪化,驾车前往;到金陵,“仗策”(古代指骑马)而往。用“仗策”不妥,现在骑马游山玩水已经不现实了,应改。另外用“点点”形容绿杨不妥,也应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9 14: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