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28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秋叶兄作品,有心旷神怡感觉。从文学角度来说,秋叶兄之作品直如一篇访谈录,通过叙谈的形式,简扼地把一位普通美术工作者走读向成功的奋斗历程侃侃道来,解读了一位让作者(或说记者吧)倾慕的,有着对事业锲而不舍的刚毅追求的画家形象。从友情的角度来说,秋叶兄之作品就是一篇感情录,透过品画赠画的描述,把邂逅之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章第三自然段是人物写实的核心,淡然的事实铺陈,却精邃地刻画了画家对艺术的“执着”,引出作者的“尊敬的目光”。无刻意之赞美,满真情之流露,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微写作造诣。
文章还通过品画和赠画的描述,着力渲染出画家的个性和品格,流露出作者对成功者的赞赏,更流露出作者对与画家于共同的志趣中油然而生的友情的珍视。
就访谈文章而言,要写出能引起读者关注,引起读者共鸣的不知名人物的访谈录,重要的是人物的事迹须突出,关键是有其独到之处。作者与受访者若相互认识至或稔熟,本身往往有一种亲切感,容易对采访对象的某些高于自身期望的事迹产生心理放大效应,激发起形象拔高的潜意识,若这种自身期望达不到社会期望的阈值甚至存在较大落差时,则读者就难以产生认同感。反之,若所陈“事迹”高于社会期望值,则人们会趋之若鹜,竞相推崇。
杨先生的奋斗事迹,或许并不十分典型,但确有其骄人之处;他的坚毅不拔精神,或许并不十分突出,但确有值得讴歌之处。有这两点,足矣。我十分赞赏秋叶兄的这篇作品,不务虚言,崇尚求实,用平实的事表现人物,用真实的事打动读者,我相信文章定会得到公众的认同,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真庆幸秋叶兄认识到这样的朋友,杨先生纵使不会成为大众的偶像,但至少会成为大众的榜样。
秋叶兄的这篇作品,令我对坚毅不拔的艺术家杨先生的敬重油然而生。by雨后斜阳
风中秋叶
(此文2009年9月刊在美国星岛日报)
内子的老同学冼老师请我们到坐落在荔湾湖畔的西关人家吃午饭,我和太太去得稍晚,冼的一家早已在临窗一角泡好茶等着我们。老朋友久别重逢,太太急步上前和冼握手寒暄,我亦握着其外子杨远忠先生的手摇了几下,感觉竟如久别的老朋友一样亲切,心想莫不这就是缘分?
冼点了几样精致菜式,彼此没有太多客气,鱼鲜鸡嫩,筷起筷落,边吃边聊,慢慢聊起了气氛。眼见太太和老朋有说不完的话题。我和杨先生也不甘落后,拉近了凳子,东西南北的闲聊起来。我提起不久前在学友处见了杨之光的一幅字甚是喜欢云云。杨先生听了竟报出门来:他是广州美院毕业生,虽专于工艺设计,却曾受教于杨之光院长,且与广州高级工艺师曾森,教授容田文都是同出一炉的学子。杨退休前一直在广州包装集团从事装潢工艺设计。如今赋闲在家,得以重拾画笔,每日沉醉于书画印内,极得其趣,自号“西关隐士” ,乐也融融。得知先生是书画中人,自是倍加尊敬,我虽不在书画门内却对书画艺术颇有兴趣,如今彼此话题一致更是兴味盎然,滔滔不绝。
杨先生谈及少时甚爱画画,12岁即师从岭南画派居廉门人伍少明习画。其时家贫,只能用练习本纸,在火水灯下,蚊帐布里学画,虽无大成,但个人兴趣使然,总是不停执笔挥毫。19岁时杨入了红旗印刷厂当工人,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每日偷闲学画。大概是由于他的艺术执着和不时显露的画画天分,他在30岁时被“借用”为工厂技术员从事包装设计。机缘巧合,他初出茅庐的设计竟然获得全国西樵大饼包装设计金奖,随后又获中南五省洛之雅设计银奖,这无疑为他日后进入艺术殿堂打开了一扇小门。在往后的日子里,杨极少休息,每天常常只睡四小时,一盘心思全花在装潢设计上,靠着其过人的刻苦,他的设计一次接一次获奖,他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并最终获得青睐被选派到广州美院,得承专业传授。听着他的陈述,我似乎看到一个在灯下埋头苦画不断创作的身影,也看到了一种坚持执着的精神正在闪光。在过去那个年代,一个工人能够在平淡中坚持作画已是不易,而能够在平凡中走出新路更是困难,而他做到了。这需要一种坚持不懈的毅力,更需要默默进取却甘当绿叶的精神,这是不言而喻的。我用尊敬的目光端详这位儒雅坦诚的先生,在他的眼里我看到了一种淡然的执着。我突然提出要去看看杨的画作,对于我的冒昧他毫不介意却表示了一种年轻人似的热情:“不如现在就去?!”
走进杨先生的西关大宅,细观其近作,既有精细的工笔画,也有随心的写意画。我凝神欣赏那幅工笔画《万千宠爱在一身》,似乎在形神俱备的人物细部里读出了作者的用心,恍然明白他的真爱是凝在画作毫端里的。先生轻轻说:“工笔画很难反映自己的个性,写意的画却比较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我还是喜欢写意画。”他指着一幅名为《奋斗》的斗鸡图说:“这幅斗鸡图虽在笔墨运用上还欠成熟,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它通过斗鸡的形象反映不屈的性格,表现了奋斗的精神,所以在思想表现力方面应该算是成功的,因为它真实反映了我的追求。”细看斗鸡图:高处扬起来的鸡一付舍我其谁的气势,低部奋力回击的鸡却是一付不甘受制的架势,恰到的构图,灵动的笔墨,加上鸡冠鲜红亮丽的巧妙点缀,活生生地显现了雄鸡的个性,充分展示了画作的思想性,令我赞叹不已。先生说:“一张画,一定要有血,有肉,有灵性,有思想,有大气,有品格才能震撼阅读者的心灵,只有让人们真正感受画内的神髓才算得上画得成功,这是我的向往,也是我的追求。”听着如此真知灼见,我的内心感如小学生听大教授讲课,真的大亮心镜。画家的品格和境界不但流露在生活的每一细节,同时也随时显露在其每一作品中,想必也是画为心声吧?
我转身注目一幅名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国画,画里的山和树虽是主角,却由于杨先生巧妙运用了“风”的虚幻线条营造了“山雨欲来”的画面感觉,整幅画显得大气灵动,生机勃勃。而其怡人的画面着色,令人感觉别样的舒服,我不由得发出赞叹的呼声:“真美!” 我还注意到画角印款的风格,颇有不涉前人阡陌而自出机杼之气。先生解析说:少时喜欢治印,刀下印石虽不算多,但都是自己着意临习古印,心摹手追的沥血作品,如“西关隐士”一印,虽临学前人,却心田自出,别有一格。先生大概感觉到我对其画作由衷的喜爱,慷慨提出送我一幅国色天香,我自是欢喜。望着先生亲自和墨提款,眼前富贵娇艳的牡丹,和谐悦目的画面,似乎生出了一片阳光,令我心头喜悦。我提议共同拿着画作合影留念,先生亦欣然同意。内子手拿相机轻轻一按,凝聚了我们永远的友情。
心怀感激,握别先生,感谢他的馈赠,更祝愿他在艺术的旅途有更多得意之作。也许他并不刻意取得世人格外的关注,然而水到渠成,焉知他那艺术的红杏不会越墙而出,博得青睐?
(杨远忠先生现为中国画协会员,2009年曾获全国小品画金奖,任中国高校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书画师、广东设计艺术委员会会员,并多次荣获全国及地区性的艺术奖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