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的儒家典籍有三類,孔子所定謂之經,弟子所釋謂之傳,或謂之記。「孔子之前,《詩》《書》《禮》《樂》已備。學校教授,即此四種。孔子教人,亦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又曰:「《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可見《詩》《書》《禮》《樂》,乃周代通行之課本。至於《春秋》,國史秘密,非可分布,《易》為卜筮之書,事異恆常,非當務之急,故均不以教人。自孔子贊《周易》、修《春秋》,然後《易》與《春秋》同列六經。以是知六經之名,定於孔子也。」[40]《莊子·天運篇》中孔子也對老子說自己「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漢武帝「獨尊儒術」把儒家立為國教,並設立了五經博士,五經成為國家法典,開啟了春秋決獄的時代。熹平四年,漢靈帝乃詔諸儒正定五經,共刻《易經》、《論語》、《尚書》、《春秋》、《公羊》、《魯詩》、《儀禮》七經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使天下咸取則焉。1922年在洛陽太學遺址出土熹平石經殘石百餘塊,現國立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等處都有殘石收藏。
(摘于维基解码」
「满腹经纶一贤儒」,这位老师在儒家广泛之运用产生了什么思想体系和核心价值呢?请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