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夏爱菊 于 2018-1-5 11:23 编辑
对广大读者而言,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反映生活与感悟,所收到的效果往往比深奥的雅言好。我初学写诗时,写过一首次韵诗友因我遭遇车祸赠诗:‘阎王不忍让夫鳏,册上花名名己删。倘若百年还不去,妈呀那我有多难。’丁芒老师评说:“第四句她全神贯注,冲口而出,却又饱含激情,故意以幽默、反捩口气出之,大出读者意外。活到百岁是大好事,反而下个“难”字,还加上“妈呀”的语气强化之,神气尽出,使人一读就不得不掩卷而思,产生许多联想:是估计自己活不到一百岁?是怕“夫鳏”想活又怕活不到百岁?是怕为子孙操劳而不愿活到百岁?是怕活到百岁会给家人带来许多麻烦?……因模糊而多解,因模糊而更添余味,更引人入胜,引人遐思,便有无穷诗趣、韵致。这一句该抵多少正面直道因而了无含蕴之趣的废话?那种冲口而出的日常口语、却含有极大感情容量的句子,其表达深度、对读者感情的冲击力度,却千倍百倍于那些雅言套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