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2-30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人最善脱胎,变化无迹,读者惟觉其妙,莫测其源。如:谢惠连《捣衣》“腰带准畴昔,不知今是非。”张文昌《白紵词》“裁缝长短不能定,自持刀尺向姑前。”裴说《寄边衣》“愁捻银针信手缝,惆怅无人试宽窄。”非皆本于谢语乎?又如: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岑嘉州“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三拜先生“昨日草枯今日生,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未到桐庐已及明。”又如:李遐叔《弔古战场》“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寝寐见之。”陈陶化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或触影生形,或当机别悟,是谓脱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