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64|回复: 36

谈诗中用典

[复制链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6
发表于 2017-11-25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诗中“用典”,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主张,“诗以用事为博”,甚至要求“无一字无来处”;有些人认为,“吟咏性情,何贵用事”,用典隶事有碍于感情的抒发,因此加以反对。还有人认为,好的作品“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多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当。”看来,前两种观点带着片面性,第三种观点才是正确的,就是“典故可以用,但要用得精当、妥贴”。
  诗词适当“用典”,对诗的表情达意的确有其画龙点晴之作用。
   有了前面关于“事”在诗中的作用的一种阐述,得到了一些概念性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比较详细的分析如何在诗中“用事”了。下面我们综合一些过去的《诗话》《词话》相关的内容,来具体阐述一下,以便在我们写作的时候借鉴参考。


在诗中“用典”,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主张,“诗以用事为博”,甚至要求“无一字无来处”;有些人认为,“吟咏性情,何贵用事”,用典隶事有碍于感情的抒发,因此加以反对。还有人认为,好的作品“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多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当。”看来,前两种观点带着片面性,第三种观点才是正确的,就是“典故可以用,但要用得精当、妥贴”。
  诗词适当“用典”,对诗的表情达意的确有其画龙点晴之作用。
   有了前面关于“事”在诗中的作用的一种阐述,得到了一些概念性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比较详细的分析如何在诗中“用事”了。下面我们综合一些过去的《诗话》《词话》相关的内容,来具体阐述一下,以便在我们写作的时候借鉴参考。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们借用《诗品》所讲的“诗不贵用事”!这点其实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诗之文体的表现特点,是表达情致情绪,是吟咏性情而不是说事,事之本身不是诗的主体。这点很好理解。那么,事件本身的时间啊、地址啊、过程啊都不是写诗的主要表达内容,所以也没必要一一交代的很清楚。所以,不必刻意的去说一些事。
   其次,是要注意“使事不为事使”,这也就是把握如何使事的描写,不构成喧宾夺主,与上一条对应的是,诗言志,写志才是“主”,而事件过程的具体描写只是“宾”。若将过多的笔墨浪费在具体“事”的形容或描写之上了,就属于“为事所使”,而不是“使事”了。

点评

学习受益,谢谢分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5 13: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们借用《诗品》所讲的“诗不贵用事”!这点其实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诗之文体的表现特点,是表达情致情绪,是吟咏性情而不是说事,事之本身不是诗的主体。这点很好理解。那么,事件本身的时间啊、地址啊、过程啊都不是写诗的主要表达内容,所以也没必要一一交代的很清楚。所以,不必刻意的去说一些事。
   其次,是要注意“使事不为事使”,这也就是把握如何使事的描写,不构成喧宾夺主,与上一条对应的是,诗言志,写志才是“主”,而事件过程的具体描写只是“宾”。若将过多的笔墨浪费在具体“事”的形容或描写之上了,就属于“为事所使”,而不是“使事”了。

点评

学习受益,谢谢分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5 13: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诗学的角度来看,“事”本身也属于一种“意象”,而我们前面一再讲过,写诗要追求的是意境,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是意象的合理组合才是生成意境的根本,意境在于意象之间的“组合”搭配之中,而不是某一个意象所能代表包括的。那么这样看,写某事的具体本身,就等于在陈列某个意象,并不能直接体现出诗的“意境”来的。
   所以,把事件这个“意象”与其它例如景物风光等意象可以等同看待,它只是为了体现意境而需要的一个“道具”而已,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了。“事”为诗所利用,不是诗为“事”而着墨。

点评

学习受益,谢谢分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5 13: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诗学的角度来看,“事”本身也属于一种“意象”,而我们前面一再讲过,写诗要追求的是意境,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是意象的合理组合才是生成意境的根本,意境在于意象之间的“组合”搭配之中,而不是某一个意象所能代表包括的。那么这样看,写某事的具体本身,就等于在陈列某个意象,并不能直接体现出诗的“意境”来的。
   所以,把事件这个“意象”与其它例如景物风光等意象可以等同看待,它只是为了体现意境而需要的一个“道具”而已,这样,就比较好理解了。“事”为诗所利用,不是诗为“事”而着墨。

点评

学习受益,谢谢分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5 13: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学写作者,有时就会把握不住这种关系,写诗成了写“事”了,用的虽然也是平平仄仄的诗句,描述的重点却是“事”的具体过程,这个分寸一定要把握好的。正如我们在诗中对风光景物的描写要求是一样的,写景物,不一定要写的如何细致逼真。
   如写一朵花儿,我们不一定要象生物教科书那样把它的根茎叶都做具体的描写。而只须写出花朵所带给我们的那种感觉就可以。比如写梅花,我们可以用风雪来衬托它:“梅花逊雪三分白,雪让梅花一缕香”。这里突出的不是梅花的形状如何,而是梅花所带来的感觉和特质。

点评

学习受益,谢谢分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5 13: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写出的是它不畏严寒笑对风雪的傲风傲骨。这种梅花的“傲”劲才是诗中要表达的,怎么表达呢?就通过一种对比的描写,用他   物和梅花不同的特性的区别来衬托而表达出来的。

点评

学习受益,谢谢分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5 13: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学写作者,有时就会把握不住这种关系,写诗成了写“事”了,用的虽然也是平平仄仄的诗句,描述的重点却是“事”的具体过程,这个分寸一定要把握好的。正如我们在诗中对风光景物的描写要求是一样的,写景物,不一定要写的如何细致逼真。
   如写一朵花儿,我们不一定要象生物教科书那样把它的根茎叶都做具体的描写。而只须写出花朵所带给我们的那种感觉就可以。比如写梅花,我们可以用风雪来衬托它:“梅花逊雪三分白,雪让梅花一缕香”。这里突出的不是梅花的形状如何,而是梅花所带来的感觉和特质。

点评

学习受益,谢谢分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5 13: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写出的是它不畏严寒笑对风雪的傲风傲骨。这种梅花的“傲”劲才是诗中要表达的,怎么表达呢?就通过一种对比的描写,用他   物和梅花不同的特性的区别来衬托而表达出来的。

点评

学习受益,谢谢分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5 13: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8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辞赋理论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79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5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我们在诗理上,也可以把“事”看做是梅花一类的“意象”,我们要利用或要吸取的是“事”所带来的影响和印象,这种感觉是我们的诗中要表达的,而不是事本身,
我们现在来看下面的一阕《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里也是在说的有事,说的去年的“事”,甚至还说了更早的“事”,那就是作者和某女“小蘋”的感情故事。这阕词要表达的是要说事吗?不是,而是这些“往事”所带来的一些感叹,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一种唏嘘怀念的情感,而不是要真的对你讲他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借事而言情,正如那借景而言情的道理是一样的。

点评

学习受益,谢谢分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5 13:01
学习受益,谢谢分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25 13: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23 16: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