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27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含曦绽娇蕊 品叠佩才媛
——《中华诗人》总编梁晗曦诗作初读
湖北/陈裕华
收到一大包刊物惠寄,拆封,《中华诗人》(11-16期)两套十多本期刊闪亮在我的眼前。平生首次见到此刊,览其封面,诗人诗侣,新颖、清秀; 择看内容,栏目精少,诗人分列,类似《诗刊》,于是我想到这期刊是“以人为本”张扬诗人的载体。
经验告诉我,要较快而又准确地知晓一本期刊,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首先研究它的总编、主编或执行主编。《中华诗人》社长、执行总编署名梁晗曦,6期刊物载有她的格律诗、词叠韵共110首,另七律32首、新诗几首,散文、杂谈各一篇,我一一认真研读了。她真是才女,她的诗词多是次韵某某的叠韵,少则10叠多则20叠。但是令我佩服的并不是这“叠”的数字,我家乡自号诗丐的贫病诗友当年曾叠韵鲁迅先生的《自嘲》246首,目标是300首,后病危作罢。数量绝不等于质量,而且硬凑叠成多少结果多是次品甚至垃圾,毋庸讳言,我的那位乡亲就未免于是。但是,这位“当今叠韵专业户”(戏谑,谅)她的叠韵却是真正的诗和词,“叠韵才思沛,薛笺佳句多”。首先,她的诗词都是自己心灵的载体。“诗者,吟咏性情也。”(严羽《沧浪诗话》)“诗以言我之情也,故我欲为则为之,我不欲为则不为。”(袁枚《随园诗话》)。这140多首诗词尽是“言我之情”,少有“应命之作”。其二,她的叠韵是诗词艺术的精工细镂,是令人赏读不已并可珍藏的艺品。下面分项略陈个人鄙见。
一、诗镂心曲,欲说还休。诗词是语言艺术中的珠冠。语言是人际交流的工具,诗词则是抒发感情的载体。诗词都讲究意内言外、含蓄蕴藉,这是区别于其它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女士天性是情感丰富细腻、阴柔缠绵,社会性是争现风采,不让须眉,梁女士是焉。历来是男士悲秋仕女怀春,时今妇女走向社会拼搏于方方面面,事业无止青春难再,有的为事业而误了人生,有的为家庭而误了事业,红颜早凋,对镜情黯。古今男士之忧自然而然也就出现在了女性诗人的笔下。梁女士《步唐伯虎落花诗三十首》写得最好,落英委地引发联想不禁悲从中来。“细数残樱烟雨中,伤怀应恨落花风”、“满园春色只须臾,为我能留片刻无”、“泪眼看愁愁似海,樽前镜里总盈盈”、“触目凄凉思旧事,入怀惨淡缀残红”、“连天衰草铺残梦,满地黄花瘦晚秋”……愁绝千古,似林黛玉而又过之。一些革命老干不禁摇头嗟叹,怪讶当今的幸福男女为何“无病呻吟”发林黛玉忧思,其实他们不懂或不愿懂这些“闲情”。这组叠韵因为辽宁妙音先生已作了点评我不便插喙,好在她的诗词忒多,随便摘引都可佐证我的论点。第15期64页《次韵谢郎七律10叠》第八首:
一声汽笛各风烟,三寸痴心痛入天。
应料花开初放蕊,终成柳老不吹绵。
望中还羡糟糠侣,命里偏排金玉缘。
苦根半生调作药,难医痼疾另翻篇!
这诗似雾绕云缠,但细读各句的意象却还可解:“各风烟”,别了,还能?悬;“痴心、痛”,女性通情;“应料”结果“终成”,希望落空,承前“痴”“痛”,能不痛么?以至“羡糟糠侣”(不下堂啊),怨“金玉缘”(“金玉良缘将我骗呀”),无可奈何,调“苦根”作“药”但是“难医痼疾”。是诗写的是千古无数女性共有之悲,而又终不同于古老绝望之悲,毕竟是当今女性,结语出“另翻篇”。真是细镂心曲又欲说还休。这就是诗!是几千年来风骚的继承,是在新形势下的演绎发展,是梁女士的艺术再创。
二、次韵叠章,及“彼”出“我”。人情交往以诗代柬、赓韵酬唱,在韵坛的确是常事雅事(然而历来论家对此看好的少)。而赓和、步对方之韵一是示敬二是“书怀”。写此类诗词最忌溺于披方和诗中无“我”。诗是“言我之情”的,梁女士深明此要,这百多首步韵叠唱对两方面都顾而及了,“他”“我”浑成一体。在《次韵丁芒老师》七律10叠中,很多诗句画出了丁老先生:“清凉人在揖霞庐,笔下落虹云畔书”、“陋巷蓬窗情不改,且将芜字细删除”、“世事不须真计较,人情无奈许含糊”、“诗中自遣何妨傲,枰上相争只管输”、“天怜人间惆怅客,怜教烦恼尽消除”、“双双紫燕绕晴庐,多少呢喃款款书”、“扶筇着屐访枫庐,透染浓霜红叶书”……凡是知晓丁芒先生特别是读过《丁芒大传》的人都知道丁先生人生曲折,在那年月倍受不公正待遇,运动不断、家庭破裂,种种不幸接踵而至,而丁先生从未气馁,从未丧失对前途的信念,也从未丢掉过令他厄运不断的文笔……女士的诗句略及略现了丁先生的人生际遇、襟怀情操。而“徒画眉堪羞远黛,眉间憔悴倩谁除”、“痴情万缕已全付,瘦骨三分未尽除”、“狂痴廿载我稍逊,病瘦三分君略输”、“引泉种玉南山下,韵里浮尘待扫除”……既是“我”的表白,也是既颂先生又出自己的“合唱”,是言志之作抒情之咏,与时今泛滥成灾的应酬次韵不可同日而语。
三、语言精美,对仗工稳。诗词是语言艺术中的玑珠、极品。诗的语言必须意象丰美、色彩鲜明,富于蕴蓄,而律诗更要求中二联对仗工稳。即使用苛刻的标准来验收,梁女士的这些诗词绝大部分甚至可说85%以上都是可打高分的,随便举一首即可证我此言不谬。第15期五律10叠《次韵熊东遨先生》第一首:
空山听夜雨,莫奈客愁何。
怀旧悲闻笛,还乡惊烂柯。
苦心浑破碎,豪气半消磨。
别恨知多少,相逢泪更多。
五言律绝较七言更加洗练,一字不可含糊。本诗语言朴素,不同于她的大多数咏唱。首联出其地、时、人、情。“莫奈”无可奈何,基调已出。颔联融铸两个典故,嵇康临刑之叹,向秀《思旧赋》之嗟;后一典故即王质烂柯的传说(此联其实是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妙移),这里并而用之,一“悲”一“惊”,无限感慨尽在其中。颈联抒发感慨,一“浑”一“半”,运用《修辞学》的“故用精确”格,又将无形的“苦心(情)”、“豪气”化虚为实,一“破碎”一“消磨”,形象鲜明,演绎于读者面前,己之苦楚引发读者心共鸣摇曳,可谓功夫老到。尾联用夸张之笔极写“别恨”无限,今日相逢喜极而悲“泪更多”,两相对比,表达惜友谊盼永聚之情,更深沉的背景当是人世跋涉遭逢艰蹶、心境寂寞,否则何以这么念旧!该诗中二联对仗工稳严格,应说明的是颔联中的“旧”,形容词用作名词,对“乡”可;“闻笛”,动宾结构,“烂柯”即“柯烂”,主谓结构,在古诗词文中均可通对,不可视为不严。似此和胜于此者满纸都是,不必赘举。
四、叠韵成串,各有侧重。叠,超过一者即可谓叠,一般是三,故叠字上是3个“又”,梁女士动辄10首多则20首,所以我戏称为“诗坛叠韵专业户”。“专业户”似不雅,那“行家”“专家”“高手”“精英”总可以吧?名字是次要的,要强调的是“叠”也是种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既然用“叠”即“成串”“成链”成“系列”。“叠韵”类似于“联章体”但又不同,前者是“珠”的串联,无先后之序;后者则讲究“内部规律”,至少是不能违其“序”。格律诗讲究“启、承、转、合”,现代文讲究文章结构,或层进或总分总,或并列、发散,演绎、归纳、类比,各有其妙,用作表意的联章体一般四则足矣。“叠”可能不必遵此“律”,多少尽由“心”而定。梁女士每组皆是“十”的整数,十者,“十全十美”也。美,这是一读就可感受到的,排列是否还有讲究呢?那就有赖细究了。我未看出每组“叠韵”的内容排列之堂奥,但分明感到每颗“珠”与同串之珠同类但又不相同,“均有相貌、个性特征”。《次韵丁芒老师》的10首七律第一首侧重“出丁”,其二出己,三、四及丁之人生际遇,扬其襟怀、德操,五,写丁之晚境,其七及丁、樊夫妇事并“我”之仰仗,六、八并九、十既写丁也出己,浑成一体。其实从一至十每首都有丁有“我”,而且“主体”始终是“我”,“诗以言我之情也”。
140多首诗词,即使再写两三万字也未必能尽出其彩,我的评文向来远离3000字,至此却已超3100了,必须打住。末了,我想直说我的一点疑虑:是不是每次叠韵都硬要写满“10”“20”?诗词是艺品,艺品最讲究的是少而精,“动人春色不须多”嘛。尽管我佩服女士思敏才沛,每首诗词都可圈可点,但我仍然要说你“叠”得太多了。我的读诗经验是整齐的块状绝句、律诗,相同的韵脚容易引发审美疲劳,所以不宜叠得太多,叠几次后换韵为佳。当然,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和习惯,我之直言仅供梁女士参考。
含曦绽娇蕊,品叠佩才媛。
说项由来惯,逢人荐锦篇。
——《题梁晗曦女士诗词》
谨以此献于我钦佩的梁晗曦才女和她的广大诗友。
2014年7月25日于化谷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