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4-24 13:56 编辑
关于混押 刚刚
《封淑英回文诗集》(1951年香港大华书局),《回文集》收入她的107首。除了6首词,有诗101首。其中只有18首是正常用韵,其他大多用了通韵(够你大吃一惊吧,通韵竟然是这么普遍存在的现象)。
归纳得孤雁出群18例,孤雁入群26例,进退韵7例,辘轳韵5例,首联偶句通韵24例,颔联通韵5例,颈联通韵3例,首尾通韵2例,二韵互通1例,三韵互通19例。
现在已有的通韵有孤雁出群、孤雁入群、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历史例子中还有没取名的,如
首联偶句通韵:也就是第二句用邻韵。如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宋教仁《晚泊梁子湖》、苏轼《傅尧俞济源草堂》[此诗亦载山谷集]、宁调元《燕京杂诗》、柳亚子《闻万福华义士刺虏臣王之春不中》、苏曼殊《感赋住西湖白云禅院》、苏曼殊吴《门一》。 颔联通韵:也就是律诗第四句用邻韵。如李白《听胡人吹笛》、苏轼《泊南井口期任遵圣长官到晚不及见复来》。 颈联通韵:也就是第六句用邻韵。如杜甫《客旧馆》、宋·郭忠恕《再逢英公有感》、项安世《同年董知县席上》、明·陈嘉谋《失题》。 首尾通韵:律诗第一句与第八句用邻韵,绝句第一句与第四句用邻韵,如果第一句不押韵,邻韵则放在第二句。如徐夤《贡馀秘色茶盏》、聂绀弩《草宿同党沛家》。 二韵互通:诗中有两个韵部的,地位平等,分不出谁是邻韵的。如苏轼《次韵子由岐下诗 李》。 三韵互通:诗中有三个韵部的。如苏轼《次韵答宝觉》,杨万里《小憩玉坊镇新店》,柳亚子《题<夏内史集>》,杨万里《闻莺》。 小结:
通韵在格律诗中普遍存在,从唐朝便出现,愈到后来愈多,近代与现代已不把它当回事。它的花样也非常多,而且后来孤雁出群已作为正格。对待通韵,我们不必保守,什么格律诗中“邻韵可通,但近体只许通首句(飞雁出群格)或末句(飞雁入群格)”,“近体诗必须一韵到底,不得通韵”,“近体诗不得通韵,仅首句可用邻韵;现代诗人作律绝任意通韵者,不合唐宋诗人的格律。”“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韵(字下面加了着重点)”,这些“砖家”学者的说法都不足为信。我们只能这么说:“近体诗常常一韵到底”“近体诗一般要求一韵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