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潭州雨梦

近体不忌三仄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三平尾该不忌也值得探讨。根据护腰论,上句三仄尾,下句应用三平尾救。古人诗多有此例,只因某大人一句,至三平尾均被打入拗律冷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4-14 00:38
其实问题很简单。平声,古不分阴阳,三平尾一个声调,读来无顿挫之感。而三仄尾,仄由上去入构成,诗句读 ...

举例若少,反之者,谓之个例,多点方好壮势。
举例之诗属随机挑选,并非随心所欲,这样才能得个公正的结论。如我结论,三仄尾约占可造成三仄尾的诗句(即平平平仄仄),全唐近体此句式有五万多句,那么依三仄尾约占10%而言,则全唐格律诗约有五千句三仄尾句。远比孤平实数比例千分之一至二及三平尾千分之四要大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提倡避为好呢?只因为古人认为三仄二平句和三平二仄句组成一联,平仄各占百分之五十最合中庸之道。故律句缺平补平,缺仄补仄,以保持平衡。这是孤平孤仄互救的理论依据。
今人多囿于王力孤平论,什么是孤平弄得稀里糊塗。
最早提出类式孤平当忌的理论为王士稹,他宣称平不令单,后李氏改单为孤实一回事。
令单既为病,那么应有双平的音节,而双平音节一个令单则为孤平音节,这就需上一个或下一个双仄音节采用一平一仄的拗音节来救孤平。救后孤平音节依然存在,因为救了,则不能称之孤平句。
律句都有一个规定使用的单平或单仄音节,故此单并非王氏指的单平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839

回帖

30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4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4-14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仄尾并不忌讳,但三连去或者三连上是不适合吟咏的,这个要避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7-4-14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857

回帖

3157

积分

栏目顾问

奇趣诗苑特邀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57
发表于 2017-4-17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律讲究的是节奏,句中节奏是平仄相间的,从这个理论去研究三仄收是否合理,才是正确途径。由此也并不在于例子多少,也不在于各代实际情况如何。比如三平收大家一致认为不可,但实际上三平收例子也不少。三个上声的三仄收肯定不行,那么两个上声与一个去声的三仄收呢?

点评

至于两个上声一去声行下行,个人认为上去上,上声不连用较好,连用亦非大忌,。你认为例不在多,那就只举一例好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7 20:33
举例若少,反之者,谓之个例,多点方好壮势。 举例之诗属随机挑选,并非随心所欲,这样才能得个公正的结论。如我结论,三仄尾约占可造成三仄尾的诗句(即平平平仄仄),全唐近体此句式有五万多句,那么依三仄尾约占10%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7 20: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7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4-17 19:56
格律讲究的是节奏,句中节奏是平仄相间的,从这个理论去研究三仄收是否合理,才是正确途径。由此也并不在于 ...

举例若少,反之者,谓之个例,多点方好壮势。
举例之诗属随机挑选,并非随心所欲,这样才能得个公正的结论。如我结论,三仄尾约占可造成三仄尾的诗句(即平平平仄仄),全唐近体此句式有五万多句,那么依三仄尾约占10%而言,则全唐格律诗约有五千句三仄尾句。远比孤平实数比例千分之一至二及三平尾千分之四要大得多。

点评

从音韵最完美来说,所有拗句均不完美,三仄尾亦难逃非议。然存在即合理,拗句中三仄尾约占平平平仄仄的句式的百分之十,特定拗句属最不合理,但它占平平平仄仄句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就不能否认其存在的合理性。至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7 20: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7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4-17 20:07
举例若少,反之者,谓之个例,多点方好壮势。
举例之诗属随机挑选,并非随心所欲,这样才能得个公正的结 ...

从音韵最完美来说,所有拗句均不完美,三仄尾亦难逃非议。然存在即合理,拗句中三仄尾约占平平平仄仄的句式的百分之十,特定拗句属最不合理,但它占平平平仄仄句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就不能否认其存在的合理性。至于三平尾,由于平声不如仄声有三声支持,而平声独一而音韵无变化实属不美。纵观全唐诗仅二百五十多句,仅占该句型的千分之五,实不成气候。换言之,唐三百多年,全唐所有诗人一年不到一句三平尾,唐诗人二千多,十人中一辈子才一人写了一句三平尾句,所以说,唐近体还是刻意在避三平尾。而三仄尾则大不同,杜甫一个人就有一百多句。.可斥为声律不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7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4-17 19:56
格律讲究的是节奏,句中节奏是平仄相间的,从这个理论去研究三仄收是否合理,才是正确途径。由此也并不在于 ...

至于两个上声一去声行下行,个人认为上去上,上声不连用较好,连用亦非大忌,。你认为例不在多,那就只举一例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17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63谋身尔我拙/上上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0 04: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