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6|回复: 3

谈谈如观个人对佛教的认识

[复制链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发表于 2017-4-8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4-9 23:25 编辑

我们的高等数学都是从简单的1+1开始累积的,由于人们在实践中的需要,比如要测算一个物体的体积,特别是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怎么办?然后把这些问题交给数学家,数学家去推演公式,找出误差最小的计算途径。

佛教也是如此,这种哲学思维也是从最基本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开始的。为什么要探索“形而上”的理论?因为很多理论“形而下”解释不通,才会想到“形而上”。中国哲学就发展到“人之初、性本善”为止,没有再继续探索。而古印度则不然,他们对哲学思维想做到达彻,才会去探索“形而上”。

佛教是从古印度各哲学派别中脱颖而出的,“三世因果”论是佛教教义的基础,比如很多人作恶为什么没有受报?仅限今世解释不通,才会放到三世中去衡量。所以,佛教教义讲求了义、圆融,不允许有一丝疑惑,凡有疑惑必是不究竟。

我们现在认知这个世界都是以“人”为本位的。比如物体本身不发光,是光波照射到物体产生各种颜色而被我们的肉眼看到,我们才能感知他的存在,但是现在科学已经证实有紫外线、红外线是被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声波也是如此,过大或是过小的声波我们也是无法感知的。

古印度人是想通过自身的修持,摆脱眼耳鼻舌意的束缚来获取对世界的正确认知,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应该去肯定。我们人类自身现在只能回避生老病死这个问题,因为依据人体的机能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感知。就象细菌、蚂蚁一样,它们的机体构造决定着他们无法获得同人类一样的对世界的感知。佛教其实有“十四无记”的戒律,也是回避讨论生死问题的,因为依我们凡夫智慧无法感知这个真实的世界,必须经过正确的修持才能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

我们的“知识”佛教称作“所知障”,最多只是“相对正确”,并非“绝对正确”的。就象蚂蚁穷其一生也无法获得与人类同等的对世界的感知一样。所以,佛教提出必须经过戒定慧的修持才能真正提升自己作为一名凡夫的智慧。

佛教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此,假设把所有宗教的所有经典从人类记忆中抹去。那人类并不会因此而停止思维,他们还去建立新的哲学理论与新的宗教。与其重新探索,还不如选择现在现成的。

以上这些是针对唯物主义者说的,帮助他们理解宗教。如观个人是认同佛教教义的,并且愿意为此去修持。所以佛教对如观个人而言不再是宗教,而是实实在在的修持。我们可以从俗谛(世间法)入手,对人生的启发是有益的。

佛教是从古印度各哲学派别中脱颖而出的,儒家是从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的,同理普通话、平水韵都是如此。他们都是长期经过人们的反复推敲并且按照人类的智慧被证明是最成熟的哲学或是语种与诗韵。

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些主流。儒释道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必须去护持。在诗词领域,律诗与平水韵也是汉语所发展的最成熟的诗体与韵律。这些核心的内容要抓住,是我们的神经中枢、是头颅。断胳膊断腿我们还能勉强忍受,但是有人要你的头颅我们能给吗?肯定不能。


62

主题

1687

回帖

6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081
发表于 2017-4-8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金建 于 2017-4-8 15:08 编辑

我们现在所说的佛教,严格地说应是汉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能得以传播,曾不断对其教义理论作必要的修正,比如印度佛教说”众生平等“,与中国传统的孝道相悖,初始并不为中国普通百姓所接受。后佛教的核心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理念的吻合,才使得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而现在的中国面临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汉传佛教亦应与时俱进,同中国传统文化一道解决好怎样融入世界现代文化体系这一新课题。且喜的是中国佛教界的大德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相信如观对佛教的认识也不会停留在佛教原有理论上。

点评

如印度佛教说”众生平等“,与中国传统的孝道相悖 ---------------------------------------------- 这都是对佛教的曲解。众生都具佛性,但是受业力的感召不同才会有六道的果报。众生平等是指从佛性上讲是平等的,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8 15: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楼主| 发表于 2017-4-8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17-4-8 15:02
我们现在所说的佛教,严格地说应是汉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能得以传播,曾不断对其教义理论作必要的 ...

如印度佛教说”众生平等“,与中国传统的孝道相悖
----------------------------------------------
这都是对佛教的曲解。众生都具佛性,但是受业力的感召不同才会有六道的果报。众生平等是指从佛性上讲是平等的,具体的果报每个个体都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主题

1087

回帖

749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497
发表于 2017-4-12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的思想确实博大,周易阴阳太极的思想大于西方的辩证法,佛教的思想大于阴阳道教理论。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哲学,是超越现实物质世界的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07: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