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征服 于 2017-4-11 22:45 编辑
袁枚所言值得商榷,你也不要搞实用主义,就平水四声而言,入声读法多涉哑滞,你舍弃了哪个?
黄莽先生应该不是这个意思,看过半山楼主人先生的跟帖后,忽然想起黄莽先生也有类似的表述: 【援引半山楼主人原帖】
“十三、选韵
可以肯定的说,传统诗人写诗,还是主张用“平水韵”。而对主张取消入声字的新韵,或普通话韵,都不能接受。诗韵的改革,十分复杂,旷日持久。诗韵经过几千年漫长的语音演变。这种演变是口口相传的过程,从切韵,广韵,到平水韵,传流有序,变化不多。丢弃平水韵,还称什么近体诗?好比丢开京腔、京调、京胡、脸谱,还算什么京戏一样。平水韵与格律诗是共生共存的,道理很明显。南方各地至今广泛保留着入声,口音这种东西,就象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潜藏在血液当中,代代相传,生命力十分顽强,它不依靠录音资料,与生俱来。广大的方言音域支撑着入声,即使在京都,胡同语音也不与普通话完全一样。消灭入声,谈何容易。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只要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人,都能接触到音韵,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影响持久而深远。它植根于国人的基因中,不是某几个人想推就推得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