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人六言律绝选
再谈别体格律诗--(本文于 2012-02-12 23:46:17 发表在吾爱网)
格律诗分为律绝两大类,其中五、七言为常见。另有六言、九言、排律等。
六言: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刘长卿
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宁浦旧事·秦观
身与杖藜为二,影将明月成三。
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
九言:
《咏梅》明﹒杨慎
玄冬小春十月微阳回,绿萼梅蕊早傍南枝开。
折赠未寄陆凯陇头去,相思忽到卢仝窗下来。
歌残《水调》沉珠明月浦,舞破山香碎玉凌风台。
错恨高楼《三弄》叫云笛,无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酴醿花》明﹒卢赞元
天将花王国艳殿春色,酴醿洗妆素颊相追陪。
绝胜浓英缀枝不韵李,堪友横斜照水搀先梅。
瑶池董双成浴香肌露,竹林嵇叔夜醉玉山颓。
风流何事不入锦囊句,清和天气直拘青阳回。
上引自拙文《再谈别体格律诗》,已明确提出六言、九言律绝之称谓,并非独创,无足炫耀。
六言律绝,自唐有之,而九言律也有明诗作证,现代某某言为世界首创,实为井底世界也。至于九言诗谱,于进水先生早在2011乍年所发表《诗帜》一文早有论述。文后将附其它诗友之谱,均早于某某。
雨梦上世纪六十年代即作六言绝句一首:
梦断巫山云雨,觉来春夜清凉。
离愁堪与谁诉?别恨唯留自尝。
因觉大不如七言之结构之佳,故不再涉足也。
唐人六言绝句十首
发越州赴润州使院留别鲍侍御(唐·刘长卿)
对水看山别离,孤舟日暮行迟。江南江北春草,独向金陵去时。
※
寻张逸人山居(唐·刘长卿)
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
客中春思(唐·李中)
又听黄鸟绵蛮,目断家乡未还。春水引将客梦,悠悠绕遍关山。
※
寄李袁州桑落酒(唐·郎士元)
色比琼浆犹嫩,香同甘露仍春。十千提携一斗,远送潇湘故人。
※
送郑二之茅山(唐·皇甫冉)
水流绝涧终日,草长深山暮春。犬吠鸡鸣几处,条桑种杏何人。
※
归山作(唐·顾况)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
※
仙岩二首 其一(唐·王贞白)
白烟昼起丹灶,红叶秋书篆文。二十四岩天上,一鸡啼破晴云。
※
田园乐七首 其三(唐·王维)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
田园乐七首 其六(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埽,莺啼山客犹眠。
※
剡山夜月(唐·朱放)
月在沃洲山上,人归剡县溪边。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
※※※
唐人六言绝句十首(折腰体)
临都驿答梦得六言二首 其一(唐·白居易)
扬子津头月下,临都驿里灯前。昨日老于前日,去年春似今年。
※
丈人山诗(唐·李真)
春冻晓鞯露重,夜寒幽枕云生。岂是与山无素,丈人著帽相迎。
※
代人寄远六言二首 其二(唐·杜牧)
绣领任垂蓬髻,丁香闲结春梢。剩肯新年归否,江南绿草迢迢。
※
小江怀灵一上人(唐·皇甫冉)
江上年年春早,津头日日人行。借问山阴远近,犹闻薄暮钟声。
※
问李二司直所居云山(唐·皇甫冉)
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山色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
※
景阳台怀古(唐末·徐铉)
后主亡家不悔,江南异代长春。今日景阳台上,闲人何用伤神。
※
田园乐七首 其四(唐·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
所思(唐·李中)
门掩残花寂寂,帘垂斜月悠悠。纵有一庭萱草,何曾与我忘忧。
※
荅乐天临都驿见赠(六言)(唐·刘禹锡)
北固山边波浪,东都城里风尘。世事不同心事,新人何似故人。
※
再赠乐天(六言)(唐·刘禹锡)
一政政官轧轧,一年年老骎骎。身外名何足算,别来诗且同吟。
※※※
唐人六言律诗十首
寓言(唐·鱼玄机)
红桃处处春色,碧柳家家月明。楼上新妆待夜,闺中独坐含情。
芙蓉月下鱼戏,螮蝀天边雀声。人世悲欢一梦,如何得作双成。
※
蛇浦桥下重送严维(唐·刘长卿)
秋风飒飒鸣条,风月相和寂寥。黄叶一离一别,青山暮暮朝朝。
寒江渐出高岸,古木犹依断桥。明日行人已远,空余泪滴回潮。
※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唐·刘长卿)
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
酬令狐相公六言见寄(六言)(唐·刘禹锡)
已嗟别离太远,更被光阴苦催。吴苑燕辞人去,汾川雁带书来。
愁吟月落犹望,忆梦天明未回。今日便令歌者,唱兄诗送一杯。
※
游地肺(唐·章孝标)
市朝扰扰千古,林壑冥冥四贤。黄鹤不归丹灶,白云自养芝田。
溪滩永夜流月,羽翼清秋在天。高迹无人更蹑,碧峰寥落孤烟。
※
杂体诗 胥口即事六言二首 其一(唐·皮日休)
波光杳杳不极,霁景澹澹初斜。黑蛱蝶粘莲蕊,红蜻蜓袅菱花。
鸳鸯一处两处,舴艋三家五家。会把酒船偎荻,共君作个生涯。
※
六言(唐·吕岩)
春暖群花半开,逍遥石上徘徊。独携玉律丹诀,闲踏青莎碧苔。
古洞眠来九载,流霞饮几千杯。逢人莫话他事,笑指白云去来。
※
落花(唐·李中)
残红引动诗魔,怀古牵情奈何。半落铜台月晓,乱飘金谷风多。
悠悠旋逐流水,片片轻黏短莎。谁见长门深锁,黄昏细雨相和。
※
对酒招陈昭用(唐·李中)
花开叶落堪悲,似水年光暗移。身世都如梦役,是非空使神疲。
良图有分终在,所欲无劳妄思。幸有一壶清酒,且来闲语希夷。
※
送陈明府赴淮南(唐·韩翃)
年华近逼清明,落日微风送行。黄鸟绵蛮芳树,紫骝躞蹀东城。
花间一杯促膝,烟外千里含情。应渡淮南信宿,诸侯拥旆相迎。
※※※
顺风调一首
送万巨(唐·卢纶)
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
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望断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
※※※
排律一首(有失粘联,无失对句)
秋日卢郎中使君幼平泛舟联句一首(唐·清昼)
共载清秋客船,同瞻皂盖朝天(藻)。悔使比来相得,如今欲别潸然(幼平)。
渐惊徒驭分散,愁望云山接连(昼)。魏阙驰心日日,吴城挥手年年(羽)。
送远已伤飞雁,裁诗更切嘶蝉(述)。空怀鄠杜心醉,永望门栏脰捐(恂)。
别思无穷无限,还如秋水秋烟(述诚)。
※※※※※
附:诗友诗论
※※
htsrbp 10级 2013.04.09
诗歌体裁问题: 首先,近体诗从每句的字数分析:中国的诗歌从诗经的三言,四言为主,转变为地方色彩浓厚的楚词体,进而汉代的乐府五言为主,转变到魏晋南北朝的音律化,五七言的混用,七言诗歌的产生,到了唐代,随着五言,七言的音律化,格律化完成,稳定,从而新的诗体(近体诗)完全确立,带来了诗歌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辉煌;到了五代两宋,诗歌体裁需要变新,产生了被称为是"长短句"的词,也就是杂言的格律化"诗"!之所以这样称呼它,因为它同时还被称为"诗余"。 为什么每句的字数不继续向上增加了呢?为什么不是出现“八言律诗”,甚至“九言律诗”,或者“八言绝句,九言绝句”,甚至更多的字数呢? 因为汉语是音节化的语音,每个字的长短都差不多,而中国人的一句话,长到7个字,对于格律化的诗歌来讲,要舒徐顿挫的读出来,已经是够长了,到了极限了;再长的8言,9言,就没有能力了。历史上不是没有人进行创新,所谓9言律诗,我也看到过,但是因为超出了艺术的极限,所以终究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
九言近体诗格律 文/亦秋之心
2011-06-19 09:43:32|
九言近体诗格律
①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②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③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④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参考于进水《汉语言韵律诗歌理论纲要》
地址:http://.com/article.php?aID=116283&page=4
※※
九言格律诗的声律【野神格律之一】2013年1月3日 文/野 神
文前声明:
关于九言格律诗的格律,前人研究很多,但一直没有定论。人们称“九言近体诗”,愚以为不确切,因为先贤们从来没有写过所谓“九言近体诗”。于是,我名之曰“九言格律诗”。本文之九言绝句、九言律诗格律基本格式各十二种,为鄙人在总结五、七言近体诗格律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研究所得,属于首创,故名之为“野神格律”,亦为一家之言。本文展示的是“九言格律诗”的声律,至于其它,另有专题论述。
本格律版权所有,如有转载及引用请署名并注明出处,即“《野神格律》”。
此格律供对九言格律诗有兴趣的朋友创作时参考。
诗谱(略)
※
附:
“九言古典近体律诗和现代近体律诗的四种格式是什么?”于进水《诗帜》(2011年4月出版)
(1)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 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 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4) 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鸿硕先生九言格律诗有关意见:
这样的语言基础和格律条件将要产生大量的格律诗体式。这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诗的格律》)
仅就四步九言诗来说,众所周知,有以下三种构成方式:
五、四式(或四、五式)
×××/××/××/××
××/×××/××/××
××/××/×××/××
××/××/××/×××
三二三一式
×××/××/×××/×
××/×××/×××/×
×/×××/×××/××
×××/×/××/×××
二二四一式
××/××/××××/×
×/××××/××/××
××××/×/××/××
××/××/×/××××
这三种方式各自排列组合,然后相加能有几十种体式。如果把它们交错使用,组合,再加上,会达到上百种。(三步、五步及变格体式还没统计在内)有人计算九言诗总计有512种组合方式,其它各言还未计算。去掉不适用体式(粘对限制)仅就九言数量也相当可观。
从上述看来,有的同志试图想建立图谱,这是一种徒劳。很繁琐,记不住,不可取——见拙作《如何构建现代汉语诗歌的音律和韵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