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二〇一九五四 于 2016-10-19 22:09 编辑
南窝北叶等人一味地强调《切韵》“论古今是非、南北通塞”的形成过程,然后拿什么最大公约数胡乱解释。孰不知陆法言等人论完之后,厘定之后,并经官方认可之后,便成为大隋正音,在《切韵》流通的地域和阶层,大家就都得以厘定后的那种读法为参超而修正自己的读音。你可以读得南腔北调,只要能基本有效交流即可,因为那毕竟是在正音基础上发生的允许偏差。从这个意义上说,厘定后的切韵音在读书人阶层和官场人士中是内部统一的,可以有效或基本有效交流的。遗憾的是,现今东南一带各个语言孤岛的情况根本不是这样。
事实上,普通话也不是完全依托北京音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论古今是非、南北通塞了,大陆普通话与台湾国语的差异乃至与北京地区一些方言土语的差异便是明证。比如和这个字台湾读han,大陆读he,而北京土话中仍然读han。告诉一词在北京地区土话中也不是读作gaosu,而是读为gaosong,我们家乡话中也是这种读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