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二〇一九五四 于 2016-10-11 20:31 编辑
平水韵诗者成名的代价 首先声明,本文只就当下而言,与前朝无涉;只就平水韵成名诗者而言,与一般平水韵爱好者无涉;只就大陆诗者而言,与港澳台及海外华人诗者无涉;只就沽名钓誉并窃据诗词界要职、要害部门及关键环节的极少数顽固派而言,与明里暗里支持采用现代读书音为诗填词的有识之士、受蒙蔽受误导的中下层盲从者以及只为图个乐呵、别无所求的平水韵玩家无涉。一言以蔽之,本文只针对平水韵阵营中极少数心术不正、泥古不化、欺世盗名、强行误导的顽固派。请勿轻易对号入座为盼。 由《古音韵大家谈中国古代的普通话》系列转帖、《会入声读法并不等于会读平水韵》、《由10家《切韵》韵母拟音结果看现今平水韵的不可确读性》以及百万重金《悬赏启事【求贤若渴,请求置顶】》广为散发迄今无人应征等情况可知,中古平水韵无人能确切读出、无人能确切听懂乃是不争的事实。遗憾的是,诗词界高层与诗词企业家们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仍在强行误导,仍在全国范围内强奉读不出、听不懂的中古平水韵为当今诗韵正统。此举无疑造就了一批批诗人乃至大家,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耐人寻味的是,这种惨重代价基本上与平水韵诗人无涉,亦即平水韵诗人成名,国家和国人埋单。兹举其要者简述如下: 1)硬生生剥夺了数以千万计青少年学子名正言顺的为诗填词权利。由于从诗词中央到各省市诗词府衙都奉平水韵为诗韵正统,各大诗词园地也多如法炮制,不合平水韵平仄归属及韵部归属者便判你出律没商量,任你诗作再好也不屑一顾,如此霸道行经严重戳伤了操现代读书音的莘莘学子的自尊心和为诗积极性,只能选择敬而远之。 2)为诗填词黄金年龄段后继无人。而今青少年一代的升学就业负担本来就重,纵然爱好诗词,亦无足够时间精力死记硬背中看不中用的平水韵表,直至像他们的祖辈一样成为老翁老妪时,才有可能重复乃组昨天的故事。这无疑是一种恶性循环,并直接导致诗词界为诗填词黄金年龄段后继无人。 3)严重败坏唐宋诗词读诵吟唱的优良传统。总体而言——非指个体,现在诗词界继承的不过是晚清的诗八股和文字游戏,唐宋诗词读诵吟唱的优良传统已然丧失殆尽。唐时很多学而未致仕的平民百姓乃至强盗都能用当时的读书音创作和欣赏他人诗作,时下的格律诗词却大面积沦为只能看不能读的案头文学,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诗的国度莫大的悲哀。 4)整个读书人群体和官场人士全部被耍。众所周知,对于时人的所谓平水韵诗作,不仅学业未精的青少年读不出、听不懂,甚至连包括博士后、博士导、两院院士、央播央视播音员主持人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各行业各层次的读书人和政府官员都读不出、听不懂。现代读书人居然读不出、听不懂本来也是依托读书音的时人诗作,岂非咄咄怪事!又让全国范围内数以亿计的各层次读书人和各领域政府官员情何以堪? 5)现代民族诗词文化惨遭肆意践踏。毋庸讳言,时下的所谓中古平水韵不过是圈内人玩的,圈外一切有关人等简直不屑一顾,一些成名旧韵诗者的旧韵诗集白送都没人要便是明证。纵观我泱泱大中华数千年诗史,为诗填词从来都是年轻人的强项,古人中二十几岁便诗名卓著、十几岁便崭露头角、甚至六七岁便句稳律工者比比皆是,而今这个年龄段的读书人却只能被迫选择靠边站,取而代之的居然是一帮老头老太太以及准老头准老太太,并大造蜃楼、大肆封神、大言不惭。现代民族诗词文化如此惨遭践踏,各大诗词中央无所作为,诗词企业家趁火打劫,然则振兴诗词的良好愿景焉有不沦为空洞口号之理?呜呼哀哉! 当然,近年来平水韵成名诗者也开始象征性地付出一些诸如诚信、声誉之类代价,却时常可以通过无端禁言删帖、屏蔽锁沉和随后祭出的人身攻击消除影响。由是观之,为维护既得利益、打压学术异己而点点鼠标、碰碰嘴唇之类,应算是已然成名以及即将成名的平水韵诗者在诗外所付出的唯一代价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