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9-23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五言排律考
1.杜公五言排律共计121首,
2.第三首押仄韵除外,
3.第21及第85首首句入韵,2/120=1.7%
4.句式
4.1.仄仄平平仄句计:741
4.2.平平平仄仄句计:743
4.3.仄仄仄平平句计:745
4.4.平平仄仄平句计:743
5.三仄尾:68,68/743=9.15%
5.1.平平仄仄仄句计:59
5.2.仄平仄仄仄句计:9,9/59=15%
6.特定拗句:70, 70/743=9.4%
6.1.平平仄平仄:58
6.2.仄平仄平仄:12句,占12/70
7.小拗句:39
7.1.小拗已救句:38
7.2.小拗未救句:1
8.孤平拗救句:17
9大拗句:18
9.1.大拗已救句:18
9.2.大拗未救句:无
10.非 律 句:4 青青高槐叶/新面来近市/律中鬼神惊/为人苍梧庙
11.三平尾句:5 北渚凌青荷/玉佩仍当歌/落日将如何/猛士寒风飙/荐藻明区区
12.孤平句:无
雨梦按:
“特定拗句”格式我查杜甫五律623首,共有:
平平仄平仄句式161句,
仄平仄平仄句式13句。
合计174句,
174/623×2(每首诗有2句该句式)=13.96%。
三仄尾句式119+18句=137句
137/623×2=11%。
11%+13.96%。=25%
则正格律句约占75%
杜甫五言排律121首
其中特定拗句:70, 70/743=9.4%
.三仄尾:68,68/743=9.15%
9.4%+9.15%=18.55%
则正格律句约占81.45%
然而大学教科书《古代汉语》《(二十八)诗律》第1058页“(1)在(丙)种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六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在这种拗救的情况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说这种句式是拗救,是为了讲述和记忆的方便。其实这种“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句式,在近体诗中反而比“仄仄平平平仄仄”用得更普遍,应看作正格。……”其结论似乎太草率了
结论:
1.特定拗句占平平平仄仄句式总比例:五言律诗13.96%。+五言排律9.4%/2=11.68。”用得更普遍,应看作正格”一说言过其实;
2.杜甫五言排律平平仄平仄句式161句,其中仄平仄平仄句式13句。占8.1%。”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亦言之无据;
3.杜甫五言排律三仄尾句:68。68/743=9.15%,和特定拗句句式比例9.4%不相上下,亦可证唐人诗不忌三仄尾;
4.杜甫五言排律首句入韵有2首,2/120=1.7%;
5.小拗句:39句,只有1首未救;
6.大拗句:18句,均在对句进行补救;
7.非 律 句:4句
7.1从公难重过--重此义读平,应仄;
7.2青青高槐叶--青青高槐平;
7.3新面来近市--面应平;
7.4律中鬼神惊--中应仄;
7.5为人苍梧庙--人应仄。
8.三平尾句:5句 北渚凌青荷/玉佩仍当歌/落日将如何/猛士寒风飙/荐藻明区区
9.孤平句:无
10.第一首有4句三仄尾句,(东藩驻皂盖,云山已发兴,修竹不受暑,蕴真惬所遇),2句三平尾句
(北渚凌青荷,玉佩仍当歌),1句大拗句(贵贱俱物役),1句非律句(从公难重过),应归入拗律。
附一:
杜甫五言排律121首
附二:
杜甫五言排律特定拗句,三仄尾等统计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