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我不会读平水韵 于 2016-9-16 19:38 编辑
将“双轨并行”落实到位其实只需举手之劳 文/实在看不下去了
首先声明,本人无门无派,懒于参与新声旧韵之争。窃以为诗词学会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方针出于人性化考量,端的堂堂正正。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空喊了多年,并未落到实处,更未落实到位,才招致新韵阵营不满并屡屡提出质疑。窃以为,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解决办法其实很简单,“将新声旧韵作品分栏管理”即可。可谓举手之劳,并可一劳永逸,大面积平息过渡期内一切有关新声旧韵的无谓纷争。据悉,这一建议是吟者先生率先提出的,随后,又有不只一位热心诗友将这一合理化建议转载到多家板块,其核心目的无外乎切实落实诗词学会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方针,其核心思想无外乎新声旧韵“各得其所,井水不犯河水”。未知众多板块缘何迟迟不予采纳?以前曾有律诗专栏首版风之歌先生坦然承认:要求新韵标注属于歧视,吟者等人建议有理,即行采纳。遗憾的是,最终也以不了而了之了。
注意到红荔诗苑(深圳)和绝句专栏板块最近新增了一个“新韵”分栏目,在中华诗词论坛众多默认平水韵的板块中,这无疑堪称一个创举,先赞一个!
同时不能不说,这样的变通措施仍留有较大遗憾,那就是:平水韵轨寛,新声韵轨窄,并未将双轨并行落实到位,关键是平水韵基本上仍然处于默认状态。由于相应版块都是默认平水韵的,不难理解,新韵相关作品都要集中于这个新增的标明为“新韵”的分栏目之内,而板块原来所分的五言、七言分栏目以及其他分栏目仍为平水韵独享。换而言之,此举无异于在默认为旧韵的版图内给新韵辟出了一小块自留地,而大片良田仍然属于平水韵。这个比喻或许有点儿蹩脚——其实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然道理大致不差。
如此一来,敏感的新韵诗友可能反而更不自在了,因为原来的歧视是隐性的,而今却被显性化了——尽管设计者并无主观故意,但却难免派生这样的客观效果。比如,我这个无门无派的局外人看着就不舒服。
刚看到有诗友说:“建议不管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都标上以便读者找错。”
我说,显然没有必要每人每首都标,劳民费事,多麻烦呀!在各板块分栏目设置环节统一标注一下不就OK了吗?
比如,某大诗词网站一省级板块就是这样统一标注的:
全部 新韵实践 平水杨波 新诗雀跃 韵律研讨 理论学习
毫无疑问,对板块原有分栏目统筹考虑、一并整合,像这样起码在形式上让新声旧韵平起平坐,才算切实体现了双轨并行原则。有关板块迈出这一步委实堪赞,可步幅何妨再大一些呢?其他板块又何妨后来居上呢?举手之劳并可一劳永逸,何乐而不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