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作为一名诗词爱好者,上面的三句话并不陌生,然而看到三种境界它们以这样的组合方式出现,对我更多的是震撼和幸运。“三种境界”语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几读词话,尽管多处颇为费解或不解,收获依然很大。
“人生过处唯存悔”。王国维先生忧生忧世的人生经历使他的《人间词》旨在接明乾坤广大,人生须臾这一命定的人生悲剧。这完全是出自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观而对人生的解读。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透过意蕴对他意念中的人生真义进行哲学的思想参悟和传统文学中世俗的伦理的世情的思路是不同的。
学无中西。打破中西疆界,兼通并融贯中西文化是王国维基本的学术立场。《人间词话》的词学理论的深层哲学根基是叔本华哲学美学,但它的理论内涵和表达方式又是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
“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诗人摆脱功利的束缚,便具有超功利的审美的艺术眼光,具有叔本华所说胡“卓越的静观能力。”即审美的观照,王国维称之为“能观”。喜欢先生的词“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采桑子》。”他向我们展示的究竟是怎样一幅图景呢?我喜欢在品味中扣问!这种高度才能让他的《人间词话》在当时新旧两代读者中产生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写到这里我还想引入今人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其实,睡你和被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这是网红的诗歌,它的存在是否说明现在的诗歌圈也有点娱乐圈那种哗众取宠的成份和人存在?在书本论斤卖的今天,我依然喜欢先生的词“欲觅吾心已自难,更从何处把心安”!
“词以境界为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词学理论。《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对于“境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笔者才学疏浅在此仅摘录点先生的观点:
一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二 造镜和写境
三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四 内美与修能、能入与能出
一代有一代的文学,王国维先生提出文学嬗变的基本趋势是“始盛终衰”。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总体来说观点新,立论精辟,自成体系,在中国词话发展史上堪称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是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先生的三境界可以解析爱情离合、仕途升迁、财运得失等等。成功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间总是堪疑处,唯有兹疑不可疑《鹧鸪天 王国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