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仰望大师 于 2016-8-3 02:52 编辑
败家子 崽卖爷田心不疼,千秋基业转头空。 可怜万顷风骚地,此际只余平仄城。
附图书府吏先生转帖:
对平仄格律弊端的解析
日前发现网上有篇文章,题目是论诗之特点,由于文章太长,读者望而生畏,其中有一段对平仄格律弊端的解析十分透彻,摘来欣赏:
其实“平仄格律”最大的作用就是给了人们一个“傻瓜”式的“规则”,就如同“拐棍”给予“路人”一定的安全保障一样,“平仄格律”也给“诗人”们提供了一条方便的“捷径”,可是虽然是近路,但终究不过只是一条“羊肠小道”而已,却不能称之为“诗之大道”,“平仄格律”使“诗人”们不必培养出真正的诗意与情感,更不必真正掌握和善于运用“古体诗”的本质规律,只要按照固定的格式去填好词语就行了,如此则不论其作品是否具有真实的“诗意”,起码在“语感”上都会得到普通大众的认可而“呼悠”人们一阵,这也许就是某些人之所以喜欢甚至迷恋“平仄格律”的原因吧。这其实就如同行路一样,原本路是可以让人们“随意”(非“肆无忌惮”)地去选择和行走的,但由于人们判断和控制能力的不足,在无规则的情况下行路,彼此间很容易发生某种冲突,所以人们迫不得已才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一种行路的规则,来约束彼此的“行”为,这就形成了交通“规则”,在这种“规则”的限制下,人们走路时安全多了,同样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发明创造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法则”,并毫无警觉地以之为“文明高尚”的智慧之举,殊不知诸多“法则”已经且正在一点点地剥夺着人的“根本性的”自由,使人渐渐地迷失着那种天真的“自然的本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