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方麓台 于 2016-7-26 11:00 编辑
歌颂类题材诗词的写作 颂,《诗经》的六义之一。与风、雅、赋、比、兴合称六义。指《诗经》中三种诗歌类型之一,即收集在《周颂》、《鲁颂》、《商颂》中的祭祀时用的舞曲歌辞。歌颂,即歌唱《颂》诗,杜预注:“《颂》者,以其成功告于神明。”后谓用诗歌颂扬,亦泛谓用言语文字赞美。 歌颂类诗词为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 ,常以情调的特别激扬、风格的精炼为标志。 最近时逢建党95周年,歌颂作品很多,也看过很多,大都是把党的功劳尽数摆出,如流水账,味同嚼蜡。那么,这一类诗究竟该怎么写,有没有章法可循呢,有,我们看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起首两句,总领全篇,从远观的角度由全貌着笔作概括叙写,自为问答,诗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一个“寻”字,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心绪。诗的后四句是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而对于诸葛亮的功绩,作者只写了“三顾频烦与两朝开济”。着墨并不多,什么“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等一概略过。透过诗人的饱含深情的诗句,诸葛亮这位“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业,以及他对后人的感召力量,得以充分体现,感人至深。 我们再来看杜甫歌颂李世民的《重经昭陵 》: 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翼亮贞文德,丕承戢武威。圣图天广大,宗祀日光辉。 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诗的前四联叙太宗功德,繁简得中,后二联以昭陵作结。极其典重。古人点评此作:说功业无竹帛气,说神鬼无松杉气。并未从具体事迹入手,足见此老手段。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曾说:假使感古者取三国六代事,衍为长律,便使一句一事,包举无遗,岂成体制?。也就是说,包举无遗,将不成体制。体制就是诗文书画等的体裁、格调。 其次,歌颂类题材的写作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要硬涩的凑句。那么,什么叫做“有感而发”呢,“有感而发”是“受到眼前景物或事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的意思”。 古人常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优秀的诗词作品,一定是具有打动人心的真情蕴涵其中,只有字字句句饱含真情,读者阅读时才会与作者产生共鸣,或悲,或喜,或感慨不已,或愤怒不止。相反,没有感情的文章,就像一棵枯树而没有生机和活力,自然也就没有那诱人的风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