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9-5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真正意义上,这个“笔架山”树立了当时的道德模范标准,死后家无余粮,二品大员就几件破衣烂衫,从当小县城教育开始就不跪上级,他能升官也是运气。用这种人对整顿吏治有很大作用,说白了,从当权者的角度,可以当枪杆子使,而最终,对于造福国家来说,实际作用不大,明朝当官的工资水平又低,官吏都贪不着了,属于被动工作。最终海瑞的结局是老死在南京任上,南京又是当时的第二首都,非政治核心,为啥给他丢南京去而不是放在中央,主要大概是因为那是个惹事的主,皇帝大臣都敢骂,最出名的骂句是满朝文武都是不是男人,打击范围之大,打击力度之猛,要是给放中央去,皇帝整天都睡不好觉,他不是准备好了棺材骂过皇帝一次么,骂完了就进班房,新亏皇帝寿命短,死了,不然像朱棣对待谢缙一样,和锦衣卫说一声”缙尤在乎“的暗语,估计也和那大才子差不多下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