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北山钓者

明朝的格律书

[复制链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发表于 2016-5-24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5-24 07:58
永明体,是诗人有意识地用四声搭配于诗句的五言诗。至于如何搭配,虽然力求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沈约的八病说,但还没有能够形成定律。永明体诗人包括沈约自己都未能依八病说于诗,八病说只是一种不完全切合实际的理论,因此自行消亡了。后来仅存于初唐时期的各种杂说,也是一些顾头不顾尾的随意文字。唐人注重实践,唐诗在平仄粘对之外,首句也可任意成句。上句既可平平仄平仄,也可仄仄平仄仄。他们不问什么理由,反正永明体诗人用过的他们都可以用。因此,唐律诗是粘对律加某种特律,只要诗人认为美,就可以如此写。因此时间长了,就形成了粘对律加某个约定俗成(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后一种又渐渐淘汰)。明人只总结一个大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清人则走向反面,妄图去将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纳入规律,于是发明了拗救理论。

永明体,是诗人有意识地用四声搭配于诗句的五言诗。至于如何搭配,虽然力求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沈约的八病说,但还没有能够形成定律。

三羊回复:
【有意识地用四声搭配】就是有规律性,就是规则。【头尾膝腰】,就是永明体声律四项法则。从现有可见的史书记载来看,沈约只有【头尾膝腰】的理论,并无所谓的【八病】之说。


永明体诗人包括沈约自己都未能依八病说于诗,八病说只是一种不完全切合实际的理论,因此自行消亡了。

三羊回复:沈约草创永明体声律,并不排除不可以写非永明体的诗篇。沈约声律体系,自从诞生以来,永远不会消亡的。


后来仅存于初唐时期的各种杂说,也是一些顾头不顾尾的随意文字。唐人注重实践,唐诗在平仄粘对之外,首句也可任意成句。上句既可平平仄平仄,也可仄仄平仄仄。他们不问什么理由,反正永明体诗人用过的他们都可以用。

三羊回复:永明体用过的“〇仄〇〇仄,〇平〇〇平”,唐近体能用吗?

因此,唐律诗是粘对律加某种特律,只要诗人认为美,就可以如此写。因此时间长了,就形成了粘对律加某个约定俗成(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后一种又渐渐淘汰)。

三羊回复:【粘对律】,就是元兢体系的核心。科举考试的试律,并非【诗人认为美】的问题吧!

明人只总结一个大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清人则走向反面,妄图去将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纳入规律,于是发明了拗救理论。

三羊回复:明朝真空的声律体系,是继承元兢的新体系,而决然不是唐诗声律的总结。清朝赵秋谷的所谓理论,纯属胡说八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发表于 2016-5-24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5-24 08:09
我从不认同王力的拗救说。特拗难道不是拗吗?!但也不要完全否认王力的——比如半对我就赞同。你不赞同, ...

你不是说,半对,是王力继承前人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4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6-5-24 11:48
永明体,是诗人有意识地用四声搭配于诗句的五言诗。至于如何搭配,虽然力求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沈约的八 ...

三羊把问题弄颠倒了!唐近体诗这种形式,永明体中就有。唐人只是选择永明体中之一种即五言八句这一种加以推广而已。永明体成诗时元競还没出世呢,他要来说律诗是他的事,他不来说律诗照样风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发表于 2016-5-24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5-24 12:22
三羊把问题弄颠倒了!唐近体诗这种形式,永明体中就有。唐人只是选择永明体中之一种即五言八句这一种加以 ...

唐近体的定型标准,是已有的诗律理论,而不是已有的律诗作品。这也就是说,唐朝以前虽有唐近体的作品,并不说明,唐朝以前的已有声律理论。唐近体的实际定型,起于声律体系的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发表于 2016-5-24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5-24 12:26
任何理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继承有舍弃的。你的那个理论,难道就不是继承前人的吗?只是你的那个理论 ...

不是三羊的理论,是元兢的理论。请问【早已经抛弃】是在什么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4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6-5-24 13:42
唐近体的定型标准,是已有的诗律理论,而不是已有的律诗作品。这也就是说,唐朝以前虽有唐近体的作品,并 ...

沈宋既然把律诗选定为五言八句、中两联对仗,自有它的道理。首先,是他俩在众多形式的永明体中选择该种,其他人也摧而广之,这是历史事实。没有任何纪载证明是因元兢的理论将律诗推向历史进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发表于 2016-5-24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5-24 15:16
沈宋既然把律诗选定为五言八句、中两联对仗,自有它的道理。首先,是他俩在众多形式的永明体中选择该种, ...

沈宋有记载,记载的是一张空头支票!
沈宋的声律理论是什么?没有任何片言只语。
换头律,难道你也否认是元兢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发表于 2016-5-24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6-5-24 18:32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5-24 17:39
这样吧。你也写一首七律或五律的诗来。如果中间两联都不对仗,看人们会不会承认。即然大家都不承认,那还不能说明这是被拗弃的吗?!
总的来说,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用对仗。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於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注: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这是完全不用对仗的律诗,但也有人以为这是以律句写古体诗。),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以上摘自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
==================================

律诗,【全篇对仗】与【全篇不对仗】,都是极少数。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是【百家争鸣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结晶。讨论稿,事先分寄各高等学校和有关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发表于 2016-5-25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6-5-25 20:06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5-25 18:03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这两联还是对仗的(半对)。我之看法,并不与王力完 ...

王力是半对的祖师爷,还用咱们给其续貂吗?再说,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范围之广,质量之高,参加人数之多。当今高校教材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469

回帖

38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71
发表于 2016-5-25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5-25 19:05
虽吸取其观点。但对这首诗的看法,我与王力并不一致。

这可不是王力一人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07: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