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5-24 07:58
永明体,是诗人有意识地用四声搭配于诗句的五言诗。至于如何搭配,虽然力求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沈约的八病说,但还没有能够形成定律。永明体诗人包括沈约自己都未能依八病说于诗,八病说只是一种不完全切合实际的理论,因此自行消亡了。后来仅存于初唐时期的各种杂说,也是一些顾头不顾尾的随意文字。唐人注重实践,唐诗在平仄粘对之外,首句也可任意成句。上句既可平平仄平仄,也可仄仄平仄仄。他们不问什么理由,反正永明体诗人用过的他们都可以用。因此,唐律诗是粘对律加某种特律,只要诗人认为美,就可以如此写。因此时间长了,就形成了粘对律加某个约定俗成(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后一种又渐渐淘汰)。明人只总结一个大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清人则走向反面,妄图去将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纳入规律,于是发明了拗救理论。
永明体,是诗人有意识地用四声搭配于诗句的五言诗。至于如何搭配,虽然力求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沈约的八病说,但还没有能够形成定律。
三羊回复:
【有意识地用四声搭配】就是有规律性,就是规则。【头尾膝腰】,就是永明体声律四项法则。从现有可见的史书记载来看,沈约只有【头尾膝腰】的理论,并无所谓的【八病】之说。
永明体诗人包括沈约自己都未能依八病说于诗,八病说只是一种不完全切合实际的理论,因此自行消亡了。
三羊回复:沈约草创永明体声律,并不排除不可以写非永明体的诗篇。沈约声律体系,自从诞生以来,永远不会消亡的。
后来仅存于初唐时期的各种杂说,也是一些顾头不顾尾的随意文字。唐人注重实践,唐诗在平仄粘对之外,首句也可任意成句。上句既可平平仄平仄,也可仄仄平仄仄。他们不问什么理由,反正永明体诗人用过的他们都可以用。
三羊回复:永明体用过的“〇仄〇〇仄,〇平〇〇平”,唐近体能用吗?
因此,唐律诗是粘对律加某种特律,只要诗人认为美,就可以如此写。因此时间长了,就形成了粘对律加某个约定俗成(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后一种又渐渐淘汰)。
三羊回复:【粘对律】,就是元兢体系的核心。科举考试的试律,并非【诗人认为美】的问题吧!
明人只总结一个大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清人则走向反面,妄图去将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纳入规律,于是发明了拗救理论。
三羊回复:明朝真空的声律体系,是继承元兢的新体系,而决然不是唐诗声律的总结。清朝赵秋谷的所谓理论,纯属胡说八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