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纳兰冠云

诗联(一)

[复制链接]

174

主题

903

回帖

23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347
 楼主| 发表于 2013-9-12 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纳兰冠云 于 2013-9-12 05:46 编辑

    鄙人真不知道先生所说在同一句中或者在对句中相应节点上即不能“同平”也不能“同仄”的立论,最先出于谁家言?同时请问:在汉语原始方言方音以及迄今所历语音变革中,这样的立论,当起始以致迄今,它真就合情合理吗?
    不说古风。但说如《七律》等用韵或不用韵,首联尚有“同平”,拗体同理尚有“同仄”,怎么在您处便成了“毛刺”呢?
    又上下联相对应的“春”与“秋”如果不能同平,请问当用何代字呢?何况按所谓断句节点出在1、3、5、7、9处可以不计平仄,也即“可平可仄”看,“春”对“秋”“同平”如果没有毛刺,那先生的立论便有“毛刺”。
    又《七律》等,为抬高封建科举门槛服务,为难草根,封建权贵以相应“御颁”为“格律化”,不啻导致唐时的“新诗”开始由老杜等走向反面。于是,因为一应禁忌使然,牵引出“代字”从此横行泛滥,不幸使得原本生气勃发的唐律,只能走向僵化乃至夭损的教训。这一点,早在赞同时当刚刚萌芽发生“诗词革命”的“最后一位帝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即有语重心长地批判总结。不知先生理解否?

182

主题

1350

回帖

564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641
发表于 2013-9-12 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联与诗为一家,然联与诗又有不同,联一般就是律诗的中间两联的拓展。故律诗首联、尾联不用,拗救现今一般也不用。
从先生的言论中,先生似乎不知道中国楹联学会之《联律通则》之规定。
《通则》第四条节率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当然先生不按照中楹会的《通则》也可以,率意为联不受拘束(但若参加比赛则不行了)。

点评

看过相应规矩。所以俺以“诗联”做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12 05:58

174

主题

903

回帖

23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347
 楼主| 发表于 2013-9-12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广陵散人 发表于 2013-9-12 05:37
联与诗为一家,然联与诗又有不同,联一般就是律诗的中间两联的拓展。故律诗首联、尾联不用,拗救现今一般也 ...

看过相应规矩。所以俺以“诗联”做题。

165

主题

708

回帖

4858

积分

指导老师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总监

Rank: 8Rank: 8

积分
4858

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发表于 2013-9-18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广陵散人所论。纳兰先生写词是高手,作对可能还是较少为之。《联律通则》已为广大联家所主可,还是遵守为妥。

点评

对于立足于主张“全盘继承”,不是立足于主张积极变通,然则毕竟未忘“容变”,知道些许“从宽”的《联律通则》,俺不仅无争议,而且乐意遵守。只是俺更期待对于“全盘继承”有“否定之否定”功效,因此积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18 11:59
今天发帖量突破1万8千,可喜可贺!!!

165

主题

708

回帖

4858

积分

指导老师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总监

Rank: 8Rank: 8

积分
4858

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发表于 2013-9-18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笔误,”主可“应是“认可”。
今天发帖量突破1万8千,可喜可贺!!!

174

主题

903

回帖

23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347
 楼主| 发表于 2013-9-18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涂墨 发表于 2013-9-18 09:36
同意广陵散人所论。纳兰先生写词是高手,作对可能还是较少为之。《联律通则》已为广大联家所主可,还是遵守 ...

        对于立足于主张“全盘继承”,不是立足于主张积极变通,然则毕竟未忘“容变”,知道些许“从宽”的《联律通则》,俺不仅无争议,而且乐意遵守。只是俺更期待对于“全盘继承”有“否定之否定”功效,因此积极主张变通,以达“变则通,通则久”之功效的《新联律通则》能早早问世。
       俺尤其想知道,对于杭州灵隐寺大肚弥勒佛那幅世界名联,上下联始曰:“大肚能容”与“笑口常开”,所用“仄对仄,平对平”,且一致以“仄仄平平”为重叠,显然不在《通则》所论一般“平顶仄,仄顶平”之列者,能作何一贯性理论解释?一并好把相关研究解释不用但书地融入《通则》以及秉《通则》为批评根据者。这幅名联,在俺看来显然可以共同视作检验《联律通则》由古即今到顶通于几何的试金石。
       不知先生在做联的语言艺术实践中,有没有认真碰到并仔细想过这些问题?

165

主题

708

回帖

4858

积分

指导老师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总监

Rank: 8Rank: 8

积分
4858

特别贡献奖荣誉管理员奖

发表于 2013-9-18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实说,俺没有。寺庙中常有不合规则的对联出现,不能作为学习创作的“榜样”。作为诗人或联家,还是遵守规则为妥。至于要变、要突破,也要在懂规则、守规则的基础上再求变。

点评

看来先生从来没有弄通八卦卦名与卦象两两相对应者在声韵学方面可谓引领的哲学底蕴,如“乾对坤”即“平对平”;“震对巽”,即“仄对仄";“离对坎”,即“仄对平”,“艮对兑”,即“仄对仄”。“乾坤”分别依次代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18 23:39
今天发帖量突破1万8千,可喜可贺!!!

174

主题

903

回帖

23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347
 楼主| 发表于 2013-9-18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纳兰冠云 于 2013-9-18 23:44 编辑
涂墨 发表于 2013-9-18 21:26
老实说,俺没有。寺庙中常有不合规则的对联出现,不能作为学习创作的“榜样”。作为诗人或联家,还是遵守规 ...


看来先生还从来没有弄通过八卦卦名与卦象两两相对应者在声韵学方面可谓引领的哲学底蕴,如“乾对坤”即“平对平”;“震对巽”,即“仄对仄";“离对坎”,即“仄对平”,“艮对兑”,即“仄对仄”。“乾坤”分别依次代表“天地”“父母”“夫妻”云云,父对母,属“仄对仄”,夫对妻,属“平对平;“震巽”,主要代表“雷风”,雷对风,属”平对平“;“离坎”,主要代表“火水“,火对水,属于“仄对仄”;“艮兑”主要代表“山泽”,山対泽,属“平对平”。又尤其在阴阳三爻任意叠加成卦的条件下,作为全世界公认“最原始的古典全概率统计事件组”,它分析归纳出了阴阳三爻叠加的所有可能性,也即对于平仄四声的汉字用字组词造句可能出现的所有可能性,是谓律者,一览无余。此包罗万象,公认属于中华文明哲学基础的《易学通则》,为什么到了《联律通则》,就不幸被自以为“师古吟今”者抛弃,而不管用了呢?!八八六十四卦卦象与卦名系统,更是。比如“否极泰来”这一源出《易》曰的著名成语,“否、泰同仄,极、来同平”,与俺“叹霜至枯”“叹、至同仄,霜、枯同平”语言声律阴阳结构无异。怎么以此入联便被说成了“有违联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先生能给个令人信服的说明吗?万世一统,无所不通的《易学》,是研究声韵学唯一最可靠的哲学基础。在中华学术是谓“小学”的语言文字声韵训诂领域,凡《易学》可通处,而所谓《联律》不可通者,吾人当从《易》。这不是我辈的发明,而是研究律诗起源以及通变路线与道路的古代先哲世代皆有的发明。作诗学字拟声修辞造句不学《易》者,到老难成器。
发表于 2013-9-19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该联的立意是有匠心的。主要的问题就是在于与联律的法则有出入。
广陵散人的点评,就只对于句子的平仄规则而言。实际上,该联的整体音韵布局,也还有欠缺的。依照楹联惯例,对联的每个断句处的平仄,也是讲究的。断句处的字,称之为“读字”。“读”,即“逗”。像该联是两个断句构成单边联的,上联应该是前面断句处是用平声字,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下联则反之,在下联前面断句处的字应该是仄声字,结尾字为平声字。这副对联没有遵循。连修改的也都不遵循。

点评

谢谢各位遵循《通则》批评虽然教条点僵化点然意见毕竟没出格的先生,能帮俺找到能代“秋”或者“春”字的仄声字好吗?如果不能,合通则,那就非得把“桃咏春”对“桂吟秋”,改作“桃春咏”对“桂秋吟”意义显然变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9-19 10:21

174

主题

903

回帖

234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347
 楼主| 发表于 2013-9-19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纳兰冠云 于 2013-9-19 10:22 编辑
粟多美 发表于 2013-9-19 00:35
该联的立意是有匠心的。主要的问题就是在于与联律的法则有出入。
广陵散人的点评,就只对于句子的平仄规则 ...


谢谢各位遵循《通则》批评虽然教条点僵化点然意见毕竟没出格的先生,能帮俺找到能代“秋”或者“春”字的仄声字好吗?如果不能,合通则,那就非得把“桃咏春”对“桂吟秋”,改作“桃春咏”对“桂秋吟”意义显然变了味得到断句,在这里有意思吗?何况在所谓节点上“春”不能对“秋”,不然就犯了只能“平顶仄”的规则,俺觉得毛病其实不出在“春秋”二字老祖宗就这么读为平声,更不出在旧时私塾老先生教蒙童学习对对子的基本功时,所背的“天对地”云云的“三字经中”,含有“春对秋,冬对夏·”,是谓“春秋冬夏”相间者也。用通则的节点伦,拿其实可以做多种断句的联语,凭主观断句来将其打入犯规之列,道理说得通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9 21: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