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花雪
作者:张若玉 2025年02月14日
仪态轻盈临画阑,凭窗纵目惜漫漫。
恼人最是花开短,花落即消无处看。
点评:
这是一首咏物诗,吟咏的物象是“雪”。最为核心的比喻是把“雪花”比喻为“梨花”,自从岑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横空出世之后,至今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从修辞的角度来说,“梨花”喻“雪”,并无新意,甚至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了。距岑参大约300年的欧阳修在咏雪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了如何避免拾人牙慧,而力求创新的问题。他在《雪》这首诗的序中说:“时在颍州作,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皆请勿用。”即在咏雪的时候,把常见的比喻意象都禁用,从而实现更新语言、创新修辞、创意表达的目的。这种写法被称为“禁体物诗”,魏庆之《诗人玉屑》则称为“白战体”,就是诗人要丢弃常用武器,赤手空拳去白手作战,以求得创新。这首诗显然没有在更新喻体上去下功夫,而是另有亮点。其亮点在于在把雪比喻为“梨花”之后,继续开发其形态、特质和内蕴,抓住了“花开短”这一瞬间,亦赏亦赞亦叹亦伤,将诗人内心复杂难言的情绪以极为简约的语言传达出来,所以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前二句写凭窗望雪。“仪态轻盈”形容雪花在空中飘洒的样子,“漫漫”强调空间上的广大,雪花漫天,一望无际。“惜”字写到望雪的感受,即珍爱、赞美,觉得雪像梨花一样很美丽。后二句转折,将叹惋哀伤之意表达出来。用“恼人”领起两句,使诗人着急烦恼的是什么呢?雪花虽洁白美丽,但却“花期”太短,仅在空中绽放,落到地上就消融成水,无影无形了,再也看不见了。这场雪应该恰好趁了不太寒冷的天气,所以融化得极快。诗人能赏能赞的雪花瞬间消散,所以忍不出感叹,用“短”字先绾住之后,又用末句进行渲染,惊讶之余,不免有一种伤感的情愫。诗人抓住了美丽的事物瞬间消散的特点,渲染之下,形成了能指性空白,即雪花隐喻某种珍贵的情感经历,也就难怪诗人因雪花花期太短而感叹伤怀了。在细微之处申发情意,从而在老题材中写出别致的韵味,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特邀点评:江合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