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0-26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鹿小生 于 2015-10-31 08:38 编辑
谢谢杨教授共鸣!谢谢首席支持! 哲学上有句名言:“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赋学发展也绝不会颠覆哲学的基本原则。仅就骈赋而言,同样“处于不断变化中。并非一开始就枷锁重重,也并非到头来仍枷锁重重。除对仗工整、字数均齐为其基本特征外,各朝的骈文也有变异伸缩。六朝骈文不等于唐朝骈文,最难之模式也并非中国历代骈文之通体。魏晋骈文讲求辞藻(即鲁迅指出的曹丕等文章追求“华丽好看”),但以不碍‘慷慨任气’为度;六朝骈文贵在瑰姿艳发,齐梁方严格声律;唐骈不尽用典,用典亦贵融合无迹;宋骈并非每句必对,调声亦已放宽矩尺;中兴之清骈也避专事雕琢,追求虽骈而使人忘骈之境界。”(引自专家论述) 结论:骈赋随着时代的演进,已在自觉不自觉地突破先前的“条条框框”以适应“文章合为时而作”的大局。何况当今改革开放,世界交往频仍,新生事物、崭新名词不断涌现,生活节奏加快,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形式必然要发生递变。今人作赋,借鉴骈赋简约的语句形式是必要的,但其繁琐的“条条框框”已经和正在被实践打破,一种骈散结合的新赋如雨后春笋蕴育而生。苛求“严格模式”的骈赋是不现实的。因此,提倡赋文各种体式相互借鉴、坚持继承创新,才是推动赋学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