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3|回复: 2

[诗词理论] 王维“诗中有画”新理解(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2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朱文培 于 2025-1-12 10:29 编辑

王维“诗中有画”新理解(二)
朱文培

      3、善于发挥自己的艺术专长
     南宋诗人陆游84岁时,对儿子讲了一句非常令人深思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他以一生经验告诉人们,“诗内功夫”不言或缺,是进行诗歌创作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若想创作出精品力作,非修炼“诗外功夫”不可。陆游强调作家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主张从作家身体力行的实践,从格物致知的探索,从体肤接触的感应,从砥砺磨淬的历练,获得诗外的真功夫。“功夫在诗外”并不仅仅是一种创作策略,更是一种哲学思考。
     那么,“诗外功夫”具体是什么?何处可寻呢?简而言之,诗中有画的关键不仅在于字词句的选择、写作技巧的应用,更在于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对美术技法、音乐知识等有关艺术的深度掌握和综合运用。王维就是具备了音乐、美术、修禅等多种诗外功夫,并主动将各种技巧运用于诗歌创作的人。如此有实力、有愿望,肯实践、肯坚持,才能在诗歌创作中登峰造极。我们要如何学习王维技巧,培养并利用诗外功夫呢?我认为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去努力:
      首先,主观上必须注重培养自己深厚的美术修养,善于绘画采风,用写实的方法、营造画面空间、形象、动态,准确理解和使用美术知识等等;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带来诗艺的提高。一个诗人不懂绘画技能,能够驾驭王维技巧吗?答案是否定的。反之,一个画家,没有诗歌写作知识,他能写出诗中有画的诗作来吗?答案也是否定的。不懂就是隔着一道鸿沟,不懂就是隔行如隔山,不懂只能望洋兴叹。所以,想学习并掌握王维诗中有画的技巧,必需要加强主观努力,动脑动手,争取诗画双精。只有诗画皆精才能够做到:题画时能看懂画意,观景时能看出画意,选择典故时注重画意,诗中造景时能形成画意。你心中有画,再经过认真的形象化的描写,心中的画意才能入诗,诗中才能有画的意境;通过优美的意境,读者才能感受你诗中之画,心中之画,才能与你产生共鸣。所以,学习王维技巧,必须多掌握一些绘画知识和创作方法,越多越好。不能成为两栖专家,也应该成为合格的两栖爱好者。不懂就是不懂,不要急于求成,多学多练就能慢慢掌握,不要为追求诗中有画而不懂装懂、东拼西凑、西施效颦、装模做样,说外行话、画蛇添足,那只会贻笑大方。
      仅仅增强实现诗中有画的能力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学以致用”的愿望和努力。没有唯美主义的主观向往和追求,没有诗中无画死不休的决心和行动,即使能诗善画,也是一码归一码,老死不相往来。创作就是艺术家的梦,只有热爱才见痴狂,只有痴狂才会互相渗透,只有渗透才有创新。俗话说,艺不痴不精;我进一步认为,艺不精通也难融合,因为诗画融合是对诗画家的最高要求、是个人诗画艺术的超常发挥。一个功力深厚的诗画家,在面对美景和动人场面时,因为感到诗意满满而促使他作画,又因为画意醉人而促使他吟诗,这是稀松平常、自然而然的事,我相信王维在无意中做到了,这个要求是很高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王维也曾写诗坦言:“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可见,王维自己认为前生是个“画师”,今生成了诗人,因为改不掉前生喜形好色的习惯,偶尔被人从诗句中觉察到了画意,知道了他前身曾经是个画师。
      其次,从客观上说,诗作者还要广泛接触自然事物与社会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洞悉三山五岳、千人万物,存储生活积累、磨练创作技巧。生活积累是选择写诗之意象、描绘诗中实景的客观基础所在。想增加生活积累,必须深入观察、拥抱生活、开阔眼界、记录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意象资源。不要为文而文、为诗而诗,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又是冷酷无情的,但终究都是艺术反映的对象;现实生活艰难困苦也好,幸福快乐也罢,无论曲折坎坷、一帆风顺,对于诗人来说,一切经历都是写作资源,一切酸甜苦辣都是人生财富。千万不要因贪图安逸而陷入远离生活、闭门造车、无病呻吟的境地。要乐于关注时事,反映时事,只有立志做群众的代言人、做时代的歌手、做人民的艺术家,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社会,筹备创作;才是多写诗、写好诗的根本保证。反之,如果脱离客观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只关注面前的一亩三分地,为写诗而写诗,那么,诗歌创作将面临自断粮道、自甘没落的窘境。
例1:七律二首 雁南飞2011.10
一、
春秋雁阵驾云行,北往南来必扎营。
去岁停留遭突袭,今朝入驻盼安平。
河中鲤跳眠鸿立,草上风吹哨鸟惊。
彻夜难休抬望眼,提防太甚惧非轻。
二、
山川秀美曙光明,喇叭传扬环保声。
禁猎休渔存湿地,还林种草助农耕。
陪牛鸽鹭低高雪,出水莲花远近英。
雁队知恩无以报,大书人字祝升平。
      心语轩窗老师认为:“两首七律围绕‘雁南飞’展开,既描绘了雁群的生存状态与心理活动,又体现了环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同时也传达出对生态保护的积极态度,得益于平时的生活积累”。阮国春(冰融)老师说:“拟人手法,描写大雁的迁徙。前后对比,讲述大雁的不同遭遇。宣传环保,赞扬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诗中有画,生动形象。画中有诗,爱憎分明。”。我认为,热爱生活,关注时事,随时注意收集资料,知识面开阔,也是写好现代山水田园诗的诗外功夫。
      王维诗歌的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清静恬淡,如他写的有关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的诗作就是这样,此类诗的意境是静谧空灵的,大都以辋川别业为蓝本。他长期生活、游览于辋川别业之中,观察得细,理解的深,所以创作山水诗山水画就得心应手了,作品便处处体现出辋川山水的特征。另一种比较雄健、写实,如《观猎》一诗就以饱含激情的语言表现了将军的英武,呈现为雄健的风格,王维苍凉悲壮的《使至塞上》《从军行》《老将行》等军旅作品,则得益于他在奸相李林甫清算张九龄时受牵连,被贬到边塞一年时间的观察体验(公元737-738年)。生活是创作的基础,即便是大才子王维,也违反不得。没有边塞行,便无边塞诗,边塞行程短,边塞诗也少,诗人不幸诗歌兴,这是有道理的。与王维同时期的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长期从军,因为军旅生活体验丰富,所以都写了大量的出塞诗,或纪行,或抒怀。但是,若要求他们写清静悠闲的山水诗也是勉为其难,因为他们没有王维那样的条件,就没有那方面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生活积累是诗歌创作的本钱,没有本钱创作从何谈起?
      说到创作本钱,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基本功和创作技巧,更是不可或缺,这方面王维也是得天独厚。公元701年,他出生于贵族官宦世家。隋唐佛教盛行,因为母亲笃信佛教,所以给长子取名时,将佛教“维摩诘”菩萨的名字全部用上,姓王名维,字摩诘。他的名字翻译过来是“没有污垢”的意思。母亲擅长绘画就教儿子作画,孩子的画便开始超凡脱俗;他的父亲王处廉,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官任司马,坐汾州的第三把交椅,亲自教儿子读诗习文。谁想到这孩子不仅可过目成诵,亦能出口成章;王维的爷爷叫王胄,曾是宫廷里著名的乐官,王维遗传了爷爷的音乐才能,小小的年纪随手拿起一件乐器,便可弹出优美的旋律。如此师资,放在今天,也称得上是国内顶级配置。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家人的教习和影响,是他艺术才能出众,小小年纪就出人头地、成为人才的关键,是他诗外功夫的重要源头。
      王维由此成为佛、道、禅,诗、书、画、乐等无一不精的全才。除宗教外,绘画理论也左右着他的艺术创作思维。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论等,中国画留白技法,疏密关系技法都对他诗画创作影响深远。“疏可跑马,密不通风”是中国书画印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无论是国画还是治印,乃至书法中的行草书创作,都要通过疏密对比关系产生一种运动感、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布局中使画面更加富有变化。王维是用宗教的审美理想审视自然,又用画家的眼光、手法对素材进行剪裁、布局、塑造意境,所以说他的创作技巧,是诗人的宗教体验和美术体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佛教理论对他“三观”的塑造,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不同于常人的“诗佛”个性特征。所以说“王维技巧”是他的思想观念与生活环境、艺术技巧,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完美统一;是在诗歌、美术、音乐、宗教、修炼等多方面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下形成的。当然,也与他不离不弃的学习、精益求精的写作,敢为人先的尝试分不开。
      关于我自己,能在诗画融合方面有所斩获,打基础的努力至少连续了50年,王维先生是先有本钱再进行艺术创作,我则是先干起来再学习,慢慢积累本钱,二者有天壤之别。我出生于打工者家庭,初中学历,当过农民、做过工人、任过教师等,没有受过专业艺术训练。但是自小热爱艺术、喜欢观察、动手,一个诗迷画痴的坯子早就形成了。由于特长显露,无论什么人生阶段、从事什么工作,业余时间都担负着单位大量的宣传工作。组织新闻报道、摄影、画展、赛诗会,都是我的专属,也自认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不过早期写的都是散文、打油诗,画的都是插图、宣传画,干的是艺术上敲边鼓的事,本职工作是生产中主力军的活。所以年轻时生活学习艰苦,生产任务繁重,当一个业余艺术爱好者担子更重。有小诗为证:
例2:七律·走进三十岁1980.5.19
车间生产班长,工厂美术组长,整天快乐繁忙!
一轮甲子行将半,二业缠身格外忙。
静夜三更才合眼,闹钟四点便催床。
五炉铸件清砂净,六幅丹青落墨香。
七步八叉高效率,久经实战已寻常。
注:相传曹植七步成诗,温庭筠八次叉手而
成八韵,后人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这是我青年时期生活的写照。舒晴老师长期跟踪点评我的诗作,我说自己学诗时间不长,2013年(64岁)入老年大学后,才知道有平水韵。而在此之前,我对“平平仄仄”是不屑一顾的,认为律诗太古板,约束创造力。现在人老了再学,会不会为时已晚?她鼓励我说不嫌晚,厚积薄发,就可能弯道超车。想想也是,从小到大,一直兼任班级、生产队、车间、学校的宣传委员,非常卖力地做基层的宣传工作,有时给诗配画,有时给画配诗,多次参加文学创作和美术创作,在诗与画之间反复横跳;还当了30年中学美术教师,兼任了四年中学音乐教师。始终在艺术圈子内闯荡、凭兴趣和责任心长期坚持,历尽艰辛,痴情不改。有意无意间,还是积累了一点文学、美术、音乐方面的诗外功夫的。        最近十年的刻苦学习,弥补了诗内功夫的短板,应该说逐步具备了学习和谈论王维技法的基础条件。
我们学习王维技巧,必须要有创新的意愿和追求,乐于努力,敢于尝试,精益求精。乐于以小视觉表现大世界,以小片段表现全场景,以事写人,以景抒情;愿意用诗画浓缩人生,用人生创作诗画;乐于融知识性、真实性、现场性、人文性、趣味性、感动性于一炉,服务观众、读者,使他们在观看和阅读中获得更丰富的感受,能够在诗情画意中回味无穷。实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若总是墨守成规,不想创新,纵然王维再世也无能为力,即使画意满满也归于一拍两散、无动于衷。
      白居易突破了王维宗教思想的局限,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是对我们的一大启发。对于现代诗人而言,当前适逢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新时代,国家空前强盛,人民生活丰富多彩,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文学家、艺术家施展才华提供了无尽的可能。何况我们伴随着新中国一块成长,眼看着祖国一天天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怎么能够不闻不问、不画不吟,怎么能够不去观照现实、反映现实呢?我们创作绘画应该契合时代精神,创作诗歌应该从反映现实事物入手。不但为人民美好前景鼓与呼,将勇气和愿望付之行动,而且要深入社会底层,去采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诗画创作资源。我们纳入作品中的丰富意象,本身就是新人新景新事物,新鲜感、形象感自带,何愁诗中没有画意?
例3:七排 登苏州金鸡湖摩天轮2024.6.12
登上金鸡湖公园内120米高的摩天轮,湖光山色,一览无余。古代
文明和现代创新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苏州我来过多次,对比
之下,发现改革开放给这座林园精巧的城市带来了雄伟壮观。
巨轮捎我上晴空,今昔姑苏韵不同。
寺塔铃声招佛子,唐寅诗画醉文翁。
摩天绿地山岗外,出格东门霞彩中。
旧市繁荣延绮梦,新区热闹展精工。
鲜花若赖三春雨,硕果何凭一夜风?
先辈千年开婉约,后人卌载创豪雄。
注:摩天楼绿地中心高450米,东方之门高358米。
      先辈们用千年时光,精心雕琢出苏州婉约精致的园林、细腻柔美的水乡、高雅醇厚的文化艺术,为苏州奠定了独特的文化基调。而当代的苏州人,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与魄力,创造出雄伟壮观的现代都市景观、繁荣昌盛的经济奇迹、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他们在继承先辈遗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突破,让苏州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出新的魅力与活力。熊树忾老师则说:“有鲜活的画面感!还有高雅的情调!更有令人敬佩的创作手法!向您学习!”
      “向您学习!”太客气了。想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和清晰的实践表达,必须要结合具体作品来分析,如何选择样本是一大难题。很多专家都翻来覆去地以王维的诗举例,但是现代人来谈论唐代的艺术作品,没有共同的时代背景,没有切身的生活体验,没有绞尽脑汁的创作体会,就诗论诗未免有些以己度人、牵强附会,于自己言不由衷,对读者的说服力有限。分析当代其他人的作品吧,不但观点会有出入,还会有侵权之嫌。所以不怕方家嗤笑,我就拿自己的作品开刀破析,无意自吹自擂,只想抛砖引玉,没有要求大家向我学习的意思。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借鉴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一切好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引用自己的作品举例,仅仅为了解说方便而已,毫无炫耀之意,相信各位诗友、学长、专家能够理解,并给予批评、包涵。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5-1-12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拜读学习,问好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扬之水 发表于 2025-1-12 22:09
再次拜读学习,问好先生!

感谢总版雅赏细析高评,感谢鼓励。问好老师,祝您冬日阳光,笔健身康!

这是最后一稿,也是作了较大修改的结果,恳请老师帮助把把关。尤其是对音响渗透的论述、对王维诗作理论上的定义等,谢谢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7 23: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