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唯识宗、禅宗对“境界”理论的构建作用

[复制链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万般境象,都离不开作家的“心识”的作用,艺术之“境”或“境界”的生成,离不开创作者“心识”的主观参与和渗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皎然之“重意”,司空图之“味在咸酸之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及南宋严羽提出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其实都是“缘境”说的发挥,其根子仍在唯识宗所肯定的“心外无境”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量的禅诗实践把禅宗境界输入了文艺领域,充实了文艺境界理论的灵魂,使那个心理空间焕发生机,拥有了鱼跃鸢飞、精致圆融的生命之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境界观,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就是:在本心论上,强调破除分别执着,证悟如镜皎洁的真如本心;在方法论上广开“不二法门”,截断善恶、美丑、动静、明暗、多少、语默、净染等二元观念,直至始觉本觉合一、心性如镜圆明;在观照自性的状态上是能所俱泯,观照双方如水月相忘,玲珑澄澈,不粘不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诗歌表达独特的禅悟体验,其审美境界的范型是一切现成现量境、水月相忘如如境、珠光交映圆融境、任运随缘日用境。现量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如境能所双亡,色相俱泯;圆融境珠光交映,重重无尽;日用境饥餐困眠,脱落身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禅诗的创作实践使“禅”与“诗”互为熏染,水乳交融,构建起了一个主客不分、物我浑然、珠光交映、精致圆融的充满生机的艺术化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6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07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唯识宗“三界唯识”、“心外无境”的境界观,以“心识”统摄万物,在心理基础上沟通了佛教与文学的联系,为中国文艺批评境界理论范畴确立了结构性的心理空间,即“境由心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8 00: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