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3-26 09:11 编辑
唐诗故事:李謩偷曲 作者/陈友冰 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
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李謩擫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 ——元稹《连昌宫词》 记载这个“李謩偷曲”故事的诗作叫做《连昌宫词》,是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的代表作之一。连昌宫,唐代皇帝行宫之一,高宗显庆三年(658)建,故址在河南府寿安县(今河南宜阳市)西十九里。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元稹在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任司马,写下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后朝政治乱的因由,表达诗人“努力庙谟休用兵”的政治主张。元稹还有首《行宫》,就二十个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与《连昌宫词》表达同样的主题,也同样著名。时人评论说:《连昌宫词》六百三十字,不嫌其长,《行宫》二十字,不觉其短。 上面节选的二十句,就是描绘安史乱前唐玄宗在望仙楼一次举行盛宴时的情形:寒食节的第二天(按: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唐俗在寒食节到清明节期间禁火,共三天故称“寒食”。“初过 寒食一百六”即是指寒食后的第二天)明月之夜,唐玄宗在望仙楼赏月,杨贵妃在旁相陪。玄宗要听歌舞,高力士急忙将正与执戟郎偷眠的著名歌妓念奴找到唤醒。为了寻找和行走的方便,玄宗特许本来禁止点火寒食点上蜡烛。然后描写出色的歌舞场面:念奴高歌一声飞上九天,善于吹笛的邠王在旁伴奏。演奏的是中原少见的西域乐曲,先是大曲《凉州词》,然后是龟(qiū秋)兹国的各种乐曲。有个吹笛高手叫李謩的,偷偷在宫墙外记下了乐谱,这些从西域流入的“新翻曲”遂流入民间。诗中提到的贺老即贺怀智,是玄宗时一个著名的善弹琵琶的宫廷乐师,据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他是第一个用石头作琵琶的,也是音乐史上第一个编撰琵琶乐谱集的。宋代的沈括说他在王丞相家中曾得到过贺怀智的琵琶谱一册(见《梦溪笔谈》)由于他在宫廷乐队中年纪较大资格老,又有较高的声誉,所以乐队演出时常由他来定场。“压场屋”即“压场”之意。“念奴”则是唐玄宗天宝年间著名歌妓。元稹在《连昌宫词》“念奴”下有个“自注”, 说她是“天宝中名倡,善歌”。 必须指出的是:历代文史笔记、诗话、诗集中关于李謩相关事迹的记录并不少,但提到李謩在连昌宫墙旁偷曲故事则仅见于元稹的《连昌宫词》之中。虽然元稹距李謩生活的时代不远,但很可能是虚构的。因为这篇《连昌宫词》本身就不能算是叙事诗,而是一篇“诗体小说”如连昌宫中的所谓望仙楼和端正楼,实际上是骊山上华清宫的楼名。李謩偷曲事发生在元宵节前夕东都洛阳的天津桥上,并不是在寒食节夜里连昌宫墙旁。其他如念奴唱歌,二十五郎吹笛,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等,都不在寿安县的连昌宫内或宫前。元稹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上的事件集中在连昌宫内来铺叙,来突出他对安史之乱前后朝政治乱的思考。 李舟好事,尝得村舍烟竹,截为笛。坚如铁石。以遗李謩。謩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与同舟人吹,寥亮逸发。俄有客于岸,呼舟请载。既至,请笛而吹,甚为精妙,山石可裂,謩平生未尝见。及入破,呼吸盘擗,应指粉碎。客散,不知所之。舟人著记,疑其蛟龙也。 宋代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卷下也记载一个笛子被吹裂的故事,但吹奏者不是蛟龙变化而是李謩: 这个故事显然是从上述《太白醉草》中唐明皇兴庆宫宴会有关史料演进而来:念奴变成了许和子,“吹管逐”者也有“二十五郎”变成了李謩。 李謩是唐朝开元年间教坊里的首席吹笛手,近代没有人能超过他。一次,他有事请假到越州。公家、私人轮流宴请他,以便欣赏他的神妙本领。当时,有十位新中的进士寄居在州里。他们都有家产,于是凑足了二千文钱,准备在镜湖聚会,邀请李謩在湖上吹笛,想要欣赏他的风彩,尤其警人神智。因为钱多人少,就相约各带一位客人。其中有一个参加聚会的人,到了晚上才想起这事,没有时间去请别人。他的邻居是个独居者,年龄很大了,长久住在乡下,不懂人情世故,有几间茅屋,乡人都他称为“独孤丈”。于是就带着他赴会。 独孤老人说:“请你试着吹一首《凉州》吧。”一曲终了,独孤老丈说:“你也算是吹得很好的了,然而,笛声中掺有夷人的声调,莫非你有龟兹一带的朋友?”李謩大吃一惊,起身叩拜说:“老先生乃神奇少有之人,我不知天高地厚,我的老师确实是龟兹人。”独孤老丈又说:“当吹到《凉州》第十三叠时误入《水调》,你知道吗?”李謩说:“我愚钝蒙昧,实在不知道哇。”独孤老丈于是取笛欲吹。李謩连忙换了一支笛子,用袖子拂试后递给独孤老丈。独孤老丈看了看,说:“这些笛子都不中用,用的人都是些粗通吹笛的人。”于是又换了一支,说:“这支笛子吹到入破时要破裂的,你不会舍不得吧?”李謩说:“不敢。”于是他就吹了起来。笛声响起,直入云霄,四座震惊,李謩恭恭敬敬、惭愧不安地站那儿一动也不敢动。吹到第十三叠,独孤老丈给李謩指出他刚才吹错的地方,李謩敬重佩服地要拜谢。待到入破,笛子就破裂了,无法吹完全曲了。李謩拜了又拜,众人折服,于是散去。 在这篇文人笔记中,作者将变化成客人的蛟龙改为一位年老的独孤生,除去浪漫色彩而更增添现实意义。另外,作者越是强调这位老人的孤独年老、久住乡下,贫穷又不懂人情世故,就越是反衬出他技艺的神奇。当然也就更能突出主题:艺无止境,即使是一些默默无闻的下层民众,他的技艺也有高于国手者。我们从李謩的“蹙踖不敢动”、“敬伏将拜”、“李生再拜”的三拜中,也可看出李謩这位吹笛国手谦虚恭谨的求教态度和为人品格,这是李謩能技艺日精的原因,也是其他李謩故事中所未能告诉我们的。 这则故事还提供了音乐史上一些可贵的片段资料,如李謩艺术生涯的其它一些资料,唐玄宗于梨园法部设置小部音声在骊山演奏《荔枝香》新曲的情形。至于许云封关于制笛材料的见解,更显李謩对笛子了解的精湛深透,这些资料都极为珍贵。这是通过两人间的对话完成的: 值梨园法部置小部音声,凡三十馀人,皆十五以下。天宝十四载六月日,时骊山驻跸,是贵妃诞辰。上命小部音声,乐长生殿。仍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海进荔枝,因以曲名《荔枝香》,左右欢呼,声动山谷。 竹生云梦之南,鉴在柯亭之下。以今年七月望前生,明年七月望前伐,过期不伐,则其音窒。未期而伐,则其音浮。浮者外泽中干,干者受气不全,气不全则其竹夭。凡发扬一声,出入九息。古之至音者,一叠十二节,一节十二敲。今之名乐也,至如落梅流韵感金谷之游人,折柳传情,悲玉关之戍客。诚为清响,且异至音,无以降神而祈福也。其已夭之竹,遇至音必破,所以知非外祖所吹者。韦应物不太相信,便对徐云封,你吹吹看笛管会不会破,看看你说得对不对?徐云封于是捧笛吹一曲《六州遍》,一叠还未吹完,笛子已騞然中裂,韦应物惊叹久之,遂将徐云封礼聘到曲部来。 台湾艺人还将李謩偷笛故事改编为音乐剧:“大唐盛世李謩传奇”。全剧以唐玄宗开元年间吹笛圣手李謩传奇的一生为背景,全剧共六幕,结合诗、书、乐、画、琴及说书的表演形式,呈现李謩少、青、中、壮、老五个人生阶段,串连起一系列音乐经典曲目,寓教于乐,。全剧还将历史故事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 以台湾、客家、歌仔、南管、原住民音乐及古今民族经典乐曲精彩段落为素材,经由说书人说故事,随着剧中故事发展,结合知识性、音乐性、故事性及趣味性,引出古琴 箫 脚鼓、琵琶、四块、响盏、竹琴、客家锣鼓、平板、口簧琴、琵琶、二胡、笛子、扬琴、笙、中阮、击乐等多种传统乐器表演,全剧除了着重笛艺与音乐的介绍外,还寓教于乐,藉此传达“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满招损、谦受益”的为人处事之道。 附:《逸史》卷三(卢肇) 到会所,澄波万顷,景物皆奇,李生拂笛,渐移舟于湖心。时轻云蒙笼,微风拂浪,波澜陡起。李生捧笛,其声始发之后,昏曀齐开,水木森然,仿佛如有神鬼之来。坐客皆更赞咏之,以为钧天之乐不如也。独孤生乃无一言,会者皆怒。李生为轻己,意甚忿之。良久,又静思作一曲,更加妙绝,无不赏骇。独孤生又无言。 同明旦,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至则唯茅舍尚存,独孤生不见矣。越人知者皆访之,竟不知其所去。(入破:唐朝大曲一般有十多遍,可以分为三段,即散序、中序、破。前两段音乐舒缓,只歌不舞,“破”的第一遍为“入破”,入破后丝鼓合鸣,节奏急促,舞者开始入场。 《甘泽谣》(袁郊) 许云封,乐工之笛者。贞元初,韦应物自兰臺郎出为和州牧,非所宜愿,颇不得志,轻舟东下,夜泊灵璧驿。时云天初秋,瀼露凝冷,舟中吟风,将以属辞,忽闻云封笛声,嗟叹久之。韦公洞晓音律,谓其笛声酷似天宝中梨园法曲李謩所吹者,遂召云封问之,乃是李謩外孙也。云封曰“某任城旧士,多年不归。天宝改元初生,一月时东封回驾,次至任城,外祖闻某初生,相见,甚喜,乃抱诣李白学士,乞撰令名。李公方坐旗亭,高声命酒,当垆贺兰氏,年且九十馀,邀李置饮於楼上,外祖高笛送酒,李公握筦醉书某胸前,曰:树下彼何人。不语真我好。语若及日中,烟霏谢陈宝。外祖辞曰:本於学士乞名,今不解所书之语。李公曰:此即名在其间也。树下人是木子,木子李字也。不语是莫言,莫言謩也。好是女子,女子外孙也。语及日中是言午,言午是许也。烟霏谢陈宝是云出封中,乃是云封也,即李謩外孙许云封也。后遂名之。某纔始十年,身便孤立,因乘义马西入长安,外祖悯以远来,令齿诸舅学业,谓某性知音律,教以横笛,每一曲成,必抚背赏叹。值梨园法部置小部音声,凡三十馀人,皆十五以下。天宝十四载六月日,时骊山驻跸,是贵妃诞辰,上命小部音声乐长生殿,仍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海进 枝,因以曲名《荔枝香》,左右欢呼,声动山谷。是年安禄山叛,车驾还京,自后俱逢离乱,漂流南海,近四十载。今者近访诸亲,将抵龙邱”韦公曰“吾有乳母之子,其名千金,尝於天宝中受笛李供奉,艺成身死,每所悲嗟。旧吹之笛即李君所赐也”遂囊出旧笛,云捧跪对悲切,抚而观之,曰“信是佳笛,但非外祖所吹者”又谓韦公曰“竹生云梦之南,鉴在柯亭之下,以今年七月望前生,明年七月望前伐。过期不伐则其音窒,未期而伐则其音泛。浮者外泽中乾,乾者受气不全,气不全则其竹夭。凡发扬一声,出入九息。古之至音者一叠十二节,一节十二敲。今之名乐也,至如落梅流韵,感金谷之游人。折柳传情,悲玉关之戍客。诚有清响。异音非至音,无以降神而祈福也。其已夭之竹,遇至音必破,所以知非外祖所吹者”韦公曰“欲信女鉴,笛破无伤”云封乃奉笛吹《六州遍》,一叠未尽,划然中裂。韦公惊叹久之,遂礼云封於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