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3|回复: 2

论元稹的“多情”与“薄情” 网络文摘

[复制链接]

1424

主题

1万

回帖

5万

积分

副首版

辞赋鉴赏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829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5-8-15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太行才子 于 2015-8-15 11:45 编辑

                                                   
       元稹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文大家,后人常将他与白居易并称。但文学界对元稹的评价不是甚高,普便存在“重白轻元”的现象,原因之一在于元稹在爱情婚姻上的不慎重。元稹一生与崔莺莺、韦丛、裴淑、安仙嫔、薛涛和刘采春等几位女子都有过婚恋感情纠葛,并写出过感人的诗文作品。后世许多人研究过元稹的婚恋经历及其相关作品,也有不少人研究过元稹的悼亡诗和艳情诗,但对元稹在诗文中的“多情”与生活中的“薄情”这个主题的研究多是浅谈辄止,本文试就此展开比较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一、元稹诗文中的“多情”

诗文中的元稹是痴情的恋人,他写给崔莺莺的情诗曲折委婉、情真意切;诗文中的元稹是深情的丈夫,悼念亡妻的诗信誓旦旦、一往情深;诗文中的元稹是多情的才子,寄给艺妓歌女的诗爱恋之情,溢于言表。1.委婉细腻 ,情真意切。贞元十六年,二十二岁的元稹在普救寺邂逅崔莺莺之后,为她的美貌所倾倒,一见钟情,不久两人便陷入了热恋(本文是在认同“张生即元稹自寓”说的基础上而展开)。元稹还为莺莺作了许多深情款款、情意绵绵的诗文。如《古艳诗二首》中“春来频到宋家东”,是借用《登徒子好色赋》中的典故来曲折说明对莺莺的爱恋、思慕就像东家之子登墙窥视宋玉一般痴情。“等闲弄水浮花片,流出门前赚阮郎”是引用宋刘义庆《幽明录》中刘晨和阮肇到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的故事来曲折表达元稹期望与莺莺会合的心愿,简练含蓄,内涵丰富,情真意切。2.信誓旦旦,一往情深。妻子韦丛在世时,元稹在《离思》诗中写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形象含蓄地表达了对爱情的专一忠贞。妻子死后的两年里他写了一系列悼亡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遣悲怀》三首。第一首追忆婚后贫贱夫妻“百事乖”的生活窘况,赞美妻子“沽酒拔金钗”的行为,流露出对妻子的歉疚之情。第二首选取日常生活中处理遗物的小事,写出了妻子死后的“百事哀”。第三首写出了无子、丧妻的悲凉,特别是最后两句“愿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发誓许愿,情深意长,格外感人。仅从诗句来看,元稹对妻子有着深厚真挚的感情。3.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元稹在寄给名妓薛涛的诗中,爱恋、相思之情,跃然纸上。“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将文君与薛涛放在一起,极赞薛涛的才情文章。“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形象地表达了别后压抑不住的思念之情。在赠刘采春的诗中,“新妆巧样画峨眉,谩里常州偷额罗”,“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歌颂了江南歌女刘采春的仪表和文采,流露出了十分爱慕之意。

二、生活中元稹的薄情

生活中的元稹,与诗文中的判若两人。元稹一生中有两妻一妾,还四处留情。他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负一个,负一个伤一个,背负了累累情债。1.始乱终弃,不负责任。贞元十六年,元稹在蒲州普救寺偶遇莺莺,惊其美艳,借婢女穿针引线,私相结合,在西厢同居达两月之久。贞元十七年夏,元稹赴京城参加考试,临行前莺莺挥泪为他鼓曲送行。“文战不胜”,逗留京城期间,两人仍保持书信往来。秋天,元稹返回蒲州,与莺莺同居“又累月”。接下来的两年中,元稹与莺莺一直保持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直到贞元十九年,元稹再次进京应试,因登书判拔萃科而被授秘书省校书郎。这时元稹为了自己的功名前途,,反悔变心,答应了京兆尹韦夏卿女儿的婚事,便寄给莺莺三首诀别诗,冷漠无情地将她抛弃,还污蔑莺莺是天下之“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2.用情不专,见异思迁。元稹年轻时,曾与远房表妹崔莺莺一见钟情,两人幽会西厢,花前月下,私定终身。后来,元稹在京城结识了显贵韦夏卿,为了依傍韦家的势力,他便“忍情”抛弃了崔莺莺,娶了大家闺秀苇丛为妻。苇丛是一位甘于贫贱,温柔贤惠的妻子,但元稹并没有一心一意对待她,在妻子重病卧床时,他又迷上了蜀中名妓薛涛。薛涛风姿绰约,多才多艺,名动一时。元和四年,元稹出使东川两人相遇。他们相见恨晚,日日相伴,可惜好景不长,元稹被调外地,临走前二人还相约勿忘彼此。和薛涛分开后,元稹被贬江陵,与老朋友李景俭重逢,不久就纳李景俭的表妹安仙嫔为妾。薛涛苦等十年,心灰意冷,终身未嫁。元稹转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时,在江南又恋上了歌女刘采春。刘采春歌声动听,红遍江南。元稹不顾一切,重金购的,共同度过七年时光后,便对她失去了兴趣。刘采春郁郁寡欢,跳河而亡。后来元稹又娶道州刺史裴勋的女儿裴淑为妻。

    三、元稹言行不一情爱的深层分析

从历史记载来看,元稹的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存在很大落差。文学世界中,他是为了崔莺莺“行望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的痴情人;然而,现实中他出尔反尔,为攀附高门,将崔莺莺无情抛弃。文学世界中,他是“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好丈夫,对妻子心怀愧疚、情深意长;然而,现实中他言行不一,狎妓浪情,风流薄情。是什么原因使一个人竟会如此的矛盾复杂?下面将从人性与社会的冲突、艺术与生活的落差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1.人性与社会的冲突

人性欲望的膨胀,使元稹一而再再而三地放纵自己的情感,封建礼教的束缚,又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弃自己的真爱。个人情欲的放纵和社会礼法的制约使他在攀龙附凤娶贵族之女的婚史和与各地风流才女谈情说爱的情史之间游走。

从《莺莺传》中张生“行望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的行为以及《春晓》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元稹对莺莺的爱是真心实意的。以致二十多年后他面对弹琴的裴淑想到的却是与莺莺的那段“晓寺之情”。

离开蒲州赴京城考试时,元稹受到了权倾一时的三品京兆尹韦夏卿的赏识,并有意将爱女许配于他,他面临艰难的选择。那时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娶妻看重门第,通过娶高门之女博得政治前途在当时被认为是正当的行为。莺莺虽属名门,但已家道衰微;而韦氏一族在当时可谓权倾朝野,家门显赫。二者相较,高低立现。从小饱读诗书尊奉儒学的元稹极其热衷功名利禄,逢此良机,岂肯错过?于是他抛弃了莺莺选择了韦丛。元稹与莺莺的这段有花无果的爱情可以说是“情”与“礼”的矛盾冲突,更确切地说是“情”向“礼”的无奈妥协。

一年后元稹与莺莺各自婚配,元稹在路过莺莺家时,希望以“外兄”身份再见一面。这一看似荒唐的行为恰是元稹的真情流露,是“情”战胜“礼’的生动表现。而当与莺莺分手时,元稹为了赢得世人的谅解,只好说莺莺是天下之“尤物”,害己终害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才忍情抛弃了她。这段违心之论是“情”向“礼”的再次妥协。总之,每当个人感情与社会礼俗发生冲突时,元稹便会选择后者。他在现实中先后抛弃了崔莺莺、薛涛、刘采春,显得异常薄情,这既有个人品德问题,又与深受封建礼教束缚大有关系。

2.艺术与生活的落差

生活是实实在在的,艺术虽源于生活,却不等同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诗文可能只是有感而发或妙手偶得,当时当地有之,事后情况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另外,诗文中常常使用虚幻、夸张等手法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诗文中的内容并非是现实生活的全部,诗文中所写的东西与现实生活有出入,甚至大相径庭。

《夜间》这首悼亡诗,恐怕就是由萧瑟秋景,月圆之夜,夜不能寐这种极易令人独自感伤、思念亲人的客观情景引发的吧。如果不是这种特殊情景,也许他的这首悼亡诗不会写得如此凄凉悲切、感人肺腑,甚至不可能会有这首诗的产生。

诗文创作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除了偶然因素外,还会使用一些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元稹的《遣悲怀》在写作中就用了夸张手法。首先表现在物质上的过度夸张。据白居易所言,他初作校书郎时,“俸钱万六千,月给有余”。由此可以推测出,以元稹当时的俸禄维持夫妻两人的生活是绰绰有余的,更何况妻子又是“谢公最小偏怜女”的高门之女,无论如何也不会过着“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的日子。还体现在感情上的过度夸张。元稹绝非像他诗中所说的那样对妻子韦丛情有独钟,至死不渝。如若元稹真的对妻子一往情深到了“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程度,也不可能在妻子卧病在床之时还与薛涛生出一段恋情,写这首诗还不到两年就纳安仙嫔为妾。这恐怕只是一时心血来潮,过后并没有当真。

艺术与生活并非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纵观古今中外,“文不如其人”、诗与人不统一的现象并不鲜见。元好问曾用“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来批判潘岳作诗做人的二重风格。清初名士吴伟业曾因讽刺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而名动一时,可是几年后,他自己也屈节仕清。如此一来,我们也就能理解元稹在诗文与现实中言行不一这种现象了。

总之,元稹在婚姻爱情问题上的态度一直都很矛盾,他既想追求真爱,又不能摆脱社会礼俗的制约;他既有挑战叛逆的一面,又不能摆脱落后封建观念的束缚;他既欣赏同情女性,又将女性作为男子的附属与玩偶。这种言行不一的婚恋经历与当时士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礼俗有莫大的关系,这种诗与人不统一的现象也是艺术与生活的落差所致。

注: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
元稹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1424

主题

1万

回帖

5万

积分

副首版

辞赋鉴赏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8297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8-17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D谢谢欣赏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4 12: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