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23-5-23 15:06 编辑
纵谈家谱的历史沿革,主要内容和文化价值
宋政权
家谱,或曰族谱、宗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亲家族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它记录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括了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族规、家训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如果说家谱象征着故土,象征着根,那么家谱上的每一个名字,就象征着一片归根的叶;每一句先祖的教诲,就是家族的叶脉。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通过它,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而来,要到哪里而去”,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不忘初心,终有所至。家谱与方志、正史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家谱记载父系家族世系, 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因地区层次的不同,又有着不同的称谓。如族谱、宗谱、世谱今谱、统谱、房谱、支谱等,但称谓最多的还是家谱。它是同宗共祖男性血亲集团以特有的方式记载本族世系传承和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包括姓氏流源,家族族迁徙,世系图示、人物传记、风土人情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系图示。记载始祖始迁祖以来本家族历代先祖名录,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确认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这种记载形式由来已久。这种记载形式产生在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社会中期,历数千年悠远,以不同形式行使着它的历史使命,并不断发展、完善,为今天的样式下面就有关问题作些探讨。国之有史,明得失之机,以垂范;家之有谱,传古今之序,以明德。
一、家谱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家谱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形式多样。根据其记载传承方式和载体的不同,可分为解绳家谱、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布帛家谱、书本家谱,以及电子家谱等
结绳家谱,在中国汉字产生以前,曾有过结绳记事的时代。那时人们以结绳打结以记世系,并将其挂在首要位置,非常崇拜。东北鄂伦春人i7-18也纪还有在马鬃打结记事的习惯,东北锡伯族到20世纪仍保留结绳记载家人辈分的习惯。生了儿子在绳上系个小弓箭,生了女儿则系一根布条。
口述家谱:这是比结还要原始的式品。最早的家谱为古代氏族时期的口述家谱,在当时有着“瞽蒙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家谱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亲疏,凝聚族群,优化生育。就是所谓的“亲亲以相及”。我国的蒙古族、苗族、彝族、高山族等都保留口传家谱的习贯。即父子连名的习俗,以父名的后一字作为子名的前一字,有的能背出三四甚至九十多代。我们内地汉族在遇到战乱、荒旱、水灾逃荒避难时,来不及也不方便携带家谱,也只能采取口传心记,的方式背几十个班辈和几代以内的宗亲。待稳定下来再由有文化的族人整理成谱。
甲骨文家谱,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世系家谱。它产生于商代时期的甲骨文字,其中就有专门记载家族世系和人物的。如“儿氏”甲骨上面就就记载了一个家族十一代、十四个人的名字,就是目前发現最早,具有有代表性的甲骨家谱。
青铜家谱,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也叫金文家。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就有几件记载家族世系的器物铭文。在出土的两件周代青铜器中,就有380字的铭文,记载了一个家族7代的世系和事迹。
兽皮家谱;就是将家谱书写在熟好的兽皮上,即牢靠利于保存,张挂和携带。尤以少数民族为多。
布帛家谱;就是将家谱书写在布帛等织物上,即牢靠利于保存,张挂和携带。
石碑家谱;就是将家谱镌刻在石碑上,永久保存,即所谓的:“刻谱于石,以垂永久”。早在汉代,刻碑风气盛行,这种家谱形式比较流行。有汉代的孙叔敖碑。民国初年,广西南丹县壕塘村“莫姓哨目族谱”,共412字不尽记载莫姓家族世系而且源流并重,较以上族谱更趋于成熟。
书本家谱;即书写或者印刷在纸张上并装订成书册的家谱。明清比较流行。现在来看有古籍、善本、木刻、石刻、铅印、蜡板刻印、和电脑打字印刷,古谱拷贝印刷,刻入光盘,优盘多种形式。文字家谱,又分三类:实物式、书本式、图表式。观古今家谱,或详或简,其内容均有:谱序、题辞、凡例、恩荣、图片、节孝、像赞、疑考、家训、祠堂、字辈、传记、文献、世系表、世系录、余庆录、仕宦录、五服图、领谱字号等。
电子家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效率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为家谱插上了灵翼的翅,全国各大姓氏,纷纷上网建立建立自己的网站,将家谱搬上现代化的载体,存储、宣传、下载、刻盘,或制成电子书籍,及可长期保存,也能异地传输,快捷方便,既能随时浏览、查阅,调取有关资料,也可以和别的姓氏交流,互参互动,打破原来封闭的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姓氏文化更具魅力。是家谱所承载的地理学、人文学、经济学、文化学、历史学、宗法学、伦理学、人才学等复合因素为人类所共享我们宋氏大家族,仅山东省内就有网上有名的就有100多支系,全国更多,资源共享更利于联系交流,团结互助。此后,家谱的功能就一直存在着“别”和“离”。但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制度的不同,家谱的功能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
先秦,是家谱的萌芽时期。周代,是宗法制度形成的时期,“族”本来只是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没有尊卑主从之别,但进入到社会的阶层之中,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为主,主者为尊并享有特权,其死后则由宗子继承。家谱“别亲疏、明统系”的作用完全体现在了阶级尊卑之中。周代的家谱,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周代家谱所明的统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所辨的亲疏,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了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代王朝统治。
两汉魏晋南北朝,是家谱的发展时期。两汉时期,世族地主占领重要地位,从而出现“命官以贤,诏爵以功”的现象,君王统治和宗族统治开始出现分离现象,两汉的家谱是为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政治兴起,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官之选举,必有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家谱成为政府选官、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并且由于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圈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家谱造假的现象也开始发生。
唐代修谱为官府垄断,编撰了《氏族志》和《姓氏录》;私家修谱体例规范化。宋代谱牒的社会作用缩减,更注意伦理道德的教化。
宋朝以后,家谱逐渐开始平民化,家谱也逐渐丧失以往的政治能力,家谱的内容也开始广泛丰富起来了。
元明清乃至民国,修谱之风盛行,成为社会的文化活动。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科技发展快,内外交流频繁,修谱续谱成为联系族人和海外华人寻根问祖,敦亲睦族,加强团结的重要手段。更利于中国的和平统一。
二、家谱的内容设置: 家谱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不同于其他史书著作,他有独特的体制和相关的内容,但宋代以来的家谱很难见到。现存世的家谱以清代和民国的为多,私修家谱的体例,也主要依据欧、苏两家体制而形成的规范化谱式,内容却更为丰富。但多数家谱的格式还是比较统一完整的,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谱名:为了明姓氏、辨血统、防乱宗,一般谱名都贯有籍里、姓氏。如《韶山毛氏家谱》、《滕阳宋氏族谱》、《商丘古宋氏族谱,微山周围支谱》、《镇海横河包氏宗谱》、《孔子氏家谱》等,还有加入编修时间,修谱次数的,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峭庄河宋氏七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亦有加上祖先官职、字号的。谱名能直观地反映出姓氏居地,修谱时间丶祖宗身仆份等基本情况。 2、谱序:谱必有序,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反映本族历史、族望、历次修谱情况和本谱的修纂原则等、概指新序、旧序、请族外名人撰写的客序(有些是帝王、大臣作序),凡例、刻印者、跋语、目次及其它关于本族的情况记述。这部分的份量很重,有的专门请有职衔,有学识的文人撰写,文笔流畅、用辞尤美、是了解家族历史的重要依据。 3、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体例等有关事项,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视情况、随时代变化而变通。如民国到现代,妇女解放,女儿、女婿都可上谱。 4、谱论:不少家谱载有谱论、谱说,对修谱的历史意义、时代特征、家族发展趋势、修谱的必要性及原则、方法阐发探究,是研究谱牒学不可缺少的资料。 5、恩荣录:登载帝王及有身份的人对其家属中的官员、亲属、烈女等的敕书、诰命、赐扁、赐字、赐诗、文及御制谥文、碑文以及地方官员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朝廷、地方对该族成员的褒彰。 6、遗像、赞像:先祖及族中重要人物的遗像、遗容、遗物包括画像、遗像、鋕、赞词、跋文、遗墨等。 7、家规、家法:这是族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祖训、家礼、家典、家范、家戒、家仪、家法、族规、族约、族禁以及忠君、爱国、图强、孝亲、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的条款,都由各家族自己制订,是约束和教化族人的法规。关于族长的权力、地位、族众的为人行事原则,各种祀典仪式,族产管理及禁止乱宗、犯规惩戒等,都有详细规定。是维护族内团结,姓氏声誉十分重要的规章。有的家谱还收录了《乡规民约》、《文明条例》目的也是使族人族内守规,族外守法,宏扬传统,做个好的良民、公民。 8、五服图:宗族以血缘关系远近,确定五服关系,一般指丧服近支。如斩哀、齐哀、大功、小功、缌麻五种,这是作为族人必须明了的。所以有的族谱将宗族五服图列入谱中,以便族人了解,有的家族不但有五服图还有《妻为夫族族五服图》、《妾为家长族服图》、《出嫁女为本宗降服图》等,遇有弄不清楚的事情一查便知。 9、世系总图;记载始祖、始迁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宗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名、字、号,生卒年月,科第、学历、妻室、子女、葬地、等,这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部分。一般从始祖、或始迁祖起,按辈分先后依序排列成图表式,以线相连,多为竖排,五世一抬头(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依次往下排。也有十世一抬头的,直至当代所有族人。一般称为世系,世传、世系图等,一谱在手可见一族代系、血缘亲疏、繁衍情况、分支、徙迁、均可一目了然。这是家谱中的重中之重,往往要占四分之三以上篇幅。有的大家族,在统谱、会谱中还依房别派、分地、分册立卷,以致清晰,这往往是寻根问主的主要依据。 10、谱系本纪:亦称世序、世系录、世系考等。于某人名字左侧以小字注明父名、排行、字号、生卒年、科笫、学位、官职、妻室(正妻、续娶姓氏)、受封情况、子女数,名、有无出嗣、女子有的只记几女、不出名字。(接下篇,因字数超编而分开) 11、仕官记:记载族中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记载族内及第入仕人员。有些名门望族还列有“荐辟录”、“ 科第录” 专门刊载。 12、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载录族中成员“有言行可书者” 的事迹、懿行。一般有行状、行实、事状、志略、寿文、贺序、墓志、祭文、年谱、以及抄自史志的资料等,有的大家望族还分类列传,如忠义传、孝友传、义夫贞妇传、列女传等。 13、先世考:考述本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流动情况,得姓始末,祖居地,封国、始祖、世派、分迁、房分远近、发展情况等。 14、名绩录:记载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捐资、赞助、修建的山水、桥道、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的情况及善举。 15、:祠堂:祠堂是租宗存在的最直观形式,更是人们怀念先祖、追思懿行,推行孝道、教育后代的最佳场所。一般记载祖祠的有关情况,如选地、图纸、方位、面积、规模、建筑情况,祠内供奉的先祖画像、排位、次序、建词记文、碑刻、捐资情况以及神位、配享、祭祀情况,文字图表,族况介绍等。 16、:族产:如田产、坟地、祀田、义庄、义塾、山林、房屋的数量、方位、租田情况和管理情况、相关制度等。 17、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租契、佃契、以及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买卖田产、房屋、邻里纠分等甄别文据。 18、坟茔:祖坟、各支派坟地的地理位置、面积分布、四邻情况,包括墓图、墓地图、以及形制、坟向,以便后人祭祖扫墓能很容易扰找到地点,不忘先祖。 19艺文:收录族人的著述,如奏折、疏文,殿试文卷、万言策、诗、词、歌、赋以及各种著述、文章等。 20、派语:登载族人的班辈、排行字语,一般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都是族众兴旺发达、光宗耀祖的名言佳句。如我们微山湖周围滕阳宋氏,九三年新起班辈二十字:乐、善、钟、祥、瑞、维、勤、保、兴、隆、耀、先、常、念、典、崇、本、尚、联、宗。这是我们微山湖周围宋氏四大家族通用的班字,亦称班辈图。 21、续后篇:或称余庆录,一般在家谱书后留有几张空白页,意待后世子孙填序,亦示宗生族茂、绵延不绝、后继有人、世代蕃昌之意。 22、领谱字号:家谱都在族内发行,严禁公开(当然现在可以上网介绍),印数一般按家族房数确定,多余部分,存放在祠堂里。各房领取家谱则按谱号,并有记录,可存可查。 从以上可以看出,家谱是集书、 史、图、表、传、志为一体的家藏史书,可谓是家族的百科全书,记载内容的广泛性、兼容性,是非常详实可靠的。家谱正是以其记载的详实、具体、准确、可靠、而成为地方史志考族、解惑的重要依据和宝贵资料。 三、家谱的文化价值及其局限性(略) 1,文物价值,不少属于善本。珍本、孤本、绝本。最早的《仙源类谱》为宋代内府抄本,至今千年。还有许多明清版本,名人批校,手抄,都具有文物价值。 2,,z史料价值, A.,宗法思想研究史料 B,家族制度研究史料 C,经济制度研究史料 D,人口学研究史料 E,人物、传记研究史料 F,科举、教育研究史料 G,地方史志研究史料 H,重大历史事件移民、迁徙,兵祸,水灾、荒旱等研究史料 I,少数民族研究史料 3,教化功能 4,寻根溯源导引价值 5,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发利用家谱资源 家谱的局限性: 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维护世家大族特权,巩固封建宗法思想。 攀附权贵,假托始祖、始迁祖,帝王将相、名臣,贵戚,光宗耀祖。 隐瞒劣迹行为,掩盖事实,或另置他辞掩蔽。 国家著史,述朝代、记政事;地方编志,明沿革、载乡风;家族修谱,考世系、识宗支。 家谱之功用,在于记家族之流源,理同宗之枝蔓; 彰先祖之功德,传一门之教化;序宗室之长幼,别本门之亲疏;敬昭穆之大德,修合族之信睦;沐先贤之遗风,启后生之有为。 从历史上谱牒用名看,宗谱、族谱、家谱应是有一定区别的。
家谱
古释:“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家,谓一门之内。”所谓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汉以前,见之于正史载录的谱牒类书多以“世家”为名,且属王侯大夫及有社会重大影响的人物才具有。
如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等。至汉,以“世本”为书目,专门记录姓氏、世系、居、作。如世本十五篇。至隋,属谱牒的籍名多样,如:家传、家纪、家记、家史、世系、家牒、谱记等。按正史《隋书》载,首先出现在正史载录中有“家谱”冠名一书的为杨氏家谱状并墓记”。隋之后,在《新唐书》中,以“家谱”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如“谢氏家谱”……等。
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双书艺文志是秦。汉以前著述的总录,隋书经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总录。”那么“家谱”一名的取用应在汉至南北朝时期。作为家谱,本应为一直系之本家谱。但后来,绝大多数是凡同一区域内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谱牒统称为家谱。
族谱
古释:“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旁支别属。”所谓直系与旁系是相对而言,均可上溯为同祖。他们是“共相联属”的,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族众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于族,族之于家。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族体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谱”名的谱牒应是某宗下的一个新开辟的族体。
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宗族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例:某支迁某地形成一个族体,它的谱系则是族谱。从整体意义上,它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宗族体系,所以族谱既不同于宗谱也区别于家谱。
宗谱
宗,本义为祖庙。《说文》释:“尊祖庙也。”汉贾谊曰:“流派所出为宗。”又《礼丧服小记》释:“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后裔划分为不同类型。按“宗”的含义,其实还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后裔。至于宗谱则应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记其一支均不为宗谱。宗谱必须包含所有的分支,其中的一些分支可能就会包含一些族谱。
2009-07-16 这是我主编的《滕阳宋氏族谱》,封面字也是我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