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1第1讲
辞赋的基本概念
一、辞赋简介
1、辞赋的概念
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说:“赋从贝,欲其言有物也;从武,欲其言有序也。”。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而在西汉初,辞与赋是两个概念,提出这种观点的是司马迁。他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称为“赋”。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把“赋”名冠之于自己的作品。
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排偶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似、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排偶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是排偶的组成部分。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在南北朝时期,抒情小赋发展起来,赋的内容与形式都有了变化。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而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赋的起源
赋的起源自古以来众说缤纷,没有一个定论。我们是学习辞赋写作,所以只作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它的来源初步认识即可。
1)来自《诗经》之说
我们翻开《汉书•艺文志》,对赋这一条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是说它的源头是来自《诗经》。
2)来自汉散文之说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 、诸子和诗赋。《战国策》中所记载的游说之辞,往往在人物对话中进行铺陈渲染,带有辩丽横肆的特点,叫“短赋”。 3)来自楚辞之说
它的来源是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继承《楚辞》形式上的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同时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
也有人说,《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二、辞赋的特点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赋概》所说:“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叠出者,吐无不畅,畅而无竭”。
《毛传》中对于赋这一条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这里所说的赋,就是先秦典籍中谈到的诗赋。所谓不歌而诵,就是不配乐曲歌唱的一种口头诵读形式。
这就首先定下了一个基调:赋只能朗诵而不能歌唱。至于这种朗读方式的具体情况是怎么样子,今天我们已经难以确考,至少它和歌唱是不同的。但是可以肯定一条,赋在诵读的时候,抑扬高下铿锵有力之声调是其主要的特点。从组成赋文句式中的节奏,我们就可以看出此话不虚。
1、辞赋文体方面的特点
赋体文实为最自由的韵文体,其篇幅句子可长可短,可律可古,题材包罗万象。 排偶藻饰和用典是赋的最大特征。
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又曰:“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攡:1、舒展;散布;2. 铺陈)。“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丝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如丝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这句话,用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来讲就是高大上,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2、辞赋句式方面的特点
辞赋的句式比较多,赋句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句式就是骈句,骈句是一切赋文组成中不可或缺的句式(文赋除外),是我们初级赋学中的重中之重,骈句就是偶句,主要以四言、六言为主,并且也夹杂五七八九言句式。除骈句外,辞赋的句式还有漫句(即散句)、发语、送语等,不可偏舍。
辞赋句式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骈句的字数超过4个字以后,就得加上虚词。虚词和发送语都是区别于诗味,词味,体现赋味的重要因素。
3、辞赋篇幅和内容方面的特点
赋文不拘字数,少则几十字,多则上千字。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4、辞赋用韵方面的特点
押韵是辞赋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辞赋的用韵,有的是句句押韵,有的隔句压韵,有的是无规律押韵(主要指文赋),比较自由。由于赋的篇幅较长,往往要换韵,换韵一般是与内容段落相一致的。关于骈律赋用韵的问题,我们讲在后面的内容中做详细介绍。
概括地讲,辞赋的特点是:词藻华美、对偶形式多变、用韵讲究,是一种特殊的古代美学形式。
三、辞赋的流变
辞赋从战国时代萌生,历经汉唐间长达千余年的演化和繁盛,在元明两代虽有所衰落,但其发展始终没有停止,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明代徐师曾评论前代辞赋的发展,就以为由“古赋”而“骈赋”,进而“律赋”,最后演化为“文赋”。下面我们来做一些介绍:
1、骚体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
骚体赋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大多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
2、汉赋
所谓的汉赋既是指战国、两汉之作。汉代是辞赋发展的繁荣时期,班固在《两都赋序》中具体描述了当时创作的盛况,称“奏御者千有余篇”。
汉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长的句子,汉赋喜堆砌词语,好用生僻字,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被后人视为赋体正宗,所以辞赋在汉代领一时之风骚。西汉时,已足以成为汉代文学的代表,东汉末的辞赋比起西汉来有些变化,出现了一些以抒情为主的短赋。总之,可以说汉代的辞赋引领了千年的中国文学史。
3、什么是诗赋?
顾名思义,诗赋乃体制类诗之赋。即仿《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因而称之为“诗赋”。
4、什么是俗赋?
马积高先生《赋史》“所谓俗赋,是指清末从敦煌石室发现的用接近口语的通俗语言写的赋和赋体文。”此前也有人用“小品赋”“白话赋”“民间赋”称之。
以上四种,统称为“古赋”。即:古赋=骚体赋+汉赋+诗赋+俗赋。
5、骈赋
骈赋又称俳赋,古代汉族文学特有的一种文言文文体。骈即对偶的意思,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的体制特点是,除了使用"发语"外,几乎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成文。但较之唐代律赋,则四六未严,平仄随意(韵脚除外)。当代某些业余作者认为,今人作骈赋可以不必过于拘泥,根据内容增加叙事性文字,音律平仄似可再随意一些,但这种观点未曾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
6、律赋
律赋是赋体的一种,它从六朝骈赋中蜕变而出,是赋体律化的结果。它的定型和盛行于唐,并因被纳入科举考试而形成创作高峰。
7、文赋
文赋导源于楚辞、汉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开创了新文赋的先河。宋初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杰作的出现,则标志着宋代新文赋的定型。
总结一下辞赋流变的过程基本上是这样的:
古赋(汉代及其以前)--骈赋(魏晋南北朝)--律赋(唐朝)--文赋(宋朝,主要是由欧阳修和苏轼倡导)
以上各种赋,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都会一一介绍。
四、骈句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是逐渐工整起来的,初期的骈句,一般只要能对就行,不避同字对,不十分讲究工整。后期的骈句则力求避免同字对,力求工整和精巧。
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为,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之后,才盛行起来,到六朝时更发展成为骈体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
我们前面说的赋就是以骈句为骨、以铺陈扬厉手法状物事而述情志的韵文。
我们的学习将从骈句开始,因为组成赋的基本单元(除散句外)就是各种骈句。如:《阿房宫赋》就成功地运用了骈句。如写阿房宫来历时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可谓横空出世,应势而生。文章中大量运用骈句,句式整齐,声韵和谐,辞藻华丽。骈句的这些特点,方便从多角度辗转抒写,能很好地渲染气势,表情达意。
关于骈句的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下周第二讲的时候详细介绍。
五、散句
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不对偶、不要求押韵的句子为散句,散句又叫漫句。在《岳阳楼记》、《与朱元思书》与《小石潭记》中有所体现,它语言的最显著特点是骈散结合。中唐以后,骈体文衰落,但人们在文章中仍常用骈句,而且不限于四言六言。一般的说,一篇文章中仅使用几个骈句,算不得“骈散结合”,必须使骈句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可以算得。
六、对偶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对”是以一种应答,就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他们在结构,内容,行文,字数等方面是一种应答的关系;“偶”就是意义上有关联。字数应答,意思应答这个很容易理解,结构应答是指的什么呢?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古代虽没有这些语法术语,但事实上却是这样做的。
运用了对偶修辞格的文句就是对偶句,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骈句。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一首远古民歌,原名《弹歌》,反映的是原始社会狩猎的生活,《弹歌》选自《吴越春秋》。这首民歌简短、质朴,诗句整齐,有和谐的韵律,他们之间既有应答又有关联,是诗词界一致认定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偶句, 。
又如大家很熟悉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大家看看这其中的对偶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南洋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上这些句子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这种句子就叫对偶句,对偶句就是骈句。这种对偶句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骈句是逐渐工整起来的,初期的骈句,一般只要能对就行,不避同字对,不十分讲究工整。后期的骈句则力求避免同字对,力求工整和精巧(律诗中的偶句还必须符合“对”“粘”“替”)。我们今天来学习辞赋,毫无疑问,当然最好是后面这个标准,我们的以后的骈句作业要力求工整和精巧,只有这样,以后我们的作品才能放到哪里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七、 排偶句
排偶=排比+对偶。字数相同,不避同字,不拘平仄,是修辞学界提出的一种既有排比又是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骈偶,而不能叫排比。排偶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偶的组成部分。排偶句式形式整齐,富有节奏,但结构、字数等均可变化,不像律诗中的对偶句那样要求字数相同,排斥同字相对,也不要求符合“对”“粘”“替”。可以说,排偶给人的是整齐匀称又富有变化的美感,能收到反复强调,增强语势的表达效果。
八、古偶句
刚才的那些偶句中,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个句子,虚词除外,在相应的位置上出现了“不”“在”“有”等相同的字,这种特色形式的对偶句,叫古偶句。
再如:
因五行以修五事,由五常以厚五德,
正五刑以去五虐,繁五稼以除五贼。
古偶句主要的特点就是在对句的同一位置用相同的字。
例如欧阳修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这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句子在句数,句意等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这样的词语,所以不符合我们现在今天对偶句的要求。因此现代辞赋界是把古偶句划分到了漫句一类,在我们写作的时候,只能当散句使用。
赋始于两汉,汉赋五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蔡邕),全都是文史哲大师和语言学家,“莫不洞穴经史,钻研六书,耀彩腾文,骈音丽字”(清代学者阮元语)。虽然如此,司马相如写3400字的《子虚赋》和《上林赋》花了几百天,西晋左思一年足不出户才写出一篇《齐都赋》,《三都赋》则修改了二十多年,可见写赋不仅考学识,也考体力。 写一篇赋为何这么难?专家说难在“体物”和“铺采摛文”。赋像文字里的建筑、雕塑和油画,要让世间万物呈现华丽美妙的效果,不丽不美不成赋,又非单凭形容词做到这一点。苏轼和欧阳修改变了赋风,《赤壁》二赋如行云流水,仍需毕生功力作支撑。 因此,真心希望我们辞赋4期的朋友,能够从一开始就树立坚定的信念,不要轻言放弃,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因为要想熟练使用骈句来创作辞赋,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且与天赋有关。这就是古代为什么不是人人都可以称之为文学大豪的原因。虽然如此,还是有相当多的人依然能够在辞赋方面挥舞自如。这说明说明问题?除开天赋之外,就是看下的功夫深浅的问题了。劝学篇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读而不缀,唯其求也;思而不竭,唯其智也;探而不止,唯其精也。”。古代寒窗苦读的故事不是假的,只要我们人人都做到勤学苦读,虽然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大家,起码人人都不会以辞赋为难了。更何况辞赋其实是非常简单就可以入门的功课。如果学习得法,三周既能大致了解,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就有可能写出有模有样的辞赋作品,功夫不负有心人,让我们一起翘首以待吧!
今天的学习内容有:
一、辞赋简介
二、辞赋的特点
三、辞赋的流变
四、骈句
五、散句
六、对偶
七、排偶
八、古偶句
辞赋4期第1讲作业
一、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明了回答下面的问题(禁止复制讲义)
1、什么叫辞赋?
2、辞赋有什么特点?
3、简述辞赋的流变的过程?
4、什么叫骈句?
5、什么叫散句?
6、什么叫对偶?
7、什么叫排偶?
8、什么叫古偶句?
二、下面是《声律启蒙》中一东部分,蓝色字体是韵字,红色字体是入声字。结合一下内容请完成下列练习:
1、说出本段(3小结)中有至少两个典故(不会的,群里相互讨论学习)
2、找出其中五字骈句和七字骈句共六对。
声律启蒙·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
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
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
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三、本周一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习辞赋也是如此!
本周一赋《滕王阁序》,请熟读,最好能背诵。(本题不用复制到论坛)
另外,周三和周六,在491137房间,晚上6点半到8点是我们读赋的时间,请大家务必参加,这对大家朗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请大家相互提醒和监督一下,班主任老师也请多费点心!
滕王阁序
作者: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chān)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i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cān)騑(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有版本写作“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渚(zhǔ),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lǘ )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di)眄(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a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yán)难再;兰亭已矣,梓(zǐ)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2]
辞赋初1第2讲 骈句
初1第2讲
骈句
上一讲的学习内容有:
一、辞赋简介
二、辞赋的特点
三、辞赋的流变
四、骈句
五、散句
六、对偶
七、排偶
八、古偶句
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骈句。
一、骈句的定义
上一讲我们就讲了,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骈句就是偶句,但是最初的骈句并不像现在的偶句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是逐渐工整起来的,初期的骈句,一般只要能对就行,不避同字对,不十分讲究工整。后期的骈句则力求避免同字对,力求工整和精巧。这种文句在字数、结构、词义等方面的相对,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对称美。
最早的骈句可见于周代,如《易经》、《书经》等文学作品中,到了战国后期,骈句的句型就已经比较成熟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出现了以骈句为主的骈文,其独有的形式和风格得到了文人的默认。由骈句组成的文体有:骈文、骈赋、律赋。
对偶、藻饰、声律、用典等写作手法及技巧也在这个时期得以完善。尽管在唐宋年间古文运动风声鹤唳,骈文没落,但骈句并没有退出文字舞台,甚至连提倡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以及后来的欧阳修、苏轼等,也是优秀的骈句大师。
骈句就是对偶句,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有韵味,增加了词语的表现力。
晚唐律赋成熟后,骈句的要求也和律诗中偶句的要求同样严格。骈文和骈赋在声律上也向律赋靠拢,比两晋南北朝要规矩的多。到了清朝,骈句的要求基本和对联一样工稳。至清朝末辞赋在国内销声匿迹前,一直遵循对句工稳的规矩。
例:霜凋岸草,雾隐城堞。
非玉关之可望,岂银阙之能闻。
花有情而独笑,鸟无事而恒啼。
我们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不论内部结构还是声律,骈句和对联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用在辞赋中的骈句,四字以上基本上都加上了虚词。
二、骈句的作用
骈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以音乐之美感。
三、骈句的领字
所谓领字,就是指在句子的开头或句中,有一个、两个或三个字在语气上起停顿作用、但又不点断句子,在句义上有统领作用的字。领字一般为动词,其中去声字占大多数。去声和动词运用于辞赋创作中,能取得良好的声音效果。动词能增强句子的灵动感,而去声激厉劲足,其腔高,这也是合乐的需要。
例: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
这两句中,“临”“得”“奉”“荷”是领字。用在句子的前面统领两个分句,这是句前领字。
例:送目/有/池塘/之景,凝情/忘/草树/之姿。
萦枝/分/盈尺/之象,带月/误/如圭/之质。
这两句中的“有”、“忘”“分”、“误”是句中领字(也有人称为句腰字)。句中领字只领本分句的下半句,这种句式主要用于七字句,在赋文中应用的非常广泛。
四、骈句中的虚词
虚词的特点是:一是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二是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三是不能重叠。这些与虚词无词汇意义有关。 虚词最主要的功用是在句中起语法作用。可以使文言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突出地显示出来。有些虚词还可以成为语序的特殊调动和实词词性变化的标志,当它们用在具体的文章里面时,它们可以和别的词一起充当句子成分,起着指代、修饰、和限制等作用。总之,虚词在语言中起到“经络”的作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虚词使用是否恰当,对整个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有很大的影响。
例:思/煦妪/之义,穷/造化/之精。
变方流於/斜汉,叠圆影於/遥天。
圣人/以不宰/成能,日月/以无私/可久。
见乎天/则/一人/有庆,比於玉/则/百度/惟贞。
这里的“之”“於(于)”“以”“则”就是虚词,“/”符号表示在阅读时需要暂时停顿的地方,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节奏点。
常见的文言虚词: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若 之 兮 莫
其中最常用的几个虚词,而、且、其、之、则、于、乎、以,我们会在今后的讲义中逐步介绍这八个虚词的用法。
虚词在对仗上比较宽松,在对应位置上的平仄要求也被列为可不予计算,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虚词虽然在联句中起到的作用不少,但它始终是为了给主体服务,为了明确它在句中的主次地位,有意地忽略它的声律、对仗要求,目的就是为了模糊辅助物,突出主体。
上节我们已经说到,虚词是区别于诗味,词味,体现赋味的重要因素。
五、骈句的节奏和节奏点
节奏,又叫节拍,本指音乐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韵文体中句子的节奏分为字意节奏和吟诵节奏两种。无论什么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由字和词组合为句,然后成文的。字意节奏是由组成句子的字意决定的,属于自然节奏,字意节奏统驭的是文法结构通顺;而类似辞赋和诗词一类用来吟诵的文体,它们除了本身的字意节奏以外,还有一种节奏,这种节奏是人为控制调整音节之后的一种专门节奏,叫吟诵节奏,吟诵节奏统驭的是吟唱时的气氛,即抑扬顿挫。这种节奏虽然也以字意节奏为主,但在不同的文体中,常需要对字词的意义节奏加以修饰整理,以符合朗诵与吟唱的需要。因为韵文类以及需要讲究对偶的体裁,由于顾及音韵特性,在这方面便有一些独特的要求。字意节奏和吟诵节奏,网上并没有这两种概念,但自韵文体产生之日起,这两种节奏就一直如影相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知道最早期的诗是四言诗(五言也有,但毕竟太少),汉语中,一般一个词组就是由两个字组成一个字意节奏(三字及三字以上为一个节奏的都是固定搭配的词组),因此四言诗的字意节奏就是:2-2;它的吟诵节奏基本也是两个字一个节奏,重点在后面一个字上,这就是所谓的节奏点,换句话讲,四言诗的字意节奏和吟诵节奏是一致的,都是2-2。
我们不难想象,当这种统一的句式太多的时候,无疑就是一种单调和乏味,正因为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就有了五言诗、七言诗,诗句外,更有了以四言和六言为主的赋的句式以及字数不等的词的长短句句式。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五言诗的节奏划分。
众所周知,五言诗是在四言诗的基础上加一个字而成,它的字意节奏就只有两个可能:
1、2-2-1
2、2-1-2
那五言诗的吟诵节奏是怎样的呢?理所当然,吟诵节奏也要以字意节奏为依据,毕竟字意节奏才是根本。从以上所示的五言诗的两种字意节奏可以看出,五言诗句的最后三个字,实际上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字意节奏,不过就是后面那个节奏向前或向后延伸了一个字,是一个大的字意节奏,因此,五言诗的吟诵节奏一般都读为“23”的节奏,也是所谓的三字连读。
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
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
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
例1
这首诗的字意节奏是:
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
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
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
吟诵节奏是:
沿溯/非便习,风波/厌苦辛。
忽闻/迁谷鸟,来报/五陵春。
岭北/回征棹,巴东/问故人。
这样断句不仅吟读起来顺口,而且更容易理解句子中的含义,反之,读起来就觉得很不舒服,意思理解起来也很混乱。
根据五律的这种2-3的吟诵节奏,我们在吟诵作品的时候,前两个字读完后,要稍作停顿,后面三个字则可以连读。之所以有“三仄尾”“三平尾”这些说法,主要还是因为它们属于同一个吟诵节奏内,而同一节奏内的字是有音韵方面的讲究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不可以把两个紧密搭配的字放在第2,3序位上,因为第2,3序位上的两个字之间是需要停顿的,如果两个紧密搭配的字之间来一个停顿,当然就意味着这个句子的节奏被破坏了,这样的律诗读起来就非常别扭,意思的表达也无法准确地实现,当然也就是错误的。
七律也很简单,就是在前面再加两个字,一个节奏。
比如:“学校”“人民”“青山”等就不能把他们放在23(五律)或者45(五律和七律)的位置上。
下面我们要讲的是赋句的吟诵节奏。
例: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
本句就是2-2-2的吟诵节奏。句中的“之”是虚词。“隐”“帝”、“私”、“图”“房”“嬖”,既是节奏点上的字,我们简称为节奏点。
例:守三光而/效祉,彰五色而/可嘉
本句就是4-2节奏,句中的“光”“祉”“色”“嘉”既是节奏点。
例:泛草际/而瑞露/相鲜,动川上/而/荣光/乱出。
本句就是3-3-2的节奏,句中的“际”“露”“鲜”“上”“光”、“出”既是节奏点。
六、骈句的节奏划分
骈句是根据它的吟诵节奏的划分来朗读的,这种朗读节奏给人以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形式的美,其声音的高低起伏、气息有节律的转换,彰显了音韵流畅的美感和铿锵通畅的气势。
骈句是一切赋文组成中不可或缺的句式。那么,骈句的节奏到底是如何划分的呢?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把骈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五律和七律的诗句进行比较。
先看来回忆一下五言和七言近体诗的吟诵节奏:
1、清晨/云抱石,深夜/月笼杉
2、云际/开三径,烟中/挂一帆。
3、禽飞/穿静户,藤结/入高杉。
4、地僻/泉长冷,亭香/草不凡。
5、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6、但有/双松/当砌下,更无/一事/到心中。
7、草堂/久闭/庐山下,竹院/新抛/洛水东。
8、深坊/静岸/游应遍,浅水/低桥/去尽通。
这就是诗的吟诵读节奏,诗的节奏是不变的,七律就是2-2-3,五律就是2-3。
现在我们来看看五言骈句的阅读节奏
1、扫/石上/之阴,听/林间/之折
2、设象以/启圣,宣精以/昭德
3、偶圣则/呈祥,逢昏则/显咎
4、思/煦妪/之义,穷/造化/之精
五言骈句许多是由四言句加一虚字而成。
再看七言骈句的节奏。
1、轻摇/而晓露/初滴,暗袅/而春鸠/转鸣。
2、兽蹲/而龙鳞/熠熠,鸟跂/而凤翼/翩翩
3、薄雾/轻笼于/钟阜,和风/微扇于/台城
七言骈句许多也为六言句加一虚词而成。
这就是骈句的吟诵节奏,骈句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骈句的节奏是变化的,根据字义和字数的不同而变化,骈句有一个字一个节奏的,两个字,三个字,甚至四个字为一个节奏的,也有。这就是诗句和骈句的不同点之一。尚有其他方面的不同,稍后会继续讲。
比较好了五言,七言的诗句和骈句以后,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骈句节奏的划分:
三字句:
衔/远山,吞/长江。(1-2)
於以/表/元象,明/阴骘。(1-2)
这里“於以”是提引词,提引词要单独划分节奏。(关于什么事提引词,我们以后的课程中会专门讲到)
四字句: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2-2)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2-2)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2-2)
是以/灵符/必集,休祜/可包。(2-2)
足以/光昭/千古,照临/下土。(2-2)
五字句:
冥照於/幽昧, 宣精於/日月。(3-2)
作/小雪/之赋,继/大夫/之後。(1-2-2)
思/煦妪/之义,穷/造化/之精。(1-2-2)
亦可以/献/君王/之寿,助/山河/之状。(1-2-2,提引词单独计算)
按照常规,赋句四字以上必须带虚词。这一点就是区别于诗句的地方,虚词是体现赋味的主要因素之一。
六字句:
悬/异象於/人间,吐/荣光於/天外。(1-3-2)
变/方流於/斜汉,叠/圆影於/遥天。(1-3-2)
抱珥/之彩/潜销,如圭/之容/暗失。(2-2-2)
瑞/至德於/尧年,契/昌期於/汉日。(1-3-2)
既/同道以/吻合,亦/相推而/运行。(1-3-2)
七字句:
泛/草际/而瑞露/相鲜,动/川上/而荣光/乱出。(1-2-3-2)
足使/阳乌/迷/莫黑/之容,白驹/惊/受彩/之质。(2-2-1-2-2)
五彩/彰施於/黄道,万姓/瞻仰於/康衢。(2-3-2)
圣人/以不宰/成能,日月/以无私/可久。(2-3-2)
八字句
丽/万室兮/瑶台/共美,泛/千林兮/琼树/争妍。(1-3-2-2)
见乎天/则一人/有庆,比於玉/则百度/惟贞。(3-3-2)
矧今/冯相/观祲而/罔愆,羲和/敬授而/无阙。(2-2-3-2)
祀/夕月於/礼神/之馆,拜/朝日於/祈年/之宫。(1-3-2-2)
临/紫宸兮/千门/洞照,出/黄道兮/八极/增光。(1-3-2-2)
九字句
粲兮/若/组绣/之萦宝镜,翊兮/若/申甫/之相明君。(2-1-2-4)
十字句
同夫/少昊/谅感/之以呈祥,异彼/发王/徒指/之而比盛。(2-2-2-4)
赋的句式不止以上所举,在我们今后的课程中,会逐步讲到。
从以上的例句中,我们不难看出,骈文中骈句的节奏跟诗句的节奏有些类似,所不同的是最后一个节奏,诗句最后一个音节是3个字,而赋句最后一个音节大多都是2或4个字(当然,古人也有不是这样的句式,但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只能学习常规的句式 )。尾部节奏是3字的,只在七字句中有特例。
骈句的句式有长有短,节奏多变,辞赋中中骈句四字以上必须有虚词。本句对句节奏点上的字平仄也遵循一定的规律,从而奠定了辞赋在朗读中的声调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如果在写作中,充分利用好这些句式,那么,写出来的赋文就会有赋味。
七、骈句节奏的划分补充内容:
1、领字为一个独立的节奏。
例:瞻/雪瀑之/参差,睹/冰峰之/错落。本句的“瞻”、“睹”既是领字。
送目/有/池塘/之景,凝情/忘/草树/之姿。本句的“有”、“忘”既是领字。
萦枝/分/盈尺/之象,带月/误/如圭/之质。本句的“分”、“误”既是领字。
2、虚词的节奏划分
前面我们讲过虚词,一是虚词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二是虚词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三是虚词不能重叠。这些与虚词无词汇意义有关。 虚词在骈句中是平仄是可计可不计的,所以,要不要单独划分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有几种
1)虚词在倒数第二个字的位置的时候,一般虚词跟后面的那个字组成一个音节;虚词在顺数第二个字的位置的时候,一般虚词跟前面的那个字组成一个音节。
例:放之/可包/海岳,收之/能满/怀襟。
亦气/而孕,亦卵/而生。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2)虚词处在其他位置的时候,一般跟其他字词或前或后,一起划分音节,也可以单独划分音节。
例:谦柔/胜于/刚强。积善/由乎/驯致。
龙山/之净/色犹,凤阙/之光/未遍。
柳丝/飘舞/而/莺啼/婉转。
以上例句中的“于”“之”“而”就是虚词。
3、提引词单独化为一个节奏。
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是以/灵符/必集,休祜/可包。
这里的“而或”“然则”“是以”都是提引词。
八、赋句与近体诗诗句和词句的区别
相同点:
1、远源都是诗经,都押韵。
2、都有偶句,即骈句。
3、都存在有节奏的划分。
不同点:
1、近体诗只有4-5个韵字(排律除外),是压一个韵部,都是偶数句押韵(首句入韵除外),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词由于篇幅所限一般也是很少只压一个韵部,赋的押韵没有固定要求,也可以随段落和内容换韵。
2、诗全篇都是由字数相等的句子组成,且近体诗基本都是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兼容。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赋最初都是以四六句为主,后来还融合了其他各种句式。
3、诗一般没有虚词,领字和提引词;词有领字,没有提引词和虚词,赋则同时兼具有虚词,领字和提引词(诗赋除外)。
4、近体诗除起句和最后一句可以不是偶句,其他都必须是偶句;词的偶句位置因为词牌的不同而不同,还有“隔空偶句”,赋则全篇以偶句为主,加少量散句组成。
5、近体诗的节奏是固定的,七言为12/34/5/67,五言为12/3/4/5,可见,近体诗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基本是“尾三字连读”;词除领字外,其他都是两字,三字为一个节奏,但位置不定,而骈句则多是“尾两字或四字连读”。
6、近体诗节奏点上的字,平仄要求很严格,要符合“对粘替”,词由于词牌的不同而不同,没有共同的标准,赋句的平仄相对来说要复杂得多。
7、内容上不同: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楚辞就是古体诗,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自古以来的私塾都以一个“严”字立学,我们虽然不是私塾,只是说明一个道理。只有处处严格要求,才能真正学到正统的知识。我们按照严格的格式去写,写出的赋文,不论投到任何地方,没有人能说我们的格式不对,只有夸赞我们的赋文声律严谨。至于赋文的内容如何,只有靠自己的文学知识来决定。
我们现在不少赋作,尚停留在模仿阶段,主要是仿效汉大赋,六朝骈赋,唐宋律赋。而且多率尔成章,遣词造句大都比较粗糙,艺术感染力不强。另有一些作者,甚至连古代诸种赋体的不同特征都不甚了解,自以为用古文写作,自称为赋便算赋,古代赋的体式气势韵味全失。这样的作品,我们一定要尽量避免!
今天讲了十个内容:
一、骈句的定义
二、骈句的作用
三、骈句的节奏和节奏点
四、骈句的领字
五、骈句中的虚词
辞赋4 初1第3讲
初1第3讲
赋句的类型及虚词用法(1)
上一讲讲了一下几个内容:
一、骈句的定义
二、骈句的作用
三、骈句的领字
四、骈句中的虚词
五、节奏和节奏点
六、骈句节奏的划分
七、骈句节奏的划分补充内容
八、赋句与近体诗诗句和词句的区别
今天,我们学习赋句的类型以及虚词的用法。
一、赋句的类型
《赋谱》中说:凡赋句有壮、紧、长、隔、漫、发、送合织成,不可偏舍。其中的壮句,紧句,长句和隔句就都是属于骈句的范畴,壮句、紧句和长句又叫单句对,隔句又叫复句对,或者分句对。我们今天先介绍前面三种:壮句,紧句和长句。隔句,漫句和发语都会在接下来的讲义中做详细的介绍。
1、壮句
壮句就是三字单句对。
例:
(1)观夫/舒/明耀,丽/九华。
(2)所以/迈/前古,流/后芳。
(3)复若/九月/新,西风/满。
从以上三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壮句的前一分句是五个字,后分句是三个字。因为五个字中,前两个字是提引词。撇开提引词,剩下就是三字单句对,这种骈句就是壮句。
1)壮句的作用及特点:
我们都学过填词,经常见到词中有三字句。赋文的三字句和词中的三字句所起的作用相同。我们知道在各种长短的语句中,字数越少,读起来越有气促之感。按照赋谱的说法:“壮句,气紧促,若赋,则落韵密,宜在关窍处,忌多。”
2)壮句在使用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不可有三连平或者三连仄。
(2)壮句按照常规,尽量不要有虚词。
(3)在一篇赋文中一般用一至三次,不能连用,一段中最好少于或等于一次,若连用过多,则壮之有余而宽疏不足。因为赋是一种需要高声朗诵的文体,对朗诵气氛而言,需要句式上的配合才能尽得其妙。
(4)一般壮句前通常需要辅以引发、承接及过渡词语,如以上例句中的“观夫”“所以”“复若”等就是提引词。
(5)壮句一般不宜开篇或在段头使用,适于需要表现紧张壮阔处。
2、紧句
紧句就是四字单句对,紧句是四六常式之一。
例:
(1)九天/敛雾,万籁/韬音。
(2)雁惊/前渚,鸟散/芳枝。
(3)触物/穷奢,含情/愈惑。
1)紧句的作用:
紧句只有一个结构,既22句式。它的结构样式虽然少,可是在赋文中应用非常广泛。从诗经到骈文,大多是以四字句构成。在赋文中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既可以用在开篇发端,亦可以使用于任何段落的中间,常常用在每段的起句,紧句在赋文中没有固定的位置。
2)紧句在使用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在开篇用紧句时,可加可不加提引词。一般用在换段时要加提引词。
(2)在段中换韵时,如果用紧句,紧句前要加提引词,这样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可以清晰的看到段中的文意。
(3)在一段中不宜连续使用。最多连用两句,不能三句连用,最好不要连续使用,连续使用会显得句型配合呆板。因为连用的太多,也会显得文章空泛平淡,会减弱朗诵的声调,和减弱抑扬顿挫的语感。
3、长句:
长句为一对五至十几字的单句对。
例:
五字长句:
(1)东门而浸稻,北谷而沤麻。
(2)飞枪垒之间,拂车宫之处。
六字长句:
(1)送芳景于琼轩,让嘉名于玉笛。
(2)几践群游之鹿,宁销怒触之涛。
(3)将援毫而悦目,岂摇橹而赏心。
七字长句:
(1)兽臣献伎于广廷,乐正举麾于层殿。
(2)天子率躬耕之礼,有司谨亲操其事。
(3)携倒海翻江之势,被浮光耀日之斓。
八字长句:
(1)见京坻之流衍可期,睹稼穑之艰难有以。
(2)泛草原而瑞露相鲜,动川上而荣光乱出。
九字长句:
顺时设教而靡不获所,同律和声则尤至其何。
长句常用于关键部分的前奏与铺垫,一般不在开篇时使用。
从以上的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长句通常在5-9字之间,这是唐宋文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而得来的经验。要强调的是,我们不提倡9个字以上的长句,其中的原因是句子太长失去灵动;韵字相隔太远,读起来韵味不足;一句之中,若长过于九字,也很难通读。这是符合汉语发音的特点以及大多数汉人的蕴气多寡来确定的。若需要表达更深的意思而必须增加句子长度时,通常就会把句子变为隔句(即分句对或复句对,下一讲将做详细介绍)来写,在古人的赋文(文赋除外)中,八字长句用的也不多。当然,事无绝对,唐宋赋亦有“长句”超过9字而到10字或11字的,如元稹“苟顺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云物之赤黄苍黑”这样的长骈句,但这样的句子通常需要更多的虚词来调和“蕴气”,如这句的“夫”与“之”。终究,这样长的骈句不是主流。到九字即止,是大多数赋家在使用“长句”时遵守的一个底线。所以此处不以“特殊”为准。我们做一个规定吧,我们这个班遵守长句的底线,长句最多是9个字。但是看到别人有超过的,不要说人家是错的。
壮、紧、长以上三种句子的用法以字少者居上,多者居下。常例为壮、紧、长以次相随。但长句有五、六、七字的,八、九字的,不要相连使用,应与其他句式交替使用。至于句式如何在赋文中搭配,我们在今后的课程中会详加解析。
二、虚词“于”“之”“而”用法
在没具体讲虚词以前,先说明一点,我们所讲的是古汉语虚词的用法,它和现在虚词的用法有不同之处,请不要用现在虚词的用法去解释。不然会走入迷魂阵。
我们在第2讲的时候,讲到了虚词的定义和用法,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
辞赋骈句多有虚词,这是辞赋句式的特点之一。有虚词的句子在吟诵时,极易调动与控制吟诵感情,声韵上亦有抑扬婉转。虚词使用得好坏常直接决定骈句的成败。要做到熟练无碍,既可以得到虚词的音韵效果,又使句子中词组其意通达,表意准确。这除了语感上的天赋差异之外,坚持多读多练习,亦是其重要的途径之一。
虚词是语言发展演变中最有特色、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成分。
在《古汉语虚词通释》一书中收录了549个。我们不是专门研究虚词的,所以,我们只讲在赋文中常用的几个,如果大家对虚词有兴趣,可以到网上下载《古汉语虚词词典》。
比较常见的虚词有:于、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与、则、者。
虚词的用法很多,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个。
1、“于”字的主要用法。
"于"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介词,作动词用的时候,是实词,作介词用的时候是虚词。今天我们讲的是虚词,所以作动词的用法,先不讲。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射于家圃。——宋·欧阳修《归田录》,又: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清·姚鼐《登泰山记》 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3)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择于自然。——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同于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6)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如:荣誉归于教练
7)表示相对的位置 。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8)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又: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2、“之”字的主要用法。
之,可作动词、代词、形容词和助词,其中动词、代词和形容词都是实词,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我们只讲“之”作为虚词的用法。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2)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3、“而”字的主要用法
而,可作名词,连词,代词,动词,助词和语气词等。连词,助词和语气词是虚词,其他都是实词。我们今天将就是虚词。用作连词。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3)作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4)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5)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作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7)作助词,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虢(guó ),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8)作助词,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9)作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0)作语气词,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三、虚词使用训练法
骈句虚词练习,主要分换字法和组篇法。由于旧时虚字概念较今为广(涵盖大部分副词与助词类),故下列用虚词时,将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和副词分开列出。
1、换字法
即将前人之句以虚词换虚词,最好一题之中要替换一个虚词,条件是替换之后的语意依旧畅通。
例1:非烟捧于圆象,蔚矣锦章;余霞散于重轮,焕然绮丽。
替换为:非烟捧于圆象,蔚矣锦章;余霞散之重轮,焕然绮丽。
例2:禀以阳精,体乾爻于君位;昭夫土德,表王气于皇家。(爻:yáo)
替换为:禀以阳精,体乾爻之君位;昭夫土德,表王气于皇家。
例3:丽碧霞以增媚,捧金乌以徐飞。
替换为:丽碧霞而增媚,捧金乌以徐飞。
2、组篇法。
具体方法就是用上面列出的常用虚词与副词,加上一些临时随兴而得的诗词,编撰成短篇骈文或一些有意义关联的骈句,理论上讲做得越多越好,每次练习应最少不低于两骈,并尽量争取即兴而得的实词尽量用于其中。这个练习就跟我们第2讲的作业有些类似。因此,这里就不再举例。
虚词“之”、“于”、“而”在赋文中最为常用。
虚词要灵活运用 ,初学的时候,很容易犯的一个错就是只会用“之”,“之”字是什么意思?最常用的就两个: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2、相当于现代的代词。如果一篇赋文的虚词只有“之”字,是不是很单调?因此,我们在虚词的运用上要多多参照虚词字典,变换使用。
今天我们讲了两个内容:
一、骈句的类型
二、虚词“于”“之”“而”的用法
三、虚词使用训练法
辞赋4期初1第3讲作业
一、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明了回答下面的问题(尽可能不要复制讲义)
1、赋句有哪几种?
2、骈句有哪几种?该如何运用?
二、下面是《声律启蒙》中三江部分部分,蓝色字体是韵字,红色字体是入声字。结合一下内容请完成下列练习:
1、说出本段(3小结)中有至少两个典故(同学之间,所选典故请尽量不用雷同,这样不利于学习;不会的,欢迎参加UC房间《声律启蒙》学习!大家也可以群里相互讨论)!
2、以本段内容为素材,造壮句,紧句,长句各一对,用“组篇法”并组成一篇“短赋”!
温馨提示:
1、顺序:壮、紧、长依次相随;
2、壮句前加提引词;
3、长句需加上虚词;
(由于提引词还没有正式学到,建议大家先模仿讲义中的例句!)
声律启蒙·三江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
蓉裳对蕙帐,玉斝jiǎ对银釭。
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缸。
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
世祖中兴延马武,桀王失道杀龙逄páng。
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
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旌对旆,盖对幢,故国对他邦。
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
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对钟撞chuáng
清风生酒舍,皓月照书窗。
阵上倒戈辛纣战,道旁系剑子婴降。
夏日池塘,出没浴波鸥对对;
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
铢对两,只对双,华岳对湘江。
朝车对禁鼓,宿火对寒缸。
青琐闼,碧纱窗,汉社对周邦。
笙箫鸣细细,钟鼓响摐摐chuāng。
主簿栖鸾名有览,治中展骥姓惟庞。
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
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
四、每周一赋《赋赋》,请注意其中虚词的用法并熟读,最好能背诵。
(本题不用复制到论坛)
495328房间,晚上7点到8点,从头学习《声律启蒙》,为了更好地完成作业,请大家尽量抽出时间参加学习!同时,各位班主任老师请做好组织工作!
赋赋(以“赋者古诗之流”为韵)
作者(唐)白居易(一为刘禹锡)
赋者古诗之流也。始草创於荀、宋,渐恢张於贾、马。冰生乎水,初变本於典坟;青出於蓝,复增华於风雅。而後谐四声,祛八病,信斯文之美者。我国家恐文道浸衰,颂声陵迟。乃举多士,命有司。酌遗风於三代,明变雅於一时。全取其名,则号之为赋;杂用其体,亦不出乎诗。四始尽在,六义无遗。是谓艺文之敬策,述作之元龟。观夫义类错综,词采舒布。文谐宫律,言中章句。华而不艳,美而有度。雅音浏亮,必先体物以成章;逸思飘颻,不独登高而能赋。其工者,究笔精,穷旨趣,何惭《两京》於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骋妍词,岂谢《三都》於左思。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振金声於寰海,增纸价於京师。则《长杨》《羽猎》之徒,胡为比也;《景福》《灵光》之作,未足多之。所谓立意为先,能文为主。炳如绘素,铿若钟鼓。郁郁哉溢目之黼黻(fǔfú ),洋洋乎盈耳之《韶》《武》。信可以凌轹《风》《骚》,超轶今古者也。今吾君网罗六艺,淘汰九流。微才无忽,片善是求。况赋者雅之列,颂之俦。可以润色鸿业,可以发挥皇猷,客有自谓握灵蛇之珠者,岂可弃之而不收。
初1第4讲
初1第4讲 赋句的类型(隔句)虚词用法(2)
上一讲我们讲了这两个内容:
一、骈句的类型;
二、虚词“于”“之”“而”的用法;
三、虚词使用训练法。
下面开始新的内容的学习:
一、马蹄律
马行走时,其特点是“斜对角迈蹄”。即如果左前蹄向前时,其右后蹄亦随之向前,然后,右前蹄向前,随之左后蹄向前,如此循环往复。出蹄的先后顺序是左前蹄,右后蹄,右前蹄,左后蹄。简单点说,就是“左前右后右前左后”这样的一个规律,如果我们将左边比作“平”声,右边比作“仄”声,即成“平仄仄平”。同理,如先以右蹄迈出,即成“仄平平仄”,这就是马蹄律的声律规则。关于马蹄律的运用,以后的课程中,我们还会继续探讨,今天只做简单介绍。
二、隔句
《赋谱》中说:凡赋句有壮、紧、长、隔、漫、发、送合织成,不可偏舍。
上一讲前面我们讲过,长句通常在5-9字之间,这是唐宋文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而得来的经验。原因是句子太长失去灵动;韵字相隔太远,读起来韵味不足;一句之中,若长过于九字,也很难通读。这是符合汉语发音的特点以及大多数汉人的蕴气多寡来确定的。若需要表达更深的意思而必须增加句子长度时,通常就会把句子变为隔句来写。
那么,什么叫隔句呢?
隔句,隔句就是相隔一句对仗,因此又叫“隔句对”。这是赋句的基本句式之一。它和对联中两分句的联相似,也有人称为“分句对”或“复句对”。隔句分为六类,分别是:轻、重、疏、密、平、杂。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一介绍。
1)轻隔:前四字,后六字。
例1:
覆地则微(1),庶表三冬之候(2);
翻空虽小(3),那无六出之姿(4)。
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平仄仄平。
例2:
谢氏林亭(1),尽在回眸之内(2);
梁王池馆(3),无非跬步之中(4)。
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平仄仄平。
2)重隔:前六字,后四字。与轻隔颠倒。
例1:
天边之雁应迷(1),微交月影(2);
松际之烟已失(3),稍助山明(4)。
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平仄仄平。
例2:
磐石华而若鉴(1),洗尽纤尘(2);
苍松翠则如蓝(3),拂开碧峪(4)。
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仄平平仄。
3)疏隔:前三字,后五至八字。
例1:
望曲来(1),绿蛇之宛转(2);
观斜往(3),紫燕之轻盈(4)。
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平仄仄平。
例2:
水风轻(1),荡之萍花渐老(2);
月霜冷(3),飞之梧叶飘黄(4)。
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平仄仄平。
例3:
临紫宸(1),明宫殿千门而洞照(2);
出黄道(3),辉林泽八极则增光(4)。
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平仄仄平。
4)密隔:前五字至八字,后六字至九字。
例1:
征老君之语(1),谦柔胜于刚强(2);
验夫子之文(3),积善由乎驯致(4)。
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仄平平仄。
例2:
太平阶之上(1),同少昊感之以呈祥(2);
安寿道之中(3),异发王指之而比盛(4)。
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仄平平仄。
5)平隔:四个分句字数相等。前后或四或五字至七字,这是遵循古人在赋文中平隔用法的频率而定的。
例1:
金杯共色(1),对酒当歌(2);
玉兔增鲜(3),临花照水(4)。
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仄平平仄。
例2:
扮碧霄以增媚(1),捧金乌而徐飞(2);
妆霞彩而无骄(3),垂沧暝则沉醉(4)。
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仄平平仄。
6)杂隔:前四字,后五、七、八字不限;或后四字,前五、七、八字不限。
例1:
无昧不察(1),逢昏则显咎(2);
无贤不感(3),遇圣乃呈慈(4)。
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规律为:平仄仄平。
例2:
空庭欲曙(1),通宵之瑞露盈盘(2);
幽径无风(3),一片之春冰在地(4)。
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规律为:仄平平仄。
例3:
腾辉于鸳鹭之行(1),若离若合(2);
委照于熊罴之旅(3),或友或群(4)。
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平仄仄平。
例4:
天幂幂而云低茂苑(1),谢客吟多(2);
野萋萋而草夹秦淮(3),王孙思起(4)。
它们每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为:仄平平仄。
二、隔句的特点:
1、单边都有两个分句,共4个句子:隔句由两联四句组成,之所以把它归类到骈句之中,第一,是古人这样划分流传下来。第二是因为它虽然是四句,却是两两相对,也就是说由两组骈句组成、这里的两两相对,并不是我们前面学过的骈句一样,随便凑两句就可以了。
2、四个分句句脚符合马蹄律: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非此即彼;
以上例句,非常清楚明白。
3、隔句的四个分句中,(1)跟(3),(2)跟(4)相对,并且四句的意思相近或相对。它们并不是两两相对的分开体,而是四句意义相互连在一起的交互对偶。四句的基本规则是以(1)(3)句为主,(2)(4)句为辅。
4、隔句必须有分号:隔句是在前两个分句和后两个分句之间要用“;”。在这里补充一点说明,辞赋是以一个骈句为单位组成的,骈句的标点一定要标的正确,因为它是骈句句式的标志。
这六种隔句,是写赋必备和经常要用到的,但使用时务必间开,就使用频率来讲,轻、重为最,杂次之,疏、密次之,平为下。
除以上六大类之外,另外还有两分句以上的隔句,属于“非常式”的范畴,我们就把这类隔句统称为“非常式隔句”。
例:
(1)其隐也,则杂昏昏、沦浩浩,晦英姿兮自保,和光同尘兮合于至道;
其遇也,则散奕奕、动融融,焕美质兮其中,明道若昧兮契彼玄同。
——《披沙拣金赋》柳宗元(唐)
(2)圭,锐也,睿作思而百志灵;
镇,安也,安于道而万物宁。
——《镇圭赋》元稹(唐)
(3)且夫利器久翳,铦xiān锋不全。参差冰缺,掩冉苔联。价减千金之直,文灭七星之躔chán。非夫坚石之锻乃砺乃,巧匠之藏焉修焉,又安得而昭宣?
若乃君上初临,德声未溥。令不尽一,名不咸五。筮微子牙之兆,衮阙仲山之补。非夫忠臣之扶危持颠,英俊之左弼右辅,又安得而稽古?
——《金受砺赋》李程(唐)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特别把上下句分段排列,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单边从三分句到九分句甚至更多分句的都有。不过,这一类的隔句使用较少,目前读过的赋中,尚只有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并序)》。文章不过592字,却5处使用了非常式隔句,最长的单边就有7个分句之多,全文主体几乎都是由非常式隔句组成。其他文中都是偶见一两句。关于非常式隔句,这里提出来与大家交流,目的是让大家了解,大家在以后的阅读中看到这样的句子也就不感到陌生或者奇怪之类。
非常式隔句,由于这类隔句用得不多,不属于主流,我们在自己创作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这种非常式隔句。
三、漫句
1、漫句的定义:漫句,即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少则三四字,多则二三句。
如:
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风赋》(宋玉)
直端门而未出,天锡予以灵瑞。是何祥而何吉?——元稹《郊天日五色祥云赋》
若事因感甄而名托洛神,间有之耳,岂待明帝始改?---- 曹植《洛神赋》
这些就是漫句,也叫散句
2、漫句的用法
1)漫句的使用,既可发感慨,亦可执笔点睛;
2)骈文或骈律赋中,一般用于文章开头和结尾,中间部分不必用;
3)唐宋人用“漫”,尚用“古偶”之法,更见苍劲;
古偶句的概念,我们在第一讲的时候就介绍过了,指的是相同序位上有相同的字。
如:
因五行以修五事,由五常以厚五德,
正五刑以去五虐,繁五稼以除五贼。
这样的“古偶”手法,杂之一些工整的骈句,读来是不是确实气象不同?
再强调一下:我们要求漫句不要使用在文章中间,放在每段的首句和尾句最好。
四、虚词“则”“且”“乎”的用法
1、“则”字主要的用法: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
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句:
对夏云而竞峭,映花岩则增媚。
2)表示并列关系
(1)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句:位卑则羞赧(nǎn),官盛则近谀。
(2)表示一种对比。译为“可”、“能”。
例如: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也可转换成虚词“而”。
例句:
(1)振珠喉乃咏赋,挥玉笔则抒情。
(2)可译作“却”、“反而”;“却已经”、“却是”等。
例如:
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
2、“且”字主要的用法
“且”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例句:
(1)表示递进关系
如:
金生且火死,菊绽而兰蔫。
(2)表示并列关系
如:
翻雪浪于霜涛,拔重峰且叠嶂。
(3)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乎”字的主要用法
1)用作语气助词。
表疑问、反问语气时,可译为“吗”、“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还可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如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于是乎书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可译为“在”、“于”、“比”、“对”等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乎:于)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3)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表“由于”、“因为”等
(1)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人间世》
(2)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荀子•正名》
关于虚词“则”“且”“乎”,就与大家交流这些
今天的课讲了三个内容:
一、马蹄律;
二、隔句的概念及其分类;
三、隔句的特点;
四、漫句;
五、虚词“则”“且”“乎”的用法
.....................................................................................................................................................................
辞赋4期初1第4讲作业
一、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明了回答下面的问题(尽可能不要复制讲义)
1、什么叫马蹄律?
2、隔句有几种?有什么特点?
3、什么叫漫句?古偶句是骈句还是漫句?
二、下面是《声律启蒙》中四支部分部分,蓝色字体是韵字,红色字体是入声字。结合一下内容请完成下列练习:
1、说出本段(3小结)中有至少两个典故(同学之间,所选典故请尽量不用雷同,这样不利于学习;不会的,欢迎参加《声律启蒙》学习!大家也可以群里相互讨论)!
2、以本段内容为素材,造紧句,长句,轻隔各一对,用“组篇法”并组成一篇“短赋”(请不要另外撰写小赋!!!)
温馨提示:
1、顺序:紧、长、轻隔依次相随;
2、赋句四字以上必需加上虚词;
3、隔句句脚需走马蹄律。
声律启蒙·四支茶对酒,赋对诗,燕子对莺儿ní。
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
四目颉,一足夔,鸲鹆qú yù对鹭鸶。
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蘼。
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
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
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
行对止,速对迟,舞剑对围棋。
花笺对草字,竹简对毛锥。
汾水鼎,岘山碑,虎豹对熊罴。
花开红锦绣,水漾碧琉璃。
去妇因探邻舍枣,出妻为种后园葵。
笛韵和谐,仙管恰从云里降;
橹声咿轧,渔舟正向雪中移。
戈对甲,鼓对旗,紫燕对黄鹂。
梅酸对李苦,青眼对白眉
三弄笛,一围棋,雨打对风吹。
海棠春睡早,杨柳昼眠迟。
张骏曾为槐树赋,杜陵不作海堂诗。
晋士特奇,可比一斑之豹;
唐儒博识,堪为五总之龟。
三、下面是每周一赋《渔父辞剑赋》,请在每一个句子的括号后面,用蓝色字体标注好骈句的类型(如壮句、紧句、长句、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
495328房间,晚上7点到8点,从头学习《声律启蒙》,为了更好地完成作业,请大家尽量抽出时间参加学习!同时,各位班主任老师请做好组织工作!
渔父辞剑赋(以“济人之急,取利诚非”为韵)
宋言(唐)
彼子胥兮亡命江 ,赖渔父兮停桡(ráo)在兹()。既横流而济矣,因解剑以酬之()。厚意殷勤,何惜千金之器;高情特达,竟陈三让之辞()。稽其去国无途,迷津独立()。前临积水之阻,后有追兵之急()。踌蹰而鹤发相哀,顾盼而渔舟可入()。忧心尽展,凭刳(kū,从中间破开再挖空)木以何虞;渡口虽遥,挂轻帆而已及()。繇(yáo,古同“由”)是拂拭青萍,披陈素诚()。念险难以知我,顾提携而赐卿()。拔三尺之荧荧,波间电落;横七星之凛凛,掌上风生()。叟乃莞尔兴言,搘zhī(同支)颐话志()。本期浩淼以排难,讵(jù,岂、怎)可怆惶而徇利()。酬仁报惠,诚多公子之心;害义伤廉,且异老夫之意()。况乎楚令方急,严刑且陈()。尽索奔亡之党,先诛隐匿之人()。若以爵禄为念,荣华是亲()。则械尔躬而赴国,持尔剑以防身()。整棹西归,自受执圭之赏;论功北面,宁亡切玉之珍()。盖由恻隐为心,艰危是济()。方图散发之乐,岂假吹毛之锐()。情高而俗虑难量,语罢而鸣桹(láng,船舷赶鱼入网木棍)忽逝()。连环吐月,空临玉匣之间;一叶乘风,渐入寒烟之际()。岂不以识达精微,言穷是非()。弃霜刃以长往,弄云涛而不归()。寂寞岩烟,沉东流之渺渺;凄凉浦树,含落日以依依()。异乎义立一朝,名超万古()。决云之异状徒逞,皎日之深诚不取()。则知美范蠡(越国军事家)而述鲁连(齐国合纵家),信斯人之可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