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几个基本概念:
1,语法:语法是
语言学的一个
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
词类、
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包含
词的构词、构形的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
语法有两个
含义,一是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语法事实。一是指
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
语法学的任务是描写、解释组成词、短语句子的规则和格式。
语法分为句法和词法两个部分。
句法研究的是句子的内部结构,以词作为基本单位;词法研究的是
词的内部结构,以
语素作为基本单位
语法和语法学是不同的
1).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主要是指
词的构成,变化和分类规律。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
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
而语法学也分
词法和
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
词的构成、
词形变化(形态)。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2),语法事实本身没有分歧,但由于
语法学者占有的材料,观察角度,分析方法不一致,语法学体系是有分歧的。
3).语法体系,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也就是说语法是各种规则交织成的整体,是自成系统的。
语法学体系,即语法学说的系统性。一个民族的语法系统只有一个,一个民族的
语法学体系可以不止一个。
2,词法:又称字法,是
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文言文词法主要包括: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用作副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数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形容词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名词意用用法、为动用法)。
3,句法:句法是研究句子的个个组成部分和它们的排列顺序。句法研究的对象是句子。通俗的理解:
句法研究的是句子的内部结构,以词作为基本单位。词法研究的是词的内部结构,以语素作为基本单位。词法和句法是语法的两个分支内容。 4,语势:指朗读时声音升降平曲、高低起伏的变化形式,它是通过控制声带的松紧来实现的。语调由平升高,高亢激昂,称为“扬”,语调先平后降,低沉持重,成为“抑”;语调缺少变化,平缓舒展,称为“平”;语调升降频繁,起伏不定,称为“曲”。
5,声调:声调就是
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又叫
字调。通俗理解:声调(字调)就是古韵中的平 上,去 入;今音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声调包括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调值又叫调形,指声调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形式。调类指声调的类别,就是把调值相同的音归纳在一起建立起来的声调类别。也就是我们第一讲中介绍的四声。
6,句调:句调也就是语调,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末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的轻重缓急可以帮助句子表达思想和情感。如:1)高声调,前低后高。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讶,命令,号召等语气,标点常用“?”号;2),降抑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情感;标点常用“!”
3)平直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情感,通常是“。或,”。4),曲折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通常是“?或!”
如:(1)知道了。(降调表示肯定语气)(2)你说谁?(升调表示疑问)(3)怎么会是她?(先降后升表示惊讶)(4)原来是这样啊!(先升后降表示醒悟)。(5)没人去。(句号--降调 讲述事实。)没人去?(问号—升调,表示惊讶)。
二,句子: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是有句调的语言单位,它由词、
词组(
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表示对一段话的延续或省略。句子和句子中间有较大停顿。那么这个停顿呢我们通常在句子的结尾用上句号、问号、
省略号、或感叹号等标点符号来表示。
在结构上,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包括:1,词,2,短语, 3,词+短语,4,短语+短语5,词+词+语气,语调,停顿的简单语句。 6,非基本结构类型的结构等。 在语法上,构成句子的基本成分是由词或短语来充当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 补语和定语。其中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宾语和补语是句子的连带成分,定语和状语是句子的附加成分。
根据句类和句型的不同,1,根据句类,按照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四种基本类型。2,根据句型,按照句子的结构,句子又可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以及特殊结构型句子。单句又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依据谓语的性质,主谓句可分为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名词性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非主谓句分为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非主谓句、拟声词非主谓句。复句又根据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逻辑事理关系,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等不同形式。依据分句的构成不同又分为:名词性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等),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
三,句子成分:前边我们讲过,句子在结构上主要由词和词组构成。关于词和词组,我们在前两节课中,已经给大家做了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复述。我们今天主要给大家讲语法上的句子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和定语,这六种基本成分。
1,
主语:主语是句子
陈述的对象,是执行
句子中行为或动作的
主体。
主语主要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来担任,一些名词化了的动词(动名词)、形容词、数词,以及谓语性短语,主谓短语,及“把字结构“被字结构”等特殊结构等等也可以充当主语。如:1),春天来了。(名词做主语)2,一尺等于十寸。(数量短语做主语)3,你们终于到了。(代词做主语)4,14期班群的学习气氛很活跃。(名词性短语做主语)5,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动词性短语做主语)6.学习诗词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动宾短语做主语)7,人多了很危险。(主谓短语做主语)8,把讲义理解透了。(“把”字结构做主语)9,被校长忽悠了。(“被”字结构做主语)。
主语一般在句子的前边,表示事件发生的对象。充当谓语动作和行为的主体。这也是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区别之一,汉语的句法特点除了没有固定形态,还包括语序。汉语的基本语序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当然从古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度过程中,还有些语言习惯依然保留着古语的习惯。如:“把”字结构,可以把宾语前置,但这属于特例,我们的汉语语言基本上还是遵循基本语序的。但在语义上,并非所有的主语都是受事者,或者说都是动作和行为的主体。根据主语与谓语的关系,我们可以把主语分为三类:
1),施事主语:主语在句子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如:同学们要积极参与班群活动。(参与这个行为的发出者就是主语“同学们”)
2),受事主语:主语在句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如:讲义都以群邮件的形式发下去了。(这里主语“讲义”就是动作“发”的受事对象)
3),中性主语:主语在句中即不是施事,也不是受事,而是被描写,说明,判断的对象。又叫关系主语。如:1),14期的同学都是未来的诗人。(主语是“同学”是被判断的对象)2),我们的未来是美好的。(主语“未来”是被描写的对象)3,我们的教学是系统的。(主语“教学”,是被说明的对象)
2,谓语:说明主语的动作,行为或所处的状态。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表示主语“怎么样”或者“是什么”等等。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通常由:简单动词,动词性短语,谓词性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名词,名词性短语,主谓短语等来充当。不及物动词做谓语,不能直接带宾语,通常借助介词来带宾语。
如:
1) 她没交作业。(“交”简单动词做谓语)
2)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形容词做谓语)
3) 黎明静悄悄。(形容词短语做谓语)
4) 他怎么样?(谓词性代词做谓语)
5) 他中国人。(名词做谓语)
关于谓语目前也是存在争议的。第一,有人说:主语和谓语是构成句子的主要成分,只要有主语谓语就构成了句子。显然这是不准确的,我们前面介绍了,一些词和短语加上语调都可以构成句子。如:谁?是。好办法。行吗?等等。第二,关于除动词,形容词以外的谓词性词或短语做谓语有两种观点:1,省略的谓语造成的,名词,代词,数词以及名词性性短语等做谓语,只是因为省略了 “是或不是”“有或没有”之类的判断动词,不是真正的谓语。如:我家三口人。(省略了“有”)她女孩(省略了“是”)“三口人”和“女孩”实际是宾语。
2,另一种说法是:除了主语及其修饰的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都是谓语。按照这种说法上例中的“三口人”和“女孩”就是名词性词或短语做谓语。
关于争议内容,我们只给大家做简单介绍,不做定性判断。
3,宾语:又称受词,是谓语动作(动词)的接受者,是谓语的连带成分。通常跟在谓语的后边,也可借助介词“把”“对”等用在谓语的前边,表示行为的对象,结果,工具,处所或存在的事物等。通常由名词,代词,或相当与名词的词或短语来担任。
宾语分为
直接宾语和
间接宾语两大类,其中直接宾语指动作的直接对象,间接宾语说明动作的非直接,但受动作影响的对象。一般而言,
及物动词后面最少要有一个宾语,而该宾语通常为直接宾语,有些及物动词要求两个宾语,则这两个宾语通常一个为直接宾语,另一个为间接宾语。
如:一柱擎东亚;群星拱北辰。这里的东亚和北辰,就是宾语
在第二讲介绍词类时,这样的例子好多,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多列举了。
关于古今语法中,宾语的语法差别主要在于宾语的前置问题。
1)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语通常处于谓语的后边,这是一般规律。现代汉语里的宾语前置,据有人统计,大约只占全部宾语的10%左右。因此相对“宾在谓后”的一般规律,宾语前置这一特殊规律也是有条件的。通常的宾语前置有下面几种情况:
(1)宾语所指对象表示任指时(这种任指,术语称为周遍性,也就是:所涉及的范围内没有例外的意思。),宾语通常处于动词前。
其基本格式是:
a,疑问代词+都(或者“也”)+谓语(动词)如:什么话都不说。(“什么话”是“说”的宾语,前置了)再如:我明早去他家,什么人也不带。(“什么人”前置做“带”的宾语)
b,一+量词+名词+都(也)+不(没)+谓语(动词)如: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借助介词“把”“对”将宾语前置。如:他把杯子打破了。(实际是“他打破了杯子”)再如:我们对今天的课还没完全理解。(实际是:“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今天的课。”)
(3)宾语作为主题(宾语主题化)时,宾语需要置于动词前面。如:这件事,我们来处理。(实际是:我们来处理这件事。)再如:这道题,让我再想想。(实际是:让我再想想这道题。)
2)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现象非常普遍,也是最为突出的语序现象。一般这种前置也是有条件的。通常也有三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通常宾语前置。如:A,大王来何操?B,沛公,安在?C,吾,谁欺?欺天乎?
上述三例中“何”“安”“谁”都是疑问代词做宾语而置于谓语前,但同学们注意“欺天乎?”也是问句,但“天”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没有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毋,无,弗,莫等。如:臣未之闻也(未闻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
(3)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如:宋何罪之有?(宋有何罪?)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这种句式现代成语中仍保留在一些,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
在古汉语中,还有介宾短语前置,时间关系,就不详细介绍了。
4,状语:状语是
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状语是
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是
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简单理解就是:在词组中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在句子中用来修饰限制谓语的成分句式状语。汉语的各类实词大都可以作状语,除了“的”字短语之外,都可以充当状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边。
根据状语表示的意义,我们可以把状语分成修饰性状语和限制性状语。
1),修饰性状语:是修饰动作或在意念上表示动作者的情态。
2),限制性状语:是从时间,处所,对象,目的,程度等方面对谓语(动词,形容词)中心词加以限制的状语
可以做状语的词语:
1)可以做状语的词有:副词,形容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能愿动词,数量词,代词等
2)可以做状语的词组有:介词短语,联合词组,主谓词组,述宾词组,述宾词组,固定词组等
可以带状语的词语:
1) 动词性短语都能带状语。
如:他刚来。/ 我们要冷静思考。(单一动词带状语)
她深情地看着母亲。/ 我尽量帮助同学们。(述宾短语带状语)
雪花轻轻地飘落下来。/ 她懒懒的靠在窗前(述补短语带状语)
2) 形容词性短语带状语,所带状语通常是程度副词。
如:学习诗词这条路很漫长。/ 他这人最热心。
3),主谓词组带状语:如:恰巧爸爸回来了。/
4)汉语里名词也能带状语,但多见于口语。(这也是汉语语法的一个特点)
如:几年不见,都大姑娘了。 你才傻瓜。 他已经大学士了。
5),数量词也能带状语。
如:你那时才三岁。/ 等了足足5个小时。/ 我已经十七了。
6),状态词很少带状语。但口语中有,不过很少见。
如:四周都静悄悄的。
2).表示时间、处所的
名词经常做状语,一般名词不做状语,
动词中除助动词外很少做状语.
3).介词结构常做状语
4).一般状语紧连在
中心词的前边,但表示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结构作状语时,可以放在
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
西湖美景.
状语 说白了 就是修饰动作的词,也可以理解成修饰谓语的词。 5,定语: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成分。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和特征。被修饰或限制的词是中心词。它是名词性偏正短语中的前附加成分。也就是说,名词性偏正短语前面的限定关系称为定语。定语指出中心词的属性、形状、数量及所属的人、地方、时间、范围等。定语用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代词充任,在中心词的前边。在汉语中,中心语与定语二者之间有的需要用结构助词“的”,有的不需要,有的可要可不要。 “的”是定语的标志。
关于定语我们需要了解两点:1),定语和中心语在意义上的联系是紧密的,不是可有可无的,恰恰相反,她在表达语义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定语,可以使我们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鲜明,生动。2),定语的标志是助词“的”,根据语义有的可以不加的,有的却必须加“的”,比如:名词做定语时,加“的”和不加“的”,有时意义是不一样的。我们说:“狐狸的尾巴”指的一定是狐狸的尾巴,是领属关系。而“狐狸尾巴”就不一定真的是指狐狸尾巴了。如:他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
定语在句子中的排序:
1),单一定语通常在其所修饰的中心词前面。
2),多层定语的排列次序反映着一定的逻辑关系,跟中心词关系越密切的定语越靠近中心词,它所表达的意思也就越突出。尽管多层定语在排序上很灵活,但依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通常多层定语的次序是:(1)带“的”的定语一般在不带“的”的定语前。如:他的学习成绩。(2)数量短语做定语,一般在带“的”的定语前。如:一张珍贵的照片。(3)领属性定语只能前置,不能后置。如:狐狸的尾巴。(4)几个定语都不带“”,以离中心词最远算起,一般的次序是:领属性定语—指示代词—数量短语—形容词—名词—中心词。如:(我家)(那)(一台)(新)(儿童)电脑。
古汉语中,定语后置的几种情况:1)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2)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如:国之孺子之游者(在外求学的年轻人),无不哺也。4)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如:此四者,天下之穷人而无告者。(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穷苦人。)【孟子。梁惠王下】5)数量词做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格式的句子都是定语后置句,只有强调和突出定语的句子,才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具体情况根据文意来具体分析。
6.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的补充成分。被补充的动词或形容词是中心词;。补语表示行为的结果、数量,或性状的程度。除了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量词除外)、“的”字短语之外,其它的汉语词、短语都可以充当补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边;有时要借助“得”来表示(如“美得很”)。
7,补语和宾语的顺序:宾语和补语都是位于谓语核心之后的成分,汉语的宾语和补语的顺序有以下几种。 1).(动+宾)+补,如:我(找了他)几次。2).(中+补)+宾,如:他(叫+来)+三个农民。3).[(中+补)+宾]+补,如:我们[(走+回)+家]+去。
8,补语和宾语的区别:1)宾语出现在动词谓语后面,回答:“什么”;补语出现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表示:“怎么样”。2)宾语经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补语则一般不能由名词,代词充当;介词结构不能充当宾语,却能充当补语。3)数量词可以做宾语也可以做补语,若动词后边是名量词,是宾语,若是动量词则是补语。4)补语前可加结构助词“得”。
9,补充两点:1)独立语:指句子中插入的一个即不做主谓宾,也不做定状补,它在句子不跟任何成分发生结构关系,而只是在意义上起一些辅助或注释的作用。如:自然数,(12345,,,)包括,,,。此外,表示感叹的叹词或拟声词,也常独立与句外,也属于独立语。2)复指短语在句子中充当同一句子成分,我们也称其为:同位语。如:首都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
四,句子类型:根据句类和句型的不同,1,根据句类,按照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四种基本类型。2,根据句型,按照句子的结构,句子又可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以及特殊结构型句子。单句又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依据谓语的性质,主谓句可分为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名词性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非主谓句分为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非主谓句、拟声词非主谓句。复句又根据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逻辑事理关系,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等不同形式。依据分句的构成不同又分为:名词性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等),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
(一)根据句类,按照句子的用途和句调、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四种基本类型。
1,陈述句:
陈述句用来叙述一个事实,句末标点用句号。有的
陈述句表求肯定的意思。如:我喜欢语文课。有的
陈述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如:我不喜欢语文课。在说话、写文章中,对陈述语气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只会简单肯定和否定,不能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让我们比较下面两组句子。①我喜欢语文课。 我会喜欢语文课的。两个陈述句都是肯定语气,但表达的意思有很大区别。后一句肯定程度减弱了,还含有“现在不喜欢”的意思。②我不喜欢语文课。 我不大喜欢语文课两个陈述句都是否定语气,但第句二语气委婉多了,不喜欢的程度也不那么厉害。
2,疑问句:用
陈述句的
语序,在句尾加上问号,就是疑问句。疑问句的主要交际功能是提出问题,询问情况。分为: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句末用问号。如:我能学会诗词吗?
疑问句通常使用疑问语气词“吗”“吧”“呢”“啊”等。
3,祈使句的作用是
要求、
请求或
命令、劝告、叮嘱、建议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
祈使句的句末一般用
感叹号,但是有些祈使句的语气较弱,可以用
句号结尾。
如:请等我一会。 让他走吧!
4,感叹句指带有浓厚的感情的句子。它表示快乐、惊讶、悲哀、厌恶、恐惧等浓厚的感情。感叹句一般用降调语序。句末用感叹号。
如:那该有多好啊!
(二)按句子成分划分:完全句和不完全句。1,完全句又称双部句,主语部分、谓语部分齐备,意思完整。2,不完全句又称单部句,可分三种:(1)无主句 只有谓语部分,没有主语部分;说不出主语,或无需说出主语。一般由动宾词组造成。有的祈使句就是无主句。如: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2)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对话,上下文)里,句子中某些成分可以不说。对联里,常省略主语“我”、“我们”,有时承前省略,有时照后省略,有时全联多处全省。如彭玉麟题黄鹤楼联:我从千里而来,()看江上梅花,直开到红羊劫后;谁云一去不返,()听楼中玉笛,又唤回黄鹤飞高; 上联省略一个我,下联省略一个谁,这样使句子更加干练;(3)独词句 由单独一个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省略的成分多而难以确定,意思比较含蓄。如董必武挽谢觉哉联:长征老战士;文革病诗人。
(三)根据句型,按照句子的结构,句子又可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
1,单句:常由一个主谓词组构成,也可由一个词或其他词组构成,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单句可以是完全句或不完全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1),主谓句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的句子。又分为: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形容词和动词做谓语的句子很多。名词谓语句又分为:A,单个名词充当谓语的。如:明天国庆节。B,名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充当谓语的。如:郭沫若四川人。C,其他名词性短语充当的。如:我师傅六十岁了。D,主谓谓语句:如:他性格温和。2)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或单个词组成的句子。如:站住!(动词非谓语)好!(形容词非谓语)飞机!(名词非谓语)哦!呜!(叹词,拟声词非谓语句)。3)几种特殊单句:A,“把”字句。B, “被”字句。C,连动句。D,兼语句。E,“是”字句。F,存现句。等等,时间关系,不详细介绍了。
2,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的,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我们成为复句。组合复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谓句。(在对联书籍中,为讲述方便,一般将逗号断开的词组都称作分句,和语法上的分句有所不同。)组合复句的各分句之间的关系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
(一)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大体可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类型。
1),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常用的关联词有“即A又B”如:“即有人找他,又有人找我”。“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2)承接复句:也叫顺承复句,连贯复句。几个复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和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动。常用的关联词语有:“A,于是B”“A,然后B”“A,接着B”“A,便B”。如:先有人找他,接着有人找我。
3)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A,而且B”“而且”“并且”“尚且A,何况B”“别说A就连B。”
如:“不仅有人找他,而且有人找我” “她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
4)选择关系: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常用关联词语有“或者A或者B”“不是A就是B”“是A还是B”“与其A不如B”.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或者有人找她,或者有人找我”
5)转折复句: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几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A但是B”“A,不过B”“可是”“然而”“却”等。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6)因果复句:有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说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A所以B”“既然A就B”“因此”等。如;“因为她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未气馁。”
7)假设复句:有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有:“如果A就B”“即使A也B”“再A也B”“假如”“假若”“要是”“假使”等。如:“假如产品质量不好,产量再高,也没啥价值。”
8)条件复句: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有:“只要A才B”“无论A都B”等。如“只有党风正,才能事业兴。
条件复句与假设复句的区别:(1),二者都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且都没有实现的事情。(2),条件复句侧重与条件,假设复句着重与假设。二者的关联词不同。
9)解说复句:也称总分复句,由总提和分说两部分组成,总体用一个分句,分说与总提相应,由几个分句表达。如:战争分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
10),目的复句:由两个有目的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个分句表示一种行为,后一个分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常用的关联词有:“为了”“为的是”“以免”“省得”等。如:你快让他进来吧,以免他闹情绪。
11)连锁关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连锁关系的分句组成。常用关联词有:“一、、、就”“越、、越”“谁、、谁”“哪里、、哪里”等格式,前后分句紧密相连,前分句怎样,后分句就怎样。如:他越客气,我就越觉得不好意思。
时间关系还有许多复句组合类型,就不一一介绍了,回头辅导课再继续补充。
(二)多层复句的分析:多层复句指分句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层次以上的复句。
分析多层复句的步骤:1)看关联词语。2)看分号。3)看逻辑关系。如: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3,单句和复句的分析:
1)辨别单句和复句,不能片面的看字数多少,句子中间有无停顿,关键要看句子包含了几套句子结构:只有一套的是单句,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是复句。
如:我相信,你却不一定相信。(前后互不做句子成分,两套结构)
我相信,你也一定相信。(后边做前边的宾语,是一套结构)
2)分辨单句、复句前,要着眼于句子成分和结构,成分有省略的要加以补充(独词句、无主句除外)。重叠词合理简化。
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孰为夫子?小疑必问,大事必闻(的人),才算学生。上下联的主语,都是省略了的“人,半联是单句。再比如: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山水是主语,后面的是状谓结构,可以简写成水山处处明秀;下联依然;再如: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这些都是单句,而不是复句;而:著作最谨严,(著作)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遗言)莫作空头文学家。上下联两句各有主谓语,下句主语是承前省略。半联是复句。
3)找谓语及关联词。复句的直接组成成分是分句,因而,复句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分句或者单句形式。通常有几个分句就有几个谓语,且各分句之间通常有关联词连接。而单句的直接构成是句子成分,单句只能分解为不同的句子成分。单句即使有关联词起强调作用,但刨除关联词,句中只有一个谓语。因为我们在辨别单句和复句时,如果有关联词的,根据关联词结合谓语来判断,没有关联词的根据谓语判断。
如:“我们只是认为:无节制的信手乱花,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有背于节约精神的。”这个句子虽有关联词,但谓语只有一个“认为”,而宾语是由一个二重复句充当的,如果只根据关联词,不考虑谓语,而判断它是复句,就错了。再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升起,灿烂的阳光照亮了大地。”这句虽没有关联词语,但这句有两个谓语和主语,是两套句子结构“红日升起”和“阳光照亮大地”所以这句是复句。
4),看标点符号。如果主语是承前者或者承后者,中间用逗号或者分号隔开,是复句。如果为隔开或用都好隔开的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的短语是单句。如:(1)她大方,漂亮.(2)她大方;漂亮。(3)她大方漂亮。(4)她大方、漂亮。第(1)(2)句是复句,(3)(4)句是单句。
5)简化语句法:也叫抓主干法。再长,再复杂的句子都可用此法简化雅思成非常简捷明了的句子。且句子主干只有一套主谓宾部分。
如:(1),我们学校的两位有三十年教龄的优秀语文教师也当上了代表。
主干:教师当代表。
(2),这对于一般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般鄙视技术工作的人以为微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主干:这是教训。
4.复句和单句的对立性:复句和单句都属于句子范畴,复句有简短的,而单句也有复杂的。因此,复句和单句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所区别。这种区别是一种交错的关系,两者在结构上是对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复句的直接组成成分是小句,因而,复句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小句或者单句形式。
2).单句的直接组成成分是句子成分,一个单句只能分解为不同的句子成分,如主语、谓语等等。
下边是几个相关的例子。小王和小李/可能不会来了。(主谓)因为有事,小王和小李可能不会来了。(小句+小句)小王可能不会来了,小李可能不会来了。(小句+小句)形式上的长短不是判别复句和单句的标准:复句不一定很长,单句也不一定很短。
如:你听,我就吹。(复句)邓小平同志1975年的言论,反映了他在同“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中,狠抓各项工作的整顿,为消除“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为促进安定团结和国民经济发展所进行的巨大努力。(单句)
5,单句和复句的纠结 典型的复句和典型的单句之间有着明显对立,但在交界线上,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纠结的现象,具体说,有三种值得注意的情况。
1).复句格式用于单句之中。 表面上看,在一些句子中,用上了“只有A……才B”、“只要A……就B”等使用单位,似乎是复句,但是,实际情况是,这里的“只有”等语言单位在主语、状语之间起强调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去掉这些关系词语,就可以看到句子的结构上的特征。如:只有小王,才对这件事情感兴趣。(用于主语之前)无论文臣武将,都不得靠近。(用于主语之前)即使在上学的时候,她也拿着一根棍子。 (用于状语之前)不论什么时候,你都要小心谨慎。 (用于状语之前)
2).某个小句是非主谓句形式,可能被认作修饰成分。如:连贯关系 并列关系:半月春风,|草绿了,‖桃花也打苞了。并列关系 : 高高的梯田,|山上有了绿意。 并列关系/解注关系: 有的要吃,‖有的喊睡,|一片乱哄哄的叫喊声。
3).有的句子外观上难以判断是单句还是复句。如:他们已经买了瓦,烧了砖。
(1)看作单句:“已经”一直管到“烧了砖”。
(2)看作复句:a.“烧了砖”承前省略了主语“他们”;有语音停顿。b.该句子可以扩展: 他们已经买了瓦,烧了砖,准备了足够的水泥和木料,打算过几天就动工盖房子……在这样情况下,就只能将它认作是一个复句。下边有一些相关的例子:我们要吃,要喝。我们还要善于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新房子特别宽敞,明亮。我请求你,要注意点影响。
4).一个硬性的规定:教学上要求学生怎样辨别单句、复句,所以,要划清界线,上边各句在教学上可以做一些硬性的规定:在单句、复句发生纠葛时,凡是有语音停顿、书面上加了逗号的,可以判定为一个复句,并且可以认为其中有的小句在结构上有所简省。15期童生一年级第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