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朔诗派是清初北方著名的诗歌流派,其中遗民诗人占据了中心地位。最早提出河朔诗派名称的是王士祯。其中遗民诗人占据了中心地位。他们的领袖作家是申涵光,成员包括殷岳、张盖、刘逢源、赵湛等人。诗歌风格悲壮、沉雄、清刚。 清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自己时代特色并取得了相当成就的历史时期。清诗之盛,流派众多,绚丽多彩。比较著名的如河朔诗派(申涵光等)、岭南诗派(屈大均等)、虞山诗派(钱谦益等)、格调诗派(沈德潜等)、性灵诗派(袁枚等)、肌理诗派(翁方纲等)、桐城诗派(姚鼐等)等。 河朔在中国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大体包括今山西、河北和山东部分地区。 《说文解字》称:“朔,凡始之称。”中国古代把北方看作是万物之始,因此称北方为朔方,称黄河以北为河朔。《尚书·泰誓》中有“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的记载。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有河朔三镇的割据势力,清朝时有河朔诗派。 河朔诗派是清初一个地域性的诗歌流派,其中遗民诗人占据了中心地位。他们的领袖作家是申涵光,成员包括张盖、刘逢源、赵湛等人。其艺术风貌恰如当地的山川风貌,多以悲壮、沉雄为主,在艺术上与明七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传承关系,同时在创作上也开始调整和转变。 河朔诗派是清初北方著名的诗歌流派,其中遗民诗人占据了中心地位。他们的领袖作家是申涵光,成员包括殷岳、张盖、刘逢源、赵湛等人。清初诗人邓汉仪曾经指出:“今天下之诗,莫盛于河朔,而凫盟以布衣为之长,其所交如殷子伯岩、张子覆与、刘子津逮,皆负卓荦之才,堪与古人相上下”。 最早提出河朔诗派名称的是王士祯。王士祯在《渔洋诗话》中说:“申凫盟涵光诗称广平,开河朔诗派。其友鸡泽殷岳伯岩、永年张盖覆与、曲周刘逢源津逮、邯郸赵湛秋水,皆逸民也”。《清史稿》据此记载:“尚书王士祯称涵光开河朔诗派”。 河朔诗派的诗学源流,正如《清史稿》记载的“涵光为诗,吞吐众流,纳之炉治。一以少陵为宗,而出入於高、岑、王、孟诸家”。至于河朔诗派的艺术特点,则恰如当地的山川风貌,多以悲壮、沉雄、清刚为主。 河朔诗派领袖申涵光,明末清初直隶永年(今河北省永年县)人,字孚孟,一字和孟,号凫盟,明太仆寺丞申佳胤之长子,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一六一九年),卒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一六七七年),年五十九岁。 关于申涵光的生平,魏裔介《申涵光传》记载:少而颖异,博涉经史,下笔为文章,高洁宕逸,超出寻常蹊径外。《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记载:年十五,补诸生。文名藉藉,顾不屑为举子业,日与诸同志论文立社,载酒豪游为乐。万历六年乱起,议城守,出家赀四百金、钱二十万犒士。甲申,奉母避乱西山,诛茅广羊绝顶。与钜鹿杨思圣,鸡泽殷岳、殷渊,定患难交。京师破,佳胤殉国难,涵光痛绝复苏。因渡江而南,谒陈子龙、夏允彝、徐石麟诸名宿,为父志传。归里,事亲课弟,足迹绝城市。……尝谒孙奇逢,执弟子礼。奇逢恨得之晚,以圣贤相敦勉。自是始闻天人性命之旨,究心理学,不复为诗。 关于申涵光的诗名,《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记载:日与殷岳及同里张盖相往来酬和,人号为“广平三君”。……涵光为诗,吞吐众流,纳之炉治。一以少陵为宗,而出入於高、岑、王、孟诸家。……尚书王士祯称涵光开河朔诗派。学士熊伯龙谓今世诗人吾甘为之下者,凫盟一人而已。邓汉仪在《聪山集序》中甚至说:今天下之诗,莫盛于河朔,而凫盟以布衣为之长,其所交如殷子伯岩、张子覆与、刘子津逮,皆负卓荦之才,堪与古人相上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