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19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试析李煜词---
文/梧桐秋语
静谧的夜里,在一团柔和的灯光笼罩下,我缓缓地吟诵着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细细体味着那种“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妙处。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在一个秋风乍凉的夜晚,只有呻吟的秋风与我为伴,我只能默默无言,孑然一身的面对孤独的不堪,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寂的西楼,昔日的繁华已不在眼前。仰望苍天,诺大的天空中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与我对看,不由得让我发出一声凄苦的长叹。俯视庭院,又见梧桐影寂寞地在秋风中凌乱,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凄清萧瑟秋夜中。
故国已不堪回首,极度的思念、满怀的愁绪纷乱如麻,无法剪断,难以理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这离别之苦山河破碎之变。多少悲哀多少无奈此时已无法言传,那铭心刻骨的愁绪缠绕在心头驱之不散,这是一种无可名状的的愁怨,又是另一种无法言说的辛酸,说不清的滋味只能在我的心头哽咽。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此忍屈负辱地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
了解李煜短短四十二个春秋的生命历程历和史背景后,就不难理解他这首词的凄凉无奈之情了。有人说这首词是李煜因其同母弟弟李从善入宋朝,被羁留不得南归而作,有人说这是李煜被俘降宋之后所做,写亡国之痛。两说皆乏佐证,有资料说,前一种说法还有些影子,马令《南唐书•后主书》云:“自从善不还,四时宴会皆罢,登高赋文以见意曰……常怏怏以国蹙为忧”。我以为仅凭这些很难说明问题,个人比较倾向于后一种说法,试想,未亡国之时,贵为一国之君的帝王,行必定会龙车凤辇前呼后拥为伴,坐必定有轻歌曼舞燕燕莺莺萦绕,当时即使作者想独上西楼,恐怕也会有一两个太监之类的随从左右护驾吧,毕竟一国之君的安全保卫工作是重中之重,出了纰漏安保部门可是吃罪不起哈。 再者说,他亡国之前的作品大多应是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与风花雪月的男欢女爱,风格绮丽柔靡、香艳精致,还不脱“花间”习气。如《菩萨蛮》。然而,此词名虽为《相见欢》,却以沉郁哀婉的格调,咏一种“深尝者说不破”的愁绪,一种亡国之君难以启齿的悲哀,一种国破家亡后挥之不去的恶梦。所以我比较认同此词是作者囚居于宋时的作品。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诠释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楚,无人共语的悲戚,尤其是“无言”二字将摄人心魂的凄婉渲染到了极致。读此句,我似乎看到词的作者孑然一身,拖着沉重的脚步目光凝滞、神情黯然,一步一步缓缓的登上空无一人的西楼,那种失去自由的孤寂、哀怨、无助另一个曾是呼风唤雨的皇帝欲哭无泪、欲说无言,其情其景如历眼前,能让人产生心灵的共振。
在空寂无人的高楼上,曾经的帝王看到的是“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他凝望苍穹,一勾残月触发了他心中的无限愁思,月如钩人难圆,也如他在一阕《虞美人》中所吟“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一弯残月,冷冷的清辉照耀着破碎的万里河山、伤怀的一代帝王。此情何堪,此意何寄!我想,唯有一声长长的叹息可以诠释他此时的极度悲哀,可以抒发他对故人故国的深切思念,可以排遣他深刻无边的孤独无助。
然而,当他不堪忍受那份残缺的凄凉,慢慢的低下头来,看到的却是,种着梧桐树的寂寂庭院被一袭秋月的冷辉所笼罩,秋风中,梧桐叶飘零而下,一派萧瑟,一片迷离。 词人用“梧桐”渲染寂寞孤独,似有人与树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这里情与景巧妙的融合,已让我分不清寂寞的究竟是词人还是梧桐了。在古人的诗词中常有借梧桐抒发愁绪的力作,如:薛涛的《别李郎中》中有:“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冯延巳的《虞美人》中有:“须臾残照上梧桐,一时弹泪与东风,恨重重” 朱淑真的《菩萨蛮》中有:“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欹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继而词人又用“深院”二字,充分渲染了庭院深深的寂静、囚居深院无奈,恰是这深深的庭院暗和着词人深深的寂寞,更增加了词人与外界隔绝,杳无音信的悲哀。最有味的我认为还是一个“锁”字,把一切的思念离愁……都定格在了“清秋”的大背景下,使整首词的“离愁别绪”得到了很好的铺垫。全句犹如一幅意境凄婉朦胧、浸染着无限忧伤的立体画。字字似金,尽显词人精深的艺术造诣,老到的设景笔法。可谓“增一分显胖,减一分嫌瘦”也!
下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剪不断,理还乱的是什么呢?多是指线团、丝麻一类,此处用暗喻,以乱作一团的丝麻、线团来比喻离愁别绪,巧妙地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了。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词人把无以言表的寂寞、无力回天的无奈、无法排遣的悲哀、难以忘怀的故人、无法收拾的破碎河山,皆寄托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九个字中了。
但是,最能体现词人高深艺术造诣的句子,我认为当属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萦绕在词人心头的到底是什么滋味呢?读古人之作,写愁的诗词很多,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独独李煜却写了愁之味,这愁是什么滋味呢?他告诉我们“别是一般滋味……”,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不用舌品唯有心知,独自用心品、默默无需言。无法排遣的愁绪,似千般滋味聚拢于心头,这样,写愁愁会更深一层,言痛痛将更切于肤。更绝的是,此句又巧妙的扣合了起句的“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离愁却在心头。如果说前文用“剪”和“理”的动作描写对离愁加以形象化处理,尾句则将离愁渲染的无可名状、无以复述,使词作余味无穷感人至深,个人感觉尾句写作手法更高一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一腔离愁别绪,恐怕不是用言语可以说得清的……所以《草堂诗余续集》卷下,沈际飞说:“七情所致,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那么,作者这深深的愁究竟为所为何来呢?后人也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做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切的感情。此外,还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世人皆知,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他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杰出的成功词人。
听着邓丽君娇莺婉转的低唱着《独上西楼》,冥想着一代失败帝王的悲哀,感叹着一代成功词人的愁思,心中的那份感慨正应了那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品读之余,我不免东施效颦,以拙略稚嫩的笔法,斗胆步韵草成两阙《相见欢》若能博诸君一笑,也不枉俺数日之功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