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5-15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吟水动雨初鸣
——林峰《龙潭飞瀑》品读
辽宁/高旭
一首好的诗歌,往往能使读者一见倾心,引起共鸣,使读者久久不能忘怀,沉湎于优美的艺术境界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瀑布以其“捣珠崩玉,飞沫反涌”的色彩,“珠帘钩不卷,飞练挂遥峰”的姿态,“一条虹起,千丈练飞”的跃动,“穿石裂崖,排山倒海”的气势而著称。古往今来,不知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灵感,他们酣畅淋漓地写下无数歌咏诗篇,无论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是张九龄的“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徐凝的“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以及王安石的:“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无不雄奇壮伟,气韵横生。近读林峰的《七律•龙潭飞瀑》,不禁为诗人这首气势雄奇,激情澎湃的诗作所打动。
秋光万丈竹林晴,绝顶飞来十万兵。
虎啸山摇风渐紧,龙吟水动语初鸣。
云连玉锦天无比,华隔珠帘地有声。
翼翼孤亭题好句,回眸远岫紫霞横。
“秋光万丈竹林晴,绝顶飞来十万兵。”这首诗的用比兴的手法开篇,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笔气象宏阔,出语不凡,这种开头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作者用“秋光”领起,点明时令、季节。一般而言,秋季为丰水期。“万丈”作“秋光”的谓语,极言秋光、秋色、秋景之辽阔、壮观。竹林,寓意为一片竹海,郁郁葱葱。“晴”字在句尾既起到呼应“秋光”的作用,又起到为竹林染色的妙用,此句为静态描写。“绝顶飞来十万兵”第二句为动态描写,如果说诗的首句起笔不凡,但还没有切入诗的主旨,于是诗人飞动情思,发挥想象,唤来千军万马,尽显是雷霆万钧之势。“绝顶飞来”,一个“飞”字,堪称“诗眼”,境界全出。“飞”字用在此,属于“常字新用”。浅俗之语,一般总是富于生活气息,如果诗人独运灵思,点化出新,往往就能创造出质而文、俗而雅、平易而新奇的境界,起到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作用。即状瀑布——破天之水,飞流直下,猛浪若奔,先声夺人,来势凶猛,多么雄浑,令人猝不及防。使人感到突兀、惊奇、震撼。“十万兵”三字极其形象,令人惊心动魄。仿佛目睹了十万奇兵从天而降,那阵势、场面、喊声,是何等壮观、豪迈、嘹亮啊。首联的妙处在于把瀑布的一种“气势”写了出来,状瀑布凌空而出,飞流而下的一种豪迈和气派。这联的数词用得恰到好处,作者妙手一点,即刻飞动起来,幻化出千军万马,极尽夸张之能事,把瀑布雄奇壮美描写得淋漓尽致,极具阳刚劲健之美,如秋光万丈,似竹海千顷,有奇兵十万,能摄魂动魄。此句堪称凌云之笔,诚如施补华云:“用刚笔则见魄力。”是的,一首诗如果立意不凡,妙语连珠,而又能一字出新,那确实能使通篇更加精彩。
“虎啸山摇风渐紧,龙吟水动语初鸣。”颔联紧承首联,运用衬托手法来加以描绘。如果说首联作者从场面上铺垫、气势上渲染,着重描写视觉的感受的话,那么颔联作者则重在从听觉上着眼,描写瀑布的声音。飞瀑从天而降,虎啸龙吟,裂石穿崖,其势如山崩地裂,排山倒海,震耳发聩。诗中的“啸”、“吟”、“鸣”,写听觉声音;“摇”、“紧”、“动”则写跃动气势。此联出句写“声和势”,以“势”为主;对句写“声和动”,以“声”为主。对仗工稳,笔力劲健,气象宏阔。 “风渐紧”和“雨初鸣”是写瀑布携风带雨,倾泻飞湍的气势。句中虚词“渐”和“初”的运用,显得行文疏落、灵动。明•谢榛《四溟诗话》中说:“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子美多用实字,高适多用虚字,惟虚字极难,不善学者失之。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作者深通此道,在虚实运用上恰到好处。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曰:“作诗,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奇妙。”
“云连玉锦天无比,华隔珠帘地有声。”颈联浓墨重彩,写瀑布的色和声,其中以着力描写瀑布的飞云泻玉,喷花串珠的色彩为主,展现出瀑布划开嶂色,界破云围的气势,突出瀑布的高峻、磅礴、恢宏。同时也兼顾地写声音,“地有声”主要是突出瀑布的落差,加深了珠帘飞花倾泻的感觉。诗句中“云连玉锦”、“华隔珠帘”一色一形,一高一落,飞流直下,珠帘泻花,有一种跃动之美,炫目之美,壮阔之美。此联欠工对,但是“天无比(色)”用得颇有玄机,既写瀑布之高,又写瀑布如玉似锦,连天空的白云都无法相比。“天无比”与“地有声”飞天落地,交相呼应,显示出瀑布在空中飞泻的视觉落差感、跃动感、色彩感和音乐感。这首诗的前三联,诗人驰骋想象,开合有致,遣词精当,取势昂扬,笔力遒劲,尽显力量之美,写景状物,感情豪迈昂扬,气魄劲健雄浑,境界宏大高远;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豪迈壮阔的阳刚之美;在艺术效果上不是令人赏心悦目,遣兴怡情,而是使人动魄惊心、心潮彭拜,催人奋进。诚如,古人云:“凡作诗,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阔,血脉欲其贯串,风度欲其飘逸,音韵欲其铿锵。若雕刻伤气,敷衍露骨,此涵养之未至也,当益以学”。
“翼翼孤亭题好句,回眸远岫紫霞横。”尾联笔锋一转,宕出远神,转写“翼翼孤亭”。这联与前三联相比,风格迥异,尽显柔美。正是:“用柔笔则见柔美”。翼翼者,鸟的翅膀也。笔者认为,在这里或指四角的亭,仿佛是四只展翅欲飞的小鸟,或是指双层、重檐构造的凉亭,象上下双层比翼的鸟儿展翅欲飞。一般而言在风景名胜地具有供游人休息或观赏驻足的雕梁画栋,昂翘欲飞的风景亭,或四角、六角,有单檐、重檐和三层结构的不等,亭柱撰写对联,门楣上冠以名字。根据此诗的视觉来看,作者可能距离亭子距离很远,根本看不清楚上面的文字和亭名。另外亭子的四周可能非常空旷辽阔,亭子显得格外孤单,因此称其为“孤亭”。回眸即回首顾盼之意,也含有依依不舍之情,作者倍赏飞湍瀑布,遍览千尺白练,胸襟开阔,格外兴奋,遂环顾左右。但见远岫成绮,紫霞如幔,阳光直射下,一条彩虹,煞是耀眼。古人云:“为诗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不尽之意。”表面看来这种结尾看似与本题无关,而是宕开一笔,描写另一种景物,用以衬托。此诗的作者即采用“宕开式”结尾,用“回眸远岫紫霞横”结束,即景寄情,余味无穷,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留下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古人云:诗要铺叙正,波澜阔,用意深,琢句雅,使字当,下字响。观诗之法,亦当如此求之。(元•杨载《诗法家数》)
“文章必自成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若体规图画,准方作矩,终为人之臣仆”。(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苕溪渔隐曰:“学诗亦然,若循习陈言,规摹旧作,不能变化,自出新意,亦何以名家。”今人写诗,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尽得古人之长,自成一家,措意不蹈袭前人,方为之妙也。这首诗尊古法而出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言随意遣,浑然天成。以此观之,此诗甚妙!
于2015年3月20日悟明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