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清代词学“正变观”的新立论

[复制链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济将张惠言视为正声,并将《词选》的一些五代及以后作家的作品也收入了变卷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济例人“变”卷的作品,并非不正之作,而是稍次于正声、包括被张惠言收入《词选》的那些“雅正”的作品。周济的这一正变观,比之于张惠言要显得通达些,因而选词的范围也更广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济的正变沦与张惠言的不同处,还在于在重意的前提下,注重作品风格的多样性。首先,张惠言论词,十分强调意格,对艺术风格的关注并不多。周济则在承张氏重意格一脉的同时,对作品的艺术风格也颇多关注,重质而并不轻文。就正变”论而言,我们注意到,其对词作的“正变”之分,对人选《词辨》标准的把握,就不仅包含了质的一面,也包含了文的一面。在周济看来,正卷、变卷之分,实质上还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区分“蕴藉深厚 之标准,事实上更多的是一种艺术风格的标准,而非仪为词作内容的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惠言以温词为正声代表,标举的是其言“深美闰约”,而这一审美标准却是以道德评价为其核心,强调的是作品所寄托的微言大义;周济《词辨》也以温词为正声代表,但批评的标准却更拓展到了艺术审美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济一方面重申了张惠言的观点,但对“深美闳约”的理解,已不局限于“感士不遇”、“离骚初服”之“质”处,而是从思想与艺术的总体上予以认识的。从“不怒不摄,备刚柔之气”的风格;“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之意境;到“字字有脉络”的比兴,以及“下语镇纸”的语言特色,都表明词的高下之别,不只在于雅正,也还在于这些不同的艺术之特色,审美之内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词真率纯情,有着不加修饰的自然美,与温、韦之词或辞藻华丽、风格秸艳,或用白描清丽之淡妆浓抹的艺术风貌相比,各有特色。因而,正变之分,也包含了不同艺术风格的区分另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周济论词之正变能兼及对多种艺术风格的兼收并蓄,因而他选词的艺术视野比张惠言更为开阔在内容上,其正声标准不像张惠言那么严,选词标准则更为广泛 在周济眼里,只要能引起读者“中正”之联想的,不管作者是否有此意,作品是否庄雅,有否庸劣,皆“爱厚”之,人选之。这不仅促使他选词的范围更广,数量有较多的增加,更体现出他对词人及词作的看法也更为切实、平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17: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