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王灼《碧鸡漫志》的歌曲史研究兼及宋人的诗乐观念

[复制链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认为歌曲源于人内心,即源于“情”,而非源于“物”,是心中志意,是情动于中而嗟叹不足之表达,更是诗之“永言”形式。由此可见,王灼秉承了传统儒家诗乐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类是“在音声者”之“歌”,为操、引、谣、讴、歌、曲、词、调8名,它们皆起于郊祭、军宾、吉凶、苦乐,多与仪式有关,其演创方式是“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即“以乐定辞”。另一类是“属事而作”之“诗”,为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9名,皆属“诗”,其演创方式是“采取其词,度为歌曲,盖选词以配乐,非由乐以定词也”,即“以辞定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2个传统影响,即:远古产生和秦汉继承的“以辞定乐”阶段,代表着“诗言志”的传统;从汉初始至唐宋被人们采纳的“以乐定辞”阶段,代表着“永依声”的传统。这两个传统,其实质在于两种“演创”方式的差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沈约即注意到汉世“街陌谣讴”和晋宋“吴哥杂曲”这两类音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辞定乐”是以“始皆徒哥,既而被之弦管”来表述的,其标志是为汉世“街陌谣讴”和“吴哥杂曲”配乐;而“以乐定辞的方式”是以“又有因弦管金石,造哥以被之”来表述的,其标志是“魏世三调哥词”的创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倚歌”便是倚乐曲而歌唱,是“以乐定辞”的创作方式,指先有乐曲,再据乐曲声调配词演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曲调中和、送声的出现,这不仅增加歌词音调的繁复性,也从另一侧面体现了“重声不重义”的演创现象的存在,并说明音乐中曲调的地位是有所上升的,“依声”逐渐成为有价值的一种音乐演创方式。可以说,南朝的歌曲演创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依声作歌”的做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新创曲调不断供作者填词使用,而“以乐定辞”的演创技法也日臻复杂,特别是两宋之交,朝廷希冀通过礼乐建设或筹备大乐来一统人心,故对曲调是否雅正,乐曲是否合古调十分重视,大大超过对歌辞的关注。这样,在重“声”不重“辞”的背景下,“依乐定辞”现象愈发普遍,一种“歌不永言”的新传统逐渐稳固并确立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乐定辞”的传统在宋代可谓发展到顶峰,然因宋代雅乐复兴,特别是雅儒文化精神的确立,使得宋代文人所秉承之“崇雅重古”理念影响到歌曲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1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乐的这种“辞先乐后”的声辞结合方式形成了我国早期主流的歌曲创演特点,后来受儒家“文以载道”观念影响和文人染指,其歌曲的文学性功能陡然提升,音乐与文辞逐渐形成分途发展的态势。至宋代雅乐复兴,文士又多推崇儒家诗乐以为时尚,故与诗乐复有聚合。由于诗之格律与乐调的结合并非完美,“永依声”的出现却为此提供了一条解决之道,诗乐因而又多了由添加“泛声”“虚字”而成的“依声填词”方式,但因“辞义”和“乐义”孰重孰轻涉及音乐、文学主旨之问题,并引发辞、乐关系中一系列问题而始终难以协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19: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