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东晋佛教诗的类型及其嬗变

[复制链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晋玄佛融合的深层次原因,究其本质而言,玄学与佛学都是建立在对人生痛苦底色的认识上。因此,玄学追求“越名任心”的超越,佛教追求“寂灭性空”的解脱,二者在人生践履上有相通之处;佛教追求“内观”、“自证”,道家追求“心斋”、“坐忘”,二者是在心性修养上有相通之处;佛教所追求的话语方式、审美境界,与玄学也有诸多相通之处。这种文化土壤使佛教玄言诗的产生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而佛理的融入也改变了此前玄言诗的理论形态,昭示了东晋玄言诗的发展嬗变——佛教与道家思想的结合乃是其修行方式的大体相同以及对宇宙人生看法的相近之因,反之儒家思想与道家或佛家思想则不同有时甚至是对立的,所以佛道思想与儒家思想不太可能完全融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赠答诗的产生,不仅使赠答对象发生了变化:或发生在名士之间,或发生在方内与方外之间;而且赠答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由抒情谈玄转变为阐释佛理——佛道赠答诗实际上是文人士大夫或方外之士借诗歌来谈论佛理玄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神蕲向选择上的融合,生存方式选择上的冲突,是名士与名僧赠答诗的主要内容——本质上来说乃是唯心哲学的探讨,是思想观念上的形而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存方式选择上的融合,精神蕲向选择上的冲突,也是方士与名僧赠答诗的内容之一。虽然方士与僧侣都选择一种超越方外的生存方式,但是在精神蕲向上僧侣皈依佛门,方士信奉仙道,二者不同,因此造成道、佛冲突与交融并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赠答诗在心灵交流的层面上,真实揭示了佛教文化与中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二元并存的状态。从精神层面上说,以交融为主;从存在层面上说,以冲突为主。随着佛教本土化过程的完成,佛教不仅成为精神文化滋润着苦难人生,而且也成为一种合理的存在而影响了社会结构。在形式上,这类诗歌尤其是名士之间的佛理赠答诗,与一般玄言诗并无显著差别,惟在玄言中浸润佛理而已。但是方内与方外的佛教赠答诗——特殊的创作主体和酬赠对象,由抒情谈玄而转向阐释佛理的内容变化,使东晋赠答诗也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的风貌——深刻的见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说赠答诗是在探讨人生心灵的思想认可的话,那么,佛颂赞美诗则是佛教的“老干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晋佛教之颂赞,经历了由颂赞佛像而逐渐发展为颂赞佛像和高僧并存的变化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19-11-7 23:00 编辑

东晋佛教颂赞有两种值得注意的现象:第一,所赞之佛像并非真实的存在,而是心灵的意象,第二,所赞对象并非佛像而是具体的物象,以咏物而阐释佛理。上述两类独特像赞的出现,在美学史上也有两重意义:一是心灵意象的描写,使文学由写实转向虚构,无论对绘画抑或文学都凸显了想象的重要意义。二是以咏物而阐释佛理,既促进了咏物诗的发展,也拓展了传统诗歌托物言志的表达功能。而心灵意象之描写、寓理于物之表达,在审美风格上使质实与空灵并生,也使东晋玄言诗说理的“淡乎寡味”走向了审美化、意境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诗歌的意境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一种超然尘垢的空明澄澈的审美心境,在山水之中发现造化日新的玄理,使山水成为表现主体的载体——借助山水之境来抒写对佛道思想认可的诗歌实际上只是为了使得这类佛道诗歌具有更形象化的体现而已,比之之前纯事理上的谈玄论道来得更具形象的美学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16: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