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夏爱菊

[佳作转载] 七古

[复制链接]

544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29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6-15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出现以后,几乎占据诗坛大半个江山,古体诗反而没有多大发展。当代古体诗的创作就更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0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298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6-16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19-6-16 22:27 编辑

“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此言愚以为有些偏颇,唐代的格律诗不像清代之后的格律诗,有一定的开放程度,一则因为唐近体诗尚在逐步成型的过程中,作品中出现古诗句与律句相杂的现象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二则唐人作诗不会完全受格律的束缚,拗句多见说明唐人在创作时还是更倾向于诗意的,正因为如此,唐诗的成就才特别突出。反观清代之后,由于受试贴诗的影响,对格律诗做出过过多的限制性要求,多少影响了作品创作的自由空间,以至于现代诗人在创作格律诗时主要采用的律句为标准律句和准律句,对于拗句相对用的少些。翁方纲和赵执信的研究对我们认识唐代近体诗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后来王力先生对唐诗的研究可能没有参考赵执信等人的研究成果,以至于有一些错误的论调,直接影响到现代的古诗创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1 13: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