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帅克 于 2015-1-11 19:54 编辑
沁园春·次韵谢闲如野鹤老师《咏菊、读爱菊同志<新古诗十九首>》 水秀风清,茂树繁花,欲画难匀。望长空去雁,小田披日,大山窄道,豆蔻佳人。心比天高,性如兰洁,不代爷征怎脱尘?须昂首、面风霜雨雪,“四自”强身。 菊园终别缤纷。可就是、从来未妒春。与同胞共勉,姣颜必褪,贤良永在,玉骨长存。学海无涯,人生有尽,留下诗章字句真。也研墨、谢老师高赞、韵步精神! 注:“四自”即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窗外秋清,园内新华,虽瘦粉匀。对篱边寄语,香风满手;圃中含敬,玉骨佳人。前度桃花,后来莲蕊,无外化为烟下尘。唯看尔、纵霜欺雨打,还是君身。 经寒越发缤纷。向日放、不输半点春。弄鹅黄凤紫,瑶姬素女;两行冰露,一片轻云。彭泽先生,长安公子,拍手诗吟今最真。旋研墨、写孤芳傲世,标格丰神!
夏老师的诗词,多以明白晓畅,不事雕琢,生活气息浓郁,自然特色明显而自成一体。她的《新古诗十九首》也是这样。读后,我曾经也写过这样的诗句:“红真不屈岁时寒,梅格风标见少年。初跋云途风雨骤,几逢山阙步程坚。含英叠咏黄州韵,泛菊更留玉版笺。春去春回仍秉烛,华光不吝煜诗田。” 我一直以为,诗文有两种:一种是写给自己看的,另一种是写给别人看的。写给自己看的,可以随心所欲,不必拘泥于形式,也不必讲究文采,反正自己能接受就可以。油腔滑调也好,晦涩难懂也好,哪怕只是一个符号,影响不到别人,只要自己能懂就行。而写给别人看的就不同了,这既要让别人愿意看,还要让别人乐于看,否则,就达不到“传播”或者“交流”目的。也许,要做到这两点,可能最紧要的是能让别人看懂。别人看不懂,一切都是白费力气。 词的特点与诗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个人以为,词也好,诗也好,让别人愿意看、乐意看的最好方法,是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在这一点上,诗似乎以理趣见长,而词似乎以情趣见长。而表现情趣的最好方法,也许就是最客观、最细致、最准确地设景。让读者在面对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时,也能形成与作者共同的思想情绪。设景需要取舍,需要摹状。取舍、摹状又大致需要与表现的主题有关。但是,许多人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忘了这一点,包括我自己在内,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这种情况就是:急于自己说话,并且都是自己先下结论判断,而不是让读者通过你的描写之后得出结论去判断。毕竟,读者并不知道“内情”。你要让别人与你有同样的感觉,你就得下功夫去描述,最终使读者能够从你的描述中,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达到恍然大悟。 以上是我在读夏老师的这首词时想到的。由于词本身写得很好,不需要我解读。我只是谈一点题外的话。不一定正确,欢迎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