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筇索韵(十五)·作诗词技法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圣俞(梅尧臣)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高也”,余曰:“语之工者固如是状难写之景,舍不尽之意,何诗为然?”圣俞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亦可略道其仿佛;若严蔚‘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岂不如在目前乎?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按:这则诗话,从作诗的意新语工和壮物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生动的例句,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宋·司马光《续诗话》: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之诗人,推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遗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比,不可遍举。 按:这则诗话,不仅深刻地分析了杜甫《春望》诗之含义,且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宋·严羽《沧浪诗话》: 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 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 语忌直,意忌露,味忌短,音忌散缓,亦忌迫促。 学诗有三节,其处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和韵最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盛行于元“稹”、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而本期诸贤乃从此而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首。 按:这几则诗话,或从正面而论,或指出弊端,或谈创作的几个阶级,皆抓住要害,有借鉴意。 元·杨载《诗法家法》: 律诗要法 起承转合: 破题——或对景起兴,或比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颔联——或写意,或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映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须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言——沉静、深远、细嫩。 七言——声响,雄厚铿锵,伟健高远。 五言七言,语句虽殊,法律则一,起句尤难。起句先需阔,占地步,要高远,不可苟且。中间两联,句法或四字截,或两字截,须要血脉贯通,音韵相应,对偶相停,上下匀称。有两句共一意者,有各意者。若上联已共意,则下联须各意;前联既咏状,后联须说人事。两联忌同律,颈联转意要变化,须多下实字。字实则自然响亮,而句法健。其尾联要能开一步,别运生意结之,然亦有合起意者,亦妙。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正与反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之间,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之句固难,然不过平仄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婉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诗有三多:读多,记多,作多。 诗要苦思。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以为?古人苦心终身,日炼月锻,不曰“语不惊人死不休”,则曰“一生精力尽于诗”。今人未尝学诗,往往便称能诗。诗,岂不学而能者? 诗要练字。字者,眼也。如老杜诗:“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炼中间一字;“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炼末后一字;“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青”炼第二字。 按:以上各则诗话,阐明了作近体诗的基本要求以及应题、苦思、炼句的重要性,皆从前人诗篇与自己的创作中得出的深刻的体验,值得我们借鉴。 清·袁枚《随园诗话》 凡作人贵直,作诗贵曲。孔子曰;“情欲信、词欲巧”。 凡咏险峻山川,不宜近体。 弟香亭诗才清婉,而近日从澳门寄诗来,殊雄健,信乎江山之阻(险阻)不可少也。 看书多撷几页,游山多走几步,若非博见广闻,总觉光阴虚度。 按:这几则诗话提出了诗歌用语的特点及江山险胜能促发诗情,增加豪兴。 清·刘熙载《艺概·诗论》 唐诗以情韵气格胜,宋苏黄皆以意胜,惟彼胸襟与手法俱高,故不以精能伤浑雅焉。 诗能以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白香山、陆放翁擅长在此。律诗取律吕之义,为其和也;取律令之义,为其严也。 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欲穷律法之度,必先于是求之。 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 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诗品出于人品。人品悃款朴忠者最工。 按:以上各则或谈唐宋诗歌特质,或谈创作经验,言少意丰,值得玩味。 清·孙鳞趾《词迳》 词须浅明。 深而晦,不如浅而明也。唯有浅处乃见深处之妙。譬如画家有密处必有疏处,能深入不能浅出则晦;能流利不能蕴藉则滑;能尖新不能浑成则纤;能刻画不能超脱则滞。一句一转,忽离忽合,使阅者眼光摇晃不定,技乃神矣。 用意与出句。 用意须出人意外,出句如在人口头,便是佳作。 按:上述两则,阐述遣词、用意与清韵的辩证关系,为初学者指出门径。 况周颐《蕙风词话》 学填词,先学读词,抑扬顿挫,心领神会,日久心郁勃,信手拈来,自然丰神谐畅矣。 改词之法: 佳词作成,便不可改。但可改便是未佳。改词之法,如一句之中有两字未协,试改两字;仍不惬意,便须换意,通改全句。牵连上下,常有改至四、五句者,不可守住原来句意,愈改愈滞也。 改词须知挪移法常有一两句语句未协,或嫌率,试将上下互易,便有韵至;或两意缩成一意,再添一意,更显厚。 按:上述填词、读词以及改词之法,皆以实践中得出,对我等初学填词者有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