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筇索韵(十)·词的浅识 (词、词牌、词韵) 一、词的名称 1、曲子词 曲指音乐,词指文体,二者关系紧密配合。清·宋翔凤《乐府余论》中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调曲”。 词调中有些带“子”字的,如“采桑子”,“江城子”等中的“子”即为“曲子”。 2、长短句 词多用长短不一的句式,所以后人把“长短句”作为词的别名。 3、诗余 也是词的别名,明·曾予阐说:词者,诗之余也。现存宋人词集题名为“诗余”的有二十七部,如廖行之(南宋)的词集名《省斋诗余》,林淳词集名《定斋诗余》等。 4、乐府 宋代把曲子词称为乐府。如欧阳修的词集名《近体乐府》,苏轼的词集《东波乐府》。 5、南宋 南宋时曲子词简称为词,此时在北方的金、元之间已兴起了北曲,这又是一种曲子词,即为南词北曲。 二、词的分类 1、以字数分:五十八字以内叫小令,五十九到九十一为中调,九十二字以上为长调。 2、以词调音乐节拍的长短分: 令 词之短小者,谓小令,唐代多加“子”,如“渔歌子”,“酒泉子”等。 引 本是乐体,也是一种词体,词中“引”,大曲中的先头部分,即“引子”。 近 “近拍”之省文,属中调。 慢 “慢曲子”简称,舒缓之意,为长调。 3、根据词的段数分,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三、词的平仄、句式、对仗、领字及其他 词的一般平仄安排 格律诗对诗句的节拍划分原则,除了词中的某些句子有所改变以外,一般都适用于词的句子。就是以句中的双数字和末一字作为节拍,并且在节拍上的字(不包括句末的字),必须是平声和仄声交错使用。符合格律规定,称为“律句”,反之则为“拗句”。 例:苏轼《南歌子》: 雨暗初疑夜,风回使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其间每句都是律句,每个节拍都是平仄交错) 句间平仄相对或相粘(必须是词句合律): 例:秦观 《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 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 无奈春归。 (下阕) 柳外画楼独上, 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 此恨谁知。 (其间,词有平仄之序,句有粘对之规) 再看仄韵脚词:晏殊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下阕)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词牌中规定的平仄安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写作实际需要时,也可适当变通。 四、词的有关词语 词题 为了表明内容,与词名无关。 词序 即词题。写简单的不成文的称词题,用一段较长的文字来说明叫词序。 填词 每首词都有它的词牌,其词牌格式叫词谱。依照词谱规定的字数、平仄及其格式来写词叫“填词”。宋代叫“依声”,故填词亦叫“依声”。 序 摘遍 “序”与“词序”不同,词中有“序”这样一个种类,“摘遍”的性质与“序”相同,是从大曲散序中摘取一遍而成。 犯 犯调 犯声 词在配合乐曲演唱时,每个词牌都有一个宫调,凡是曲谱曲谱需转调的,就叫“犯”(即一个曲子用两个以上的调),自从词与音乐分离后,已无意义。 转调 凡牌不按原定格式而增减字数或改变句式,以至转换宫调的,就叫“转调”。 摊破 用增字之法改变原有句式,叫“摊破”。 如《摊破浣溪沙》,就在上下片的末尾各增一个三字句。 减字 减少字来改变句式。如《减字木兰花》,原为七言八句,上下各四句,押仄韵。而《减字木兰花》却把八句中的单数句改为四言,并且两句一转韵,先仄后平。 偷声 和减字相同,有时韵脚也改变。 正体 一个词牌有多种体式,其中一种 作标准的叫“正体”(亦叫正格)。 变体 相对正体而言。 阕 词调终了叫“阕”,一首词称一阕,双调叫双曲,双阕(上下阕)。 片 词的一段叫片,双调叫上下片。但三叠、四叠的词,每叠只称叠,不称片。 自度曲 即自制曲,是作者自撰歌词,自度新曲所形成的新词。 双调 一首词的两段上下相同(重复)。 重头 换头 过片 双调词上下两片的开头两句,句法相同称重头,不同叫换头,下片首句叫过片。 双曳头 三叠词中,开头前两句相同,后一句不同,则前为双曳头,后为换头。 歇拍 节拍停歇,指一段或一首的末句。煞拍、结拍与歇拍同。 依声 依据声律填词。 寄调 指所用的词调。 起句 词的开头(单句者为一句,如《忆江南》,双句者为两句,如《如梦令》、《长相思》)。 对句 词中两句对偶者为对句(长短不限)。 拗句 句中不顺口者(不可轻改),例:贺铸《青玉案》中:“彩笔新题断肠句”,辛弃疾《青玉案》中:“笑语盈盈暗香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