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雷注:高中时代,梁羽生(陈文统)先生的武侠小说,风靡一时,因为其中的诗词,陈先生的影响力在我们高中生
的心里,远远高过金庸先生。
梁羽生的诗词对联 罗孚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作家,许多人都知道。但许多人却不知道,他还是诗人、词人和联人(对联的联),这一
切其实也表现在他的武侠小说作品中。
他的第一部作品不是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而是至今才正式发表的三十首《少年词草》。
他的第一首词作于一九四〇年,那时他还是一名十六岁的中学生,因此大可以称他为「少年词人」。从一九四〇
到一九四六年,从中学到大学,这三十首词有九首是被他写进了他的武侠小说中的,他的词从少年写到中年,直到老
年,这就不仅仅是「少年词人」了,少年、中年、老年,他都是词人。
他的第一首词《人月圆》,是他为表妹韦盈(字月仙)题在纪念册上的。「不堪回首当年事,休上望乡台,故园
荒芜,故人零落,故迹难埋。萍水重逢,悲欢离合,乔木苍苔。他年花发,天涯音讯,能否传来。」
他同时又另外写了一副对联:「月色无痕,绿窗朱户年年绕;仙姝有恨,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是一副嵌名联,
上下联的第一个字嵌上了「月」和「仙」两字。晚年他又作了好些嵌名联,可见他这嵌名的习惯早就有了,到老不休。
除了嵌名联,他还有嵌名诗,他在自己的一把摺扇上题了这样一首诗:「平明残月透帘栊,中酒前宵梦不浓。学
剑闻鸡思起舞,生心策马欲屠龙。陈迹心头翻若浪,文章眼底涌如虹。统将旧事并刀剪,扇散愁云醉太空。」诗的每
一句头一个字联起来,就是「平中学生陈文统扇」。这就不止是嵌名——陈文统,也是嵌事——「平中学生陈文统的
扇子」。所谓「平中」,是「平乐中学」的缩写,陈文统是他的本名。他初中是读平乐中学,高中才转到桂林中学的。
他在小说《冰川天女传》中,写进了他的「月」「仙」嵌名联「月色无痕,绿窗朱户年年绕;仙姝有恨,碧海青
天夜夜心。」意犹未足,又在同一书中写进了另一嵌名联:「月色花香齐入梦,仙宫飞阁共招凉。」可见他对「月仙
」的深有兴趣。
梁羽生不但在小说中写进了自己少年时所作的词,甚至还把自己的作品写进小说中,当作小说中人的作品,而这
小说中人又是实有其人的。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末四大公子之一的冒辟疆。这首词是《金人捧露盘》:「引离杯,歌
离怨,诉离情,是谁谱、掠水鸿惊。秋娘金缕,曲终人散数峰青。悠悠不向谢桥去,梦绕燕京。 春空尽,杯空满
,琴空妙,月空明,怕栏苑、人去尘生。江南冬暮,怅年年雪冷风清,故人天际,问谁来、同慰飘零。」
梁羽生还另有把自己的自己的作品假托为他人作品的事,不过,那被假托的虽是有名的人物,却未必是实有其人
的如女侠吕四娘,那是一首《百字令》:「萍飘倦侣,算茫茫人海,友朋知否?剑匣诗囊长作伴,踏破晚风朝露。长
啸穿云,高歌散雾,孤雁来还去。盟鸥社燕,雪泥鸿爪无据。 秋意正袭羊城,京华漫步,目断繁华处。徘徊重续
悲秋句,一样荒凉闹市。酒绿灯红,浓歌艳舞,于我浑无与。高山流水,有谁曾解琴趣?」
这首词被他一再运用,既用于《绝塞传烽录》卷首,又用于《江湖三女侠》第六回,都说是吕四娘的作品。
这已是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梁羽生已到广州进入岭南大学了。
《少年词草》到此为此。名为「词草」,但所有的作品不止是词,也有诗,而且是长诗,七言六十四句的《哀榕
城》,那是为一九四四年日军攻陷桂林而作的。他后来只在《广陵剑》中引用了四句:「森森剑戟千峰立,截壁临江
当桂北。西南一柱独擎天,蔽尽桃源避秦客。」但《广西日报》是全篇刊登这首诗的,独登诗篇,不是写进小说中。
他的诗词引起议论的,是《少年词草》以外的一首《八声甘州》:「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驼巷
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冷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招归舟。 明日天涯路远,问谁留楚佩
,弄影中洲?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难消受灯昏罗帐,怅昙花一现恨难休!飘零惯,金戈铁马,拼葬荒丘!」
这首词既用于《七剑下天山》的开卷,又用于《塞外奇侠传》第二十八回。其中「把剑凄然望,无处招归舟。」
、「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都是借用苏东坡和张炎的成句,不是自己的创作。这就牵涉到诗词的创作是否可以借
用前人成句的问题了。梁羽生把这些一再写进自己的作品中,可见得他是实在欣赏它的。
梁羽生还在他的《少年词草》中,排列了两段《联语诗》。这表明,他把一些对联当作诗篇看待,写进小说《冰
川天女传》第六、第七回中了。第六回中,还是那两副嵌了「月仙」名字的「月色花香齐入梦,仙宫飞阁共招凉。」
,「月色无痕,绿窗朱户年年绕;仙姝有恨,碧海青天夜夜心。」。第七回、第九回是另有新作,一是「慧质胜幽兰
,摇曳空山,明月有情徒惆怅;卿云灿银海,飘浮天际,瑶池无路漫低洄。」二是「幽谷荒山,月色洗清颜色;萍梗
莲叶,雨声滴碎荷声。」三是「华岩妙境偕谁游?看龙叶拈花,释迦微笑;玉笛仙音邀客和,听相如鼓瑟,子晋吹箫
。」
梁羽生最能创新并表现他在对联方面的才华的,是他的小说的回目。他喜欢用前人的成句,或前人的意境,表现
新的思想感情,使人叹赏。如毛泽东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就被他简化为「四海翻腾云水怒」,用
来和龚自珍的「百年淬厉电光开」作对。又如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简化为「苍茫大地谁为主」,用来和龚自
珍的「窈窕秋星或是君」作对。这都对得恰到好处。类似这样把两个前人的成句作对的例子有的是,如把杜牧的「十
年一觉扬州梦」,和纳兰性德的「万里西风瀚海沙」作对,把鲁迅的「平楚日和憎健翮」和自拟的「天山月冷惜幽兰
」作对,把黄仲则的「依旧窥人有燕来」和自拟的「何须拔剑寻仇去」作对,都对得很好,都很有韵味。有人说,这
都是郁达夫用来作过对联的。其实郁达夫并没有,他也不过写过黄仲则,引用过黄仲则的诗句,他只不过和鲁迅有深
交,得过鲁迅赠送的诗,有「平楚日和憎健翮」的诗句而已。人们读黄仲则的诗,多是因郁达夫在小说《采石矶》中
写了黄仲则的故事,又因郁达夫想到鲁迅,因黄仲则而想到龚自珍,如此这般对这些人有这些文字因缘而已。
梁羽生善于用前人的诗句来作集句联,而且作得很有韵味。特别是「百年淬厉电光开」,「窈窕秋星或是君」对
得韵味洋溢,令人叹赏不尽。在毛泽东的诗句被人遵奉为不能随便引用的文字的年代,他居然敢于引用而歌咏之,这
就更加叫人叹赏了。
梁羽生晚年爱作嵌名联,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刊出自赠一联:「侠骨文心,云霄一羽;孤怀统览,沧海平
生。」上下联第三字是「文」是「统」,上下联末是「羽」「生」。一联而嵌二名,真是巧对。
梁羽生爱作对子、嵌名联,可以说是有其师源。他在岭南大学时,是历史学家金应熙的弟子,而金应熙又是历史
学大师陈寅恪的弟子,陈寅恪可以说是陈文统的太老师。陈寅恪对对联是十分重视的,他认为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珍品
,寥寥数字或数十字,其中包涵平仄、音韵、对仗等许多问题。他曾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招生考试中,出了一个只有三
个字的上联,要考生对下联。他出的题目是「孙行者」,他理想的下联是「胡适之」。试题初出,引起了很大的议论
,后来陈寅恪曾有解释,这才叫众姓心服。梁羽生未必在这个问题上直接接受过陈寅恪的教导,但他是信服陈寅恪的
理论的,因此一生都对对联表现出深深的兴趣。他在题赠中国楹联学会的一副对联就是这样写的:「联学开新,可从
文史入手;骚坛夺席,堪与诗词并肩。」联而有学,不仅入得文史部门,可与诗词并肩,简直就把对联也当诗词看待
,这才有了「联语诗」的称呼出现吧。
梁羽生另有自题联:「散木樗材,笑看云霄飘一羽;人闲境异,曾经沧海慨平生。」有赠邝健行教授联「健笔撰
鸿文,开篇说剑;行云抒妙思,出岫观涛。」还有赠女弟子杨健思联「健则行,巾帼须眉应属我;思有道,英雄儿女
快平生。」这三联都是嵌名联。自题联是嵌末一字,是「羽」是「生」;赠杨联是嵌第一字是「健」是「思」。又有
赠陈耀南教授联:「教无类,一若志,薪传道耀;授有方,齐百家,走北图南。」上下联末尾一个字,嵌的是「耀」
是「南」。
梁羽生为自己的武侠小说作了这许多诗词,他也赢得了岭南(不仅是香港)大词家刘伯端为他作了一首词,那是
刘伯端为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而写的《踏莎行》:「家国飘零,关山离别,英雄儿女真双绝,玉箫吹到断肠时,
眼中有泪都成血。 郎意难坚,侬情自热,红颜未老头先雪。想君亦是过来人,笔端如灿莲花舌。」这是这位大词
家七十之年的作品,是老词人欣赏新武侠的难得之作。
罗孚原名罗承勛,资深报人及专栏作家,前《大公报》副总编辑、《新晚报》总编辑。著有《西窗小品》、《丝
韦卷》、《丝韦随笔》、《文苑缤纷》、《南斗文星高》、《燕山诗话》等。
录者注:文中所提《百字令》在书中为唐晓澜思念吕四娘所作,非为吕四娘所作。
少年词草
人月圆
不堪回首当年事,休上望乡台,故园荒芜,故人零落,故迹难埋。
萍水重逢,悲欢离合,乔木苍苔。他年花发,天涯音讯,能否传来。
写于一九四〇年,题韦小姐纪念册。另有对联曰:「月色无痕,绿窗朱户年年
绕;仙姝有恨,碧海青天夜夜心。」据梁忆述,此乃为赋新词之作。
练习曲
平明残月透帘栊,中酒前宵梦不浓。
学剑闻鸡思起舞,生心策马欲屠龙。
陈迹心头翻若浪,文章眼底涌如虹。
统将旧事并刀剪,扇散愁云醉太空。
写于一九四一年,梁羽生在平乐中学上学时的扇上题诗,句首八字为「平中学
生陈文统扇」。此事传到家乡蒙山,远亲刘姓表兄和作,题另一扇上,诗曰:「平
空一凤出雕笼,中满诗书万卷浓。学到相如应起舞,生成刘裕岂非龙。陈篇处
处惊翻滚,文迹章章化彩虹。统有荆棘随意剪,扇除风雨现晴空。」梁羽生后
得此扇,与作者则素未谋面。
采桑子
东风暗把年华换,不管多情,吹老莺莺,天外传来怨笛声。
漓江扫尽残红去,点点飘零,渔火星星,好照残花伴落萍。
写于一九四一年,梁羽生就读桂林平乐中学,年十七岁。
虞美人
榕城春色浑如雾,迷尽刘郎路,谁家男女不关情,衹见柳花无数扑行人。
环湖①月色清如水,无奈人憔悴,轻盈不禁晚来风,只恐被风飘去,落仙宫②。
写于一九四一年,闻表妹韦盈将离开,感而赋此。
注:① 指桂林榕湖及杉湖。
② 韦盈字月仙,梁曾为表妹拟对联:「月色无痕,绿窗朱户年年绕;仙姝有恨,
碧海青天夜夜心。」此联后用于武侠小说《冰川天女传》。同小说有另一联:「
月色花香齐入梦,仙宫飞阁共招凉。」亦嵌有月仙二字。梁以谪仙人喻之,故
说其返回仙宫。
高阳台
数度言离,几回话别,依然欲去还留。只道天教,榕城①同度清秋。谁知梦到方酣处,便骊歌、万事都勾。镇②何堪
、杨柳多情,不系行舟。 菱镜偷看应掩面,纵强为欢笑,难掩离愁。珍重韦郎③,玉环犹待君收。沧桑换了
心难换,待卿回、海畔扬钩④。莫空教、月冷漓江,烟锁秦楼。
写于一九四一年,梁因韦盈将离开,赋此送别。
注:① 桂林又称榕城。
② 语助词,又的意思。
③ 指韦月仙。
④ 梁喜与韦盈海边垂钓。
满庭芳
凄凉天气,凄凉时候,凄凉人步黄昏。北门城外,风雨送征轮。临别不教相聚,轻携手、细诉衷心。便银笛
,一声去也,倩影逐行云。
酸辛,漫回首,中南中北①,重觅芳痕。尚依稀身畔,兰气清芬。只少旧时人面,街灯下、软语温存。从今
后,狂歌醉舞,万事总休论。
写于一九四一年,日记小序曰:「三十年秋,盈妹之赣,适风风雨雨,未克
送行,感而赋此。」
注:① 桂林街道名,中南、中北为城中最热闹的街道。
蝶恋花
春梦香城浑未醒,倩女离魂,浸入梨花影。心事眼波全不定,一春风雨长多病。
燕燕归来寻旧径,愁锁潇湘,寂寞庭芜静。往事悠悠空记省,平林新月湖光冷。
写于一九四一,看电影《香城春梦》有感。后将此词写入《广陵剑》第三十回。
甘州
最伤心烽火绕家山,凄绝望嘉陵。听荒郊夜泛,孤杨吟啸,谁解凄清。梦到雁山林麓,把扇扑流萤。依约花开路,倩
影亭亭。 一叶江南先到,向秋风来处,探听鸥盟。怅惊鸿掠水,波荡了无声。且休问、绛珠移后,泪难浇、
何处托孤茎。应珍重、琼楼来去,稳泛空溟。
写于一九四六年,后改动成《自度曲绛珠泪》,写入《七剑下天山》第二十六
回,假冒浣莲作。小说词曰:「最伤心烽火绕边城,家国恨难平。听征人夜泣,
胡笳悲奏,应厌言兵。一剑天山来去,风雨惯曾经。愿待沧桑换了,并辔数
寒星。此恨谁能解,绝塞寄离情。 莫续京华旧梦,请看黄沙白草,碧血
尚阴凝。惊鸿掠水过,波荡了无声。更休问、绛珠移后,泪难浇、何处托孤茎。
应珍重、琼楼来去,稳泛空溟。」
一萼红 寄饶固庵教授
梦深幽,度关山千里,寻觅旧时游。树老荒塘,苔深苇曲,曾寄心事悠悠。只而今,飞鸿渐杳,数华年、又
过几清秋。珠海潮生,云山翠拥,尽恁凝眸。 回首殊乡作侣,几同消残漏,共读西楼。班固书成,相如赋就
,闲招吟鹭盟鸥。问长卿、归来何日?向龙山、醉与白云浮。正是菊芳兰秀,何苦淹留。
写于一九四六年初春,饶公曾避难蒙山,梁为其私淑弟子。
沁园春 和毛润之
北国冰消,江南草绿,柳絮轻飘。怅繁花并列,仙香杳杳,游春人众,随俗滔滔。跨鹤安期,乘风列子,欲
上青云万丈高。瑶池路,看陀罗芝草,依旧妖娆。 牡丹百合徒娇,只合令公卿共折腰。笑牡丹富贵,徒招蜂
蝶;夭桃艳李,唯显风骚。绝俗堪娇,芳兰幽谷,只许词人着意雕。谁相识,度风风雨雨,暮暮朝朝。
写于一九四六,投稿并登于聂绀弩主编之《衡阳力报》。词中暗讽跟风和作及
盲目吹捧的文人。
踏莎行
掠水惊鸿,寻巢乳燕,云山记得曾相见。可怜踏尽去来枝,寒林漠漠无由面。 人隔天河,声疑禁院,心
魂漫逐秋魂转。水流花谢不关情,清溪空蕴词人怨。
写于一九四六年。岭大二年级,冼玉清介绍梁羽生认识一前来投考岭大的女
同学,名苏锦屏。后来苏未有考上,此后没有机会再见。日记小序曰:「赋
冼玉清女弟。」后写入《萍踪侠影录》第二十七回。
鹧鸪天
天马行空信不羁,银河浪涌小龙驹。控弦并辔双双出,足下风云共护持。 强敌破,虏灰飞,昆仑东海任
由之。连珠炮发何能阻,渴饮清泉到玉池。
写于一九四六年,岭南大学象棋比赛,梁得冠军,其中一局梁以后手屏风马
打败劲敌,填此词以咏屏风马,在校刊发表,因此与金应熙教授切磋棋艺,
成为师生关系的「棋友」。
《龙虎斗京华》
楔子
踏莎行
弱水萍飘,莲台叶聚,卅年心事凭谁诉?剑光刀影烛摇红,禅心未许沾泥絮。 绛草凝珠,昙花隔雾
,江湖儿女缘多误。前尘回首不胜情,龙争虎斗京华暮。
见少年词草
第十二回
采桑子
金戈铁马江湖梦,梦觉天涯,明月胡笳,处处天涯处处家。
龙争虎斗卅年事,事渺人遐,遥望京华,万里西风瀚海沙。
录者注:此词并非在第十二回,而是在尾声,作为全篇最后的结尾词。
《白发魔女传》
第一回 开篇词
沁园春
一剑西来,千岩拱列,魔影纵横。问明镜非台,菩提非树,境由心起,可得分明?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
待江湖后世评!且收拾,话英雄儿女,先叙闲情。 风雷意气峥嵘,轻拂了寒霜妩媚生。叹佳人绝代,白头未
老。百年一诺,不负心盟。短鉏栽花,长诗佐酒,诗剑年年总忆卿。天山上,看龙蛇笔走,墨泼南溟。
录者注:下片的「短鉏栽花」句在本书中作「短锸栽花」,而小说中为前者,改之。
第二十四回
七绝三首 拟卓一航诗赠玉罗剎
其一
蝶舞莺飞又一年,花开花落每凄然,
此情早付东流水,却趁春潮到眼前。
其二
浮沉道力未能坚,慧剑难挥只自怜,
赢得月明长下拜,心随明月逐裙边。
其三
补天无计空垂泪,恨海难填有怨禽,
但愿故人能谅我,不须言语表深心。
第二十六回
双调忆江南
秋夜静,独自对残灯,啼笑非非谁识我,坐行梦梦尽缘君,何所慰消沉。
风卷雨,雨复卷侬心,心似欲随风雨去,茫茫大海任浮沉,无爱亦无憎。
第三十一回
现代诗 草原情歌
大风卷起了黄沙,
天边的鹰盘旋欲下。
哥呀,你就是天边的那只鹰,
你虽然不怕风沙,你也不要下来呀!
大风卷起了黄沙,
天边的鹰盘旋欲下。
我不是不怕风沙,
妹呀,我是为了要见你的面,
我要乘风来找你回家!
第三十二回
七律 拟卓一航怀旧侣
别后音书两不闻,预知谣诼必纷纭;
只缘海内存知己,始信天涯若比邻。
历劫了无生死念,经霜方显傲寒心;
冬风尽折花千树,尚有幽香放上林。
又见《塞外奇侠传》
《塞外奇侠传》
第二十七回
七律 拟卓一航怀旧侣
别后音书两不闻,
预知谣诼必纷纭;
只缘海内存知己,
始信天涯若比邻。
历劫了无生死念,
经霜方显傲寒心;
冬风尽折花千树,
尚有幽香放上林。
又见《白发魔女传》
第二十八回
八声甘州
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驼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冷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
然望,无处招归舟。 明日天涯路远,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难消受灯昏罗帐,
怅昙花一现恨难休!飘零惯,金戈铁马,拼葬荒丘!
又见《七剑下天山》开卷
录者注:「难消受灯昏罗帐」句在本书中作「恨只恨灯昏罗帐」,而小说中为前者,疑为误,改之。
《广陵剑》
第三十回
陌上花
梦幻尘缘,飘零蓬梗,何堪相语?月冷秦淮,误了三生鸳谱,生生死死浑虚语,莫怪蝉声别树。算吹冷嘘寒
,添香问字,徒增凄楚。 便宝扇香车,重描翠黛,直入侯门深处。桃李春风,应笑当年崔护。明珠锦幄余温
在,负尽深情偷铸。怕绿叶成阴,那堪相见,萧郎陌路。
见少年词草
蝶恋花
春梦香城浑未醒,倩女离魂,没入梨花影。心事眼波全不定,一春风雨长多病。 燕燕归来寻旧径,
愁锁潇湘,寂寞庭芜静。往事悠悠空记省,平林新月湖光冷。
见少年词草
第四十八回
长亭怨慢
何堪星海浮槎去,月冷天山,哀弦低诉。凭誓三生,恨只恨情天难补。寒鸦啼苦,凄咽断、春光暮。旧侣隔
幽冥,怅佳人,倚楼何处? 凝伫,望昔日游踪,没入乱山烟树。凤泊鸾飘,算鸿爪、去留无据。菩提明镜两皆
非,又何必魂消南浦?且天际驰驱,寻我旧时来路。
见少年词草
《武当一剑》
楔子
陌上花
灯火阑珊,暗香浮动,伊人何处?露白葭苍,曾是旧时行路。清梦已随潮咽尽,怅望家山云树。恨鸿爪还留
,盟鸥非旧,又西飞去。 记宝扇求诗,香巾索字,见笑当年崔护。燕子穿帘,早入王堂谢户。凌波微步姗姗
远,肠断江郎别浦。怕桃叶桃根,他年重见,此心良苦。
见少年词草
剑外集(诗词)
咏杨官璘①《棋国争雄录》出版
不辞北战与南征②,
三十英年有霸名。
心血而今收笔底③,
可从一卷识楸枰。
注:① 杨官璘,中国象棋棋坛成就最大的棋人,一九五一年成名。
② 杨于一九五〇年香港象棋会会员赛击败卢辉高足李志海获冠军,北上上海汉口
北京各地与名手较量,从未败北,威震棋坛。
③ 杨官璘著有《棋国争雄录》,将他与各方名手、以及其他一流名手间的对局,
详加评释,堪称棋坛文献。
《草莽龙蛇传》代序
一去萧萧数十州,相逢非复少年头。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俗流。当日龙蛇归草莽,此时琴剑付高楼。自
怜多少伤心事,不为红颜为寇雠。
写于一九五六年,梁原为《草莽龙蛇传》写的序诗,第三句原作「亦狂亦侠真豪杰」,时《大公报》上司陈凡给
意见,改作「真名士」,能哭能歌下加「迈俗流」三字。五、七句「当日龙蛇归草莽」及「自怜多少伤心事」由梁作
,六、八句「此时琴剑付高楼」、「不为红颜为寇雠」由陈凡完成。梁本意将第七、八句表达一种纳兰性德词「不辞
冰雪为卿热」的情怀,以扣紧小说人物「铁面书生」上官瑾的感情,但陈凡将其诗意改了,尽减儿女私情。梁因当时
左派阵营进步思想,不想再更改,故依陈凡所写定案。陈凡并假拟一个名字,署名「中宵看剑楼主」。而此诗亦是陈
凡唯一署名「中宵看见楼主」的诗,属梁、陈二人合作诗。后用作《草莽龙蛇传》代序。梁后来在悼陈凡一文作了修
改,变为「一去萧萧数十秋,劫后相见慨浮沤。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岂女流?谁遣龙蛇归草莽?空余涕泪泣神
州。自怜多少伤心事,家国飘零到白头。」
菩萨蛮
酒肠芒角森如戟,兴酣且舞风雷笔。把剑说玄宗,武林何者雄。
星移人事改,只有豪情在。与子举金杯,畅谈论古今。
小题:「序何小孟先生《武林见闻录》」,写于一九五九年。
何小孟是香港武术界知名人物,梁曾随其学过三个月太极拳。何夫人唐煦春,嗜酒善诗,
有《自述》诗赠梁羽生:「早避浮名系,缘随岁月更。但劳雏累逼,不见世途平。兀兀
持杯酒,又有感物情。旧巢差尚暖,莫过风雨声。」
水调歌头 悼刘芃如①
长天振鹏翼,万里正扶摇,谁料罡风吹折,异域叹魂飘。天道每多舛误,才命岂真相负,此恨永难消!遗篇犹在
目,一展泪萧萧。 惜彭殇,怆往事,把君招。十年相聚,风雨曾经共寂寥。一瞑随尘去后,谁与中流击楫,同破
大江潮。愿执钟馗笔,慰你九泉遥。
注:① 刘芃如,英国留学生,一九五〇年南来香港,从事新闻工作。曾任职《新晚报》及
英文《东方杂志》,梁羽生口中「学兼中外的才子」(详见梁羽生《笔花六照?记
刘芃如》)。一九六二年七月十九日应阿联邀请赴建国十周年纪念庆典,往开罗途
中飞机失事,机毁人亡,子刘天均,女刘天梅及刘天兰。
录者注:上片第五句,本书辑录作「天道每多解误」,不通,参考《笔花六照》,
该处应为「天道每多舛误」,改之。
菩萨蛮 赠马来西亚《国际时报》创刊
当今国际风雷激,天南要仗如椽笔。描画好江山,雄文万众看。
时评多卓识,报道夸翔实。公正自撑持,风行信可期。
一九六八年应《国际时报》总经理兼总编辑郑宪文先生邀请为该报创刊号题辞。词中嵌「国际时报」四
字。
咏七大名手棋风
要从平淡见奇功①
无限风光在险峰②
乱云飞渡仍从容③
绵里藏针不露锋④
天马行空矫若龙⑤
降龙伏象闯九宫⑥
仙人指路气如虹⑦
写于一九七六年,本欲再咏新人棋风,未竟,故诗只七句。
注:① 杨官璘棋艺全面,尤擅残局,功夫炉火纯青。
② 王嘉良,有「关东悍将」之称,对局惊险绝伦。
③ 胡荣华,盘面变化复杂,虚实交织,迷惑敌方。
④ 何顺安,有「华东之虎」外号,战法刚中带柔。
⑤ 李义庭,最擅长用马。
⑥ 孟立国,最擅长破象入局。
⑦ 刘忆慈,以一招「仙人指路」创不少佳绩。
赠李棪教授
京华年少忆风流
大学重来五十秋
公子翩翩头未白
敢夸桃李遍三洲
写于一九七七年,与前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棪同游北京,到北大参观时即席赠作。
后将第四句「桃李遍」三字改成「裙带曳」,以戏言棪斋为「钻石王老五」,艳闻特多。
咏中国围棋代表团访日
四月樱花照眼明,
千年①友谊结楸枰,
大地苍茫为「相手」,
高飞终越少微星②。
注:① 唐时日本数遣「学问僧」来华,围棋即所学科目之一,迄今一千三百年。
② 少微星为象征士大夫的星座,喻位尊有才之士,可比作有「本因坊」、「名人」荣衔的棋手。
古晋观棋
橘中逐鹿消闲日,
鸿鹄高飞拜奕秋。
收拾诗囊挟棋谱,
乘风汗漫作南游。
写于一九七九年往马来西亚古晋观棋。
沁园春 送香港棋队赴古晋参加「第七届亚洲象棋赛」倣稼轩体
铁鸟凌空,金鹏①展翅,共赴擂台。看地北天南,飞车跃马,橘梅②争秀,尽属将才。濯足香江,炎州③问鼎,
喜见棋坛盛会开。秋光好,好控弦逐鹿,剑倚天裁。 酒酣战鼓如雷,看互显神通竞折梅④。溯源流千载,而今尤
盛,黄周⑤已矣,继往开来。棋艺友谊,丰收双获,十日鏖兵亦快哉。杯酒祝,祝射潮⑥身手,风定帆回⑦。
注:① 古代棋谱「金鹏十八变」局法。此处可比喻飞机,也可比喻象棋高手。
② 古谱《橘中秘》及《梅花谱》,是象棋经典之作。
③ 指古晋。古代习惯把南洋地方称炎州。
④ 《梅花谱》简称,引申为与象棋有关的荣衔。
⑤ 近代中国象棋两大名手黄松轩和周德裕。
⑥ 相传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在杭州用弓箭射钱塘江潮头与海神交战,见孙先宪《北梦琐言》,
此处以香港棋手比作射潮的弓箭手。
⑦ 是届香港夺得团体赛冠军及个人赛冠、亚军。
录者注:此词副标题,本书辑录的是「第一届亚洲象棋赛」,然经查实,应为「第七届亚洲象棋赛」,改之。
注④中「引申」误作「引伸」,改之。
亚洲象棋联合会会歌
小小棋盘,妙趣无穷。
这是亚洲人民的智慧创造,
这古老的东方艺术啊,
历时千百载,
今日更繁荣。
飞车跃马争雄,
平和竞赛乐融融。
友谊花开遍西东,
交流文化拓心胸。
啊,请把这艺术之花遍栽世界,
这是我们的衷心愿望啊,
五洲四海一枰通!
这是我们的衷心愿望啊,
五洲四海一枰通!
写于一九七九年,亚洲各地区棋会在马来西亚古晋开会,成立《亚洲象棋联合会》,
梁应邀为该会作会歌,由槟城作曲家黄振文先生配曲。
访华罗庚教授有感
老骥耻伏枥,
愿随千里驹;
烈士重暮年,
实干永不虚。
一九七九年在英国伯明翰访问华罗庚教授,华说打倒四人帮后有人以曹操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未已」鼓励他。梁亦有所感赋诗以答。
咏胡荣华
少年十五二十时,干云豪气捋龙须;
一战群雄俱俯伏,顿教棋国换旌旗。
写于一九八〇年,胡荣华获第九届全国冠军。一九六〇年,胡荣华十五岁时,
从杨官璘手中夺取全国象棋冠军宝座,至一九八〇年,共获连续九届冠军。
序《广州棋坛六十年史》
三凤①四王②威已振,
杨陈③并起日中天。
羊城名将知多少,
细说棋坛六十年。
写于一九八〇年,介绍徐骥、褚石编著的《广州棋坛六十年史》
注:① 黄松轩、钟珍、曾展鸿合称「粤东三凤」。
② 黄松轩、冯敬如、卢辉、李庆全合称「华南四大天王」。
③ 杨官璘、陈松顺。
游兴隆农场诗
游子归来日,
兴亡动客心;
隆民思富国,
农垦胜淘金;
场景观无尽,
诗篇咏古今;
明珠出南海,
志气欲凌云。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梁与天地图书有限公司仝人游海南岛兴隆农场时即席题咏。全诗各联首字合起
即「游兴隆农场诗明志」。这首诗先后在《海南日报》、《羊城晚报》和《人民日报》刊出。
还乡小记一
四十二年归故里,白云犹是汉时秋;
历劫沧桑人事改,江山无恙我旧游。
写于一九八七年回故乡蒙山探访。
还乡小记二
蒙豁虑消天地广,山环水绕见雄奇;
文人骚客登临处,笔健诗豪立志时。
写于一九八七年回乡,适值蒙山文笔塔重建竣工,应邀题一诗一联(对联见剑外集对联部)。
用嵌字体,此诗四句首字为「蒙山文笔」。
双号齐吹
敲枰谈艺斗心兵,
漫说前贤畏后生①;
双号齐吹谁的响②,
宫商调协谱新声。
一九八八年富士通世界杯职业围棋锦标赛决赛,中国围棋手常昊对韩国李昌镐。「昊」与「镐」音「号
」,
故曰双号齐吹。(详见梁羽生《笔花六照》己辑<棋人棋事>页四〇二——四〇六)
注:① 李昌镐与常昊分别为廿三及廿二岁,年青有为。李的师父是曹薰铉。当年聂卫平输了给曹薰铉,
代之而起的是马晓春,而马晓春又输给李昌镐。常昊的师父是聂卫平,他十九岁得全国冠军,
八七年击败马晓春取得天元赛资格,与李昌镐对阵。故说前贤畏后生。
② 结果李昌镐胜,「还是李昌镐那把号吹得较响」(《笔花六照》己辑<棋人棋事>页四〇五)。
水调歌头 咏胡荣华
四海皆兄弟,情注一楸枰。喜看橘梅竞秀①,棋国任纵横。来自天南地北,打破语言隔阂,谈艺斗心兵。九战风
雷激②,笳鼓动神京! 帅棋立,擂台建,会群英③。亚欧美澳名将,纷起撼坚城。但有十连霸在,不许雷池轻越
,谈笑复清平④。棋运今昌盛,国运亦当兴。
写于一九九三年,应邀参加第三届世界象棋锦标赛时作。
注:① 《橘中秘》与《梅花谱》是以「炮马争雄」著名的两部象棋古谱。此处「橘梅」意指不同风格的
棋手。
② 锦标赛分九轮进行。
③ 锦标赛举行期间,并有擂台赛之设。擂台设五关,主帅为胡荣华。
④ 胡荣华曾连续夺得十届全国冠军,人称「十连霸」。此次擂台赛之挑战者,最多能破三关,至第
四关已受挫,根本无人挑战主帅。
录者注:「九战风雷激」句在本书中作「几战风雷激」,然据注②及《笔花六照》,实应为前者,改之。「棋运
今昌盛」句在本书中多一「逢」字,为「棋运逢今昌盛」,而词牌《水调歌头》相应的句子应为五字,故据《笔花六
照》删改之。
清平乐
春回大地,共把金樽举。域外相逢乐何极,都是中华儿女。观赏羽衣霓裳①,更看玉座珠帘②。同祝澳中友好,
多元文化宣扬。
写于一九九四年,应邀出席澳洲悉尼华裔迎春文艺联欢会。
注:①、② 春节联欢会有影星刘晓庆、周洁参加演出。刘以演慈禧太后著名,周以演杨贵妃著名。
羽衣霓裳为杨贵妃擅长之舞蹈,玉座珠帘则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排场。
蝶恋花二首
(一)和黄苗子
踏遍青山人未老,休笑相逢、朋辈皆翁媪。风雨几番曾起倒,关情忧乐忘饥饱。 浪迹天涯惟默祷,梦绕神州
,只盼佳音报。更起楼台①前景好,省伊宫女谈天宝。
甲戌(一九九五)年秋黄苗子郁风夫妇在悉尼举办书画联展,与会雅好诗词人士
合创《蝶恋花词唱酬录》。九月末黄苗子回布里斯本拟蝶恋花词,电传悉尼诸好友,
梁羽生依韵酬和。黄词曰:「少年子弟江湖老,卖艺人家,转眼成翁媪。泼墨涂鸦
堪绝倒,何妨画饼饥能饱。 大侠健强兼善祷,佳话勗词,载遍悉尼报。客里相欢
朋辈好,人生最是情谊宝。」
注:① 清道光年间进士邱景湘因案遣戍伊犁,自题一联:「无端风雨惊花落,更起楼台待月明。」
(二)答赵大钝叠前韵
天若有情天亦老,天意云何,欲问西王媪。谁挽狂流天柱倒,共工①横死夸翁②饱。 雾隔瑶台蓬作祷,露洒
杨枝,业果无虚报。雨顺风调花益好,仁心更胜崐岗宝。
悉尼另一文人赵大钝亦作蝶恋花词,梁亦依韵和作。赵词曰:「劫罅翻身成大老,七载牛棚,苦煞闺中
媪。
魑魅挤排翁不倒,沉酣南史忘饥饱。蔗境终尝心默祷,挽臂云游,轰动梨城报。艺苑文坛齐叫好,逍遥
双璧 今瑰宝。」
注:① 共工:古代神话人物,与颛顼争为帝,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② 夸翁,即夸父,神话人物。夸父逐日,焦渴难耐,饮尽黄、渭二河之水,渴未止,腹胀而死。
题《听雨楼诗集》
一楼灯火溯洄深,
头白江湖喜素心;
莫讶骚翁不高卧,
潇潇风雨作龙吟。
写于一九九七年,题赵大钝《听雨楼诗集》。
录者注:书中诗题作「题《听雨楼》诗集」,然据诗后的说明及常理可知,赵大钝的诗集名
应为《听雨楼诗集》,断不会是《听雨楼》,故改之。
卜算子 庚辰年(二〇〇〇)三月,题钱万里先生枯木寒禽图,引此自况。
比翼过芳时,息影栖枯树。月暗云低意独迷,为有知音侣。
枯木亦何伤,寒禽心自喜。霜刀风剑证深情,记取叮咛语。
有感
上帝死了
侠士死了
西方与东方
好像都有同样的依恋
因此有人说武侠小说只是
分类的荒谬剧
正派侠士只是理想的梦幻
但我相信那会是真实的存在
因为我在年轻人的身上
看到侠士的襟怀
因为他们善用自己的幻想
不是依靠别人的脑袋
如侠士之敢于傲视世界
原诗写于八十年代,二〇〇四年岭南大学颁授荣誉博士予梁,赞辞引载此诗。
赠赵大钝
赵老南山不老松,
老顽兼具师旷聪;
大材小用宜常用,
钝剑无锋胜有锋。
学并三家成善识,
才通六艺见圆融;
行善行吟行教化,
亦庄亦谐亦雍容。
定风波
梨城遥望忆香城,赏音为有健行兄;论剑谈诗才倚马,潇洒!天涯知己快平生。 此书编者两当行,联文!师
承亦是出邝门;更喜开卷有佳序,足矣!有谁甘愿慕虚名。
写于二〇〇八年四月。收到邝健行教授为《统览孤怀——梁羽生诗词对联选辑》所作序后即时回应之作
。
后记 杨健思
定风波
梨城遥望忆香城,赏音为有健行兄,论剑谈诗才倚马,潇洒!天涯知己快平生。 此书编者两当行,联文。师
承亦是出邝门,更喜开卷有佳序,足矣。有谁甘愿慕虚名。
梁羽生
二〇〇八年四月戊子雪
梨
编选这本书是一个必然又偶然的事件。
必然的是,写了超过千万字,开创现代武侠小说之风的文坛名家梁羽生博士,必定有许多人研究和编辑他的作品
。偶然的是,这本《梁羽生诗词对联选辑》的工作由我来做。
二〇〇四年,武侠小说大家梁羽生(原名陈文统)先生从澳洲悉梨回港,接受香港岭南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我随老师邝健行教授前往香港尖沙咀青年会酒店拜见梁公。邝老师与梁公的内弟是中学同学,又曾于二〇〇一年底邀
请梁公到香港浸会大学讲学,每次梁公回港,他们都见面聊天。至于我,可说认识了梁公很久,又可说是初次见面。
事缘一九八六年,梁公的老同学,外子的舅父杨振权给我一封介绍信,嘱我往拜谒梁公。待我拿着信往香港置富花园
时,梁公已移民澳洲了,我只好继续做他的忠实读者,研习他的作品。不久梁公亲笔题签他的作品,托人转来送给我
,使我受宠若惊。
我一直保留着舅父的介绍信,到了随邝老师往拜会梁公那天,出示介绍信,才警觉十八年已逝。邝老师认为梁公
的武侠小说人物、情节等固然值得研究,他用对联写的回目及小说里加插的诗词,同样值得整理研究。
首先,现代武侠小说家用工整的对联来做回目的不多,对联语的认识和研究如梁公之深的更少(梁著有《名联观
止》上、下,共收录超过九百副对联并加以评述),他的武侠小说回目,就是最值得研究的对联材料。
其次,梁公喜欢在他的武侠小说中加插诗词,笔下人物名士风流,情节铺陈往往由诗词铺垫。但究竟哪些是梁公
的个人创作,哪些是引用的呢?引用的,是引用前人诗词,还是引用梁公自己的前作?资料流传,往往失误。例如在
《七剑下天山》第十七回有明末四大公子之一冒辟疆《巢园诗草》<金人捧露盘>词,这首词本来是梁公一九四三年的
创作,后来假托冒辟疆之名写进小说里,却有学者误会是引用,怀疑现存的《巢园诗草》漏收此作品。因此,随着梁
公年事渐高,把他的武侠小说里的诗词整理出来,经梁公亲自核实真伪及来源,是急不容缓的了。就是这样,我非常
荣幸,蒙梁公信任和邝老师指导,担起这《梁羽生诗词对联选辑》的工作来。其间往返澳洲悉尼多次,几乎每天和梁
公电话联络,希望尽量理清作品来源脉络,校正每一个字。梁公平易近人,不厌我烦,殷殷解释,更以我为弟子,文
史、对联、棋话、做人道理,莫不循循善诱。我的得益,又岂是这本资料性的书本所能反映?
本书分三部份:「少年词草」、「弹铗歌」,以及「剑外集」。
「少年词草」是梁公少年时代,由中学至大学毕业初期的诗词作品。作品日期、内容寄兴、曾否发表,以及发表
刊物,以至后来改写加插在武侠小说中,都一一核实注明。
「弹铗歌」是武侠小说里的作品,包括诗词和对联。按各部小说及章回先后次序编排,方便查考。其中有些词是
改写自少年时候作品的,特加注明;在不同小说重见的,亦作注明。其中还有一些是以现代诗歌形式出现的,因能反
映梁公创作生涯的其中一种面貌,也一并收录。
这部份的对联都是各部小说的回目,为了让读者更易明白回目的内容,特将各部小说的内容作一简介。
「剑外集」收录的是梁公在武侠小说以外的诗词及对联。这段时期梁公大约已开始创作武侠小说,故其诗词多已
写入小说,其余少数与朋友唱和,或因事而作的,都在此收录并加说明。其中末篇《定风波》(梨城遥望忆香城)一
调,为梁公最新作品,乃读《梁羽生诗词对联选辑》定稿及邝老师序文后于悉尼疗养院即席挥毫者,非常难能可贵。
其次,这部份收录的对联多为赠作,大部份一时即兴与赠,流失散佚,没有文字存底,未能收录。不过透过现存收录
的,亦可略窥梁公对联的风格和面貌。将来各方好友如能补遗,则更为全备。
陈文统,笔名梁羽生。孜孜笔耕超过一个甲子,以继承文统为己任;生活闲散自在,有如一羽云端逍遥,去留随
意。他的文史造诣,生平佚事,很值得后辈如我者研究和学习。完成此选辑后,我当努力继续编撰工作,毋负梁公与
邝师的厚望。编撰期间,幸蒙罗孚先生、吴秀圣女士、张初先生、孙立川博士、陈耀南教授、杨瑞生先生、高洁女士
等多位前辈提供资料,不胜感激,在此一一鸣谢。谨为记。
二〇〇八年中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