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24|回复: 97

对联基础知识(5)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3156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0-30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述诸例,正是反映了先秦思想家们对自然现象以至人类社会到处存在着、充满着的两两相对的事物的自觉认识,而这正是对联赖以产生的最根本的基础。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3156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以上认识,才有可能产生对偶句,既而至汉魏出现骈体文,隋唐出现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律诗,唐代出现完全独立的、成熟的对联(据现有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3156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以上认识,才有可能产生对偶句,既而至汉魏出现骈体文,隋唐出现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律诗,唐代出现完全独立的、成熟的对联(据现有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3156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了以上认识,才有可能产生对偶句,既而至汉魏出现骈体文,隋唐出现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律诗,唐代出现完全独立的、成熟的对联(据现有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3156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从本质上看,对联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因为对联的修辞学基础正是对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3156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从本质上看,对联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因为对联的修辞学基础正是对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3156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从本质上看,对联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因为对联的修辞学基础正是对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3156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一书中,对对偶句的句式、句法形成作了更为系统的阐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3156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丽辞之起,出于人心之能联想,既思云从龙,类及风从虎,此正对也……其由于联想一也。古人传学,多凭口耳,事理同异,取类相从,记忆匪艰,讽涌易熟,此经典之文,所以多用丽语也。凡欲明意,必举事证,一证未足,再举而成;且少既嫌孤,繁亦苦赘,工句相扶,数折其中……又人之发言,好趋均平,短长悬殊,不便唇舌;故求字句之齐整,非必待偶对,而偶对之成,常足以齐整字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3156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范文澜是从人们善于联想,古人传学之方便及人们语言运用的习惯来阐明对偶句式、句法“出于自然,不必废,亦不能废”这一语言规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0 01: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