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8-10-25 10:26 编辑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必然是文学的衰落
高科技越发展,文学就越衰落,这是中外被无情的事实证明了的。西欧的荻更斯、巴尔扎克、大众马;俄国的托尔斯泰、果戈里;美国的欧哼利、马克吐温;中国的曹雪芹、巴金。他们的作品,都是在高科技之前的产物。随着高科的到来,就再也没有与他们可媲美的名篇出现不了。一个原因是文学所要表现的对象越进入高科技就越发抽象,使只能表现形象的文学无能为力;一个原因是文学本身也进入高科技时代:电影电视的普及直观代替了文字的多角度描写。我现在只谈诗这个领域的衰退的必然。
诗,靠的是比兴、想像,以细节描写感染更多的具有相同细节感受的人。然而随着高科技的抽象发展,高科技中细节就因为分工的细化于人的互不了解,诗就无法描写或即使描写也无感染力。古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是曲折的小路,谁都了解,谁都有过体验。而今天的港珠奥大桥,重庆的山城立交桥,就无法用比兴的手法去描写它的雄伟,更无法去描写它的细节。诗词在高科技面前因此显得无能为力,硬要写,那就只有用老干体:今日中华多伟大,珠港奥桥湖上飘。但这样的诗句非旦苍白无力,更主要的是它与所抽写的对象差距十万八千里!飞船上天,在太空仓里亳无浪漫可言,见到的月球火星之类那也是枯燥无味的科技考察,亳无嫦娥玉兔桂花酒的迎接联想。所以我说,诗词的描写对象是发展缓慢的农耕社会,以及这农耕社会所产生的上层建筑。科学越发展,文学就越衰落,作为全靠文字表现的诗词的越来越不景气,这是必然的!
文学可以写唐僧取经路上的艰险细节,习习如生,那些细节我们身边都有,我们都感受过,因此我们都爱看西游记,连小孩都爱看。如今的经济高速发展的“一带一路”创举,就无法写成当今的“西游记”。为什么,就因为这经济高速发展的细节、过程,科技,人物关系,一般人并不了解,没有切身同感。如果用诗来表现,老干休倒反而能写出一首七律或一首词,但要叫它感人那就是不可能的。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歌曲的表现。过去,一首歌的内容很具体:北京有个金太阳,照得大地放光茫。北京、太阳、大地、光茫,非常具体,谁都有亲身所感,清唱好听,乐器伴奏可以很简单,一把二胡一干笛子即可,唱了几十年而感人不衰。如今有一首唱“一带一路”的歌,有顶级的音乐家作词作曲,顶级的歌唱家演唱,世界一流的交响乐伴奏,排练下来那耗资不下若干万元,可是它就是不会感动人,我听了记得的是一句是:“中国是个大舞台”。中国如今在经济发展上的确是一个大舞台,各国都可以到这个大舞台上来表现经济的大发展,但这是理性的过程而不是感性的细节,它只有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没有形象的细节表现。所以这首歌的命运也只能是老干体的。
|